范仲淹:出身寒門亦成貴子,一介書生胸壑十萬甲兵。 ![]() 作者:青杏(富叔團隊);主播:七月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 想象一下: 當你穿越到明朝,即將被皇帝朱元璋判處死刑,你如何用一句話拯救自己? 無需多言,你只要大喊一聲: “陛下,我姓范,范仲淹是我的先祖。” 朱元璋就會免除你的死罪。 這不是后世的一個玩笑,而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 據說范仲淹的十二世孫范文從在明朝任職,他為人剛直,敢于諫言,有一次甚至當面斥責朱元璋,朱元璋勃然大怒,想要處死范文從。 在宣布處死范文從后,朱元璋提審范文從問他道:“范文從,你是哪里人氏?” 范文從并沒有懼于天子威嚴,也沒有害怕赴死,而是不卑不亢的答道:“罪臣蘇州人。” “你是蘇州人?和蘇州范仲淹家是什么關系?”朱元璋再次問道。 “范文正公是微臣先祖,臣是他的十二世孫。”范文從不知道皇帝為何如此之問,老老實實的回答道。 聞言朱元璋突然拿起筆,刷刷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十四個大字,然后扶起范文從,將這十四個字遞給范文從。 ![]() 并對范文從說道:“既然你是范仲淹的子孫,看在你先祖的面子上,朕免你一死,并特旨恩準你和你的子孫免死五次。” 范文從想不到,作為十二世孫的自己,在朝代更迭幾百年后竟然還會因先祖賢名而得以免除死罪。 莫說朝代更迭的幾百年,就是在千年之外的當世,范仲淹也受到世人的敬仰與崇拜。 桐廬的范仲淹紀念館恢宏古樸,遍布山東、河南、江蘇等多個省市的范仲淹紀念祠堂香火鼎沸,湖南岳陽樓門前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得書聲瑯瑯。 后世來看范仲淹文能提筆作文章,武能安邦定天下,可謂是人中龍鳳,但其實他的一生都寫滿了苦難與艱辛,只不過他胸有丘壑、堅毅若石的在苦難中開出花朵,在艱辛中種出果實,才成就了一代范文正公。 ![]() ![]() 如果有一天你親密的血親兄弟每日飲酒作樂、揮霍無度,你去教育他們不要揮霍錢財、浪費生命時,你的血親兄弟突然對你說: “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么事?” 你覺得兄弟們話中有話,于是去追查事實,最后卻發現原來你以為的父親不是你的親生父親,你以為的兄弟不是你的血親兄弟,冠了二十年的“朱”姓卻不是自己本來的姓氏,想要認祖歸宗卻又被親族害怕分割財產而拒絕。 茫茫天地間,20歲的七尺男兒,身無長物,血親宗族不認你,對你有養育之恩的朱家不再容你,你的身邊只剩下一個兩歲就喪夫帶著你改嫁的苦命母親。 正是追尋來處無可追,欲求歸處心茫然。 如果20歲的你面臨的是這樣的人生巨變,你會如何? 20歲的范仲淹向我們出示了一份他的答卷。 他感念朱父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卻不愿再寄生于他人,毅然辭別母親和朱父前往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求學,誓要為母親、為自己開辟出一番新的天地。 應天書院作為北宋書院之首,不光藏書豐碩,有名師指點學生功課,更是不收學生學費,這對身處窘境的范仲淹來說是一個絕處逢生的好機會。 有史料記載:“公處南都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在應天書院,范仲淹晝夜苦讀,用盡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睡得很短,吃得很少,倦怠時就用涼水澆臉,饑餓時就以稀粥為食,五年未解衣就枕,讀書之刻苦,非常人能企及。 同窗好友看范仲淹如此勤儉,便帶來了一桌魚肉美食邀請范仲淹品嘗,然而范仲淹對著美味佳肴卻沒有吃一口。 同窗氣憤的質問他,范仲淹回答道:“感謝你的美意,只是我已經吃慣了稀粥,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肴,再過艱苦的日子我就會不適應,你還是拿回去吧。” 這就是范仲淹,身處貧窮之境卻胸有大志,甘于清貧生活,刻苦求學,面對享樂誘惑能堅守初心,不改其志。 少年時代的范仲淹不光拒絕了享樂誘惑,更是放棄了可以窺見天子龍顏的機會。 北宋真宗皇帝巡游到應天府,萬人空巷,當地百姓和書院的學生們全都去街道上看皇帝巡游,只有范仲淹一人不為所動依舊在學院刻苦讀書。 同窗詢問范仲淹為何不去看皇帝巡游,范仲淹回答道:“將來再見皇帝也不晚。” 這就是范仲淹,面對再大的誘惑依然不改其志,在世人醉心于花花世界之時,他依舊懷著年少的初心獨行于自己選擇的獨木橋。 所幸苦心人天不負,寒窗苦讀多年,終于在26歲那年,范仲淹科甲成功,進士及第,開啟了屬于他范文正公的仕途一生,他也實現了“將來再見皇帝也不晚”的誓言。 ![]() 電視劇《清平樂》 ![]() 苦盡甘來終中舉,折桂登科世無雙。 我們以為科舉高中的范仲淹,一定是從此升官發財走上人生巔峰。 可苦難并沒有就此遠離他。 少年范仲淹由于不被范氏認可,參加科舉考試之時還是不能回歸本名,只能以朱說一名高中科舉。 高中的范仲淹想要認祖歸宗,找回姓氏卻依舊遭到拒絕。 時值北宋官場黑暗時代,由于沒有高官提攜依靠,滿腹才華的范仲淹卻被授予安徽廣德縣城掌管獄訟的無品小官。 面對家族的離棄和官場上的不公,范仲淹并沒有被打倒,他反而挺起精神,努力工作,更是扛起繼父朱家的責任,將半生凄苦的母親接到自己身邊照顧,更將自己的幼弟們全都送去書院讀書(彼時范仲淹的繼父朱父已去世)。 范仲淹雖初入仕途卻辦案公允、剛正不阿,即使因為官微言輕和上司產生爭執時,也能堅守初心,形成了廣德縣刑獄訴訟一派清明的景象。 ![]() 電視劇《清平樂》 范仲淹初到廣德縣就發現此地文化教育落后,于是他自掏腰包聘請名士,開院教學,提倡讀書,使廣德縣文風漸盛,從一個進士都沒有到進士輩出。 后來范仲淹又調任江蘇東臺縣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的貯運、稅收、專賣等工作,本來又是一個品級低微的小官,只需做好分內工作就可,可范仲淹就是心憂天下的范仲淹。 到任不久后,范仲淹就發現海堤年久失修,每次大潮一來,鹽場、農田、房屋都被海水淹沒,百姓們流離失所甚至死傷無數。 于是范仲淹多次上書自己的上司請求修筑海堤,最終在范仲淹和上司的多重努力下,朝廷決定重修海堤,但是重修海堤任務艱巨、困難重重,這一重任就落到了發起人范仲淹的頭上。 范仲淹沒有被困難嚇倒,他毅然的接下了這一利國利民的重任。 修筑海堤隨時會面臨被潮水吞噬的風險,但是范仲淹反而向險而行,他親自勘察海岸,親自帶領民工干活,最終海堤重修成功。 歷經雨雪冰雹、酷暑寒冬乃至多次吞人性命的海水大潮,海堤最終修筑完成,海堤邊的農民和鹽民也終于恢復了生產,曾外出避災的百姓也能得以重返家園,回歸安寧生活。 為了感謝范仲淹幫助自己恢復家園和安寧的生活,當地的老百姓都稱海堤為“范公堤”,甚至有的災民將自己改姓為范、為范仲淹設立長生祠。 身為人子,范仲淹照顧母親,撫愛幼弟,身為人臣,范仲淹雖官階低微卻不改心憂天下其志,為百姓固守家園,開一地學風,培養人才。 這就是范仲淹,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 電視劇《清平樂》 ![]() 想象一下: 你做了大半輩子的文弱書生,從未到過邊境,也從未參與過戰爭,卻突然被臨危受命要你領兵去抵御茹毛飲血的外族入侵,你會如何? 對死亡的恐懼、對戰爭的畏懼是否會占據你的內心? 已經年逾50歲被貶在外的范仲淹,面臨的就是這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艱難重任。 可他卻以文人之身向世人、向子孫、向北宋朝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宣布脫離宋朝,建立西夏國,從此,北宋西北邊境戰火不斷,宋軍雖然積極抵御卻依舊抵不過西夏的兵強馬壯,節節敗退。 值此朝廷危難之際,范仲淹的推崇者以及他的政敵全都推薦由范仲淹領兵去抵御西夏。 整個大宋朝對范仲淹寄予厚望者有之,小人作祟望他失敗戰死沙場者有之。 接到朝廷的政令,范仲淹沒有一絲猶豫,毅然決然的領兵前往邊境去抵御西夏。 邊境荒涼,生活苦寒,西夏殘虐,宋軍又節節敗退,整個宋軍都處于低迷狀態。 初到邊境的范仲淹,也吃了敗仗。 范仲淹心痛于將士們的犧牲,哀傷著戰爭的失敗,又思念著遠方的故土,于是在蕭瑟凄涼不能和家人團圓的秋天,范仲淹寫出了著名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初次領兵就吃了敗仗的范仲淹沒有就此消沉,也沒有貪生怕死的不顧國之危難,他反而越挫越勇,吸取教訓,對邊境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首先穩固邊防,修筑城池以及多個軍事要塞,在邊境形成了一條堅固的防線,以遏制西夏軍的進犯。 同時招攬災民、流民以及少數民族災民回歸家園,休養生息,并對邊境羌族采取招攬政策,與之簽訂條約,使羌族脫離西夏,為宋朝效力。 對內范仲淹積極改革軍隊,積極提拔了狄青、郭逵、張亢等驍勇善戰又長于兵法的將領,狄青后來也成為北宋第一名將。 在范仲淹多重改革之下,北宋軍隊一改頹勢,軍民同心,最終擊敗西夏,讓西夏對大宋俯首稱臣。 在范仲淹手中連吃敗仗的西夏軍隊也不得不感嘆一句范仲淹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們感慨道:“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 這就是范仲淹,面對家國危難,他勇于擔當,越挫越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 以文官之身卻能領兵征戰沙場,以書生之力卻能擊退外族入侵,保家衛國。 ![]() 邊境戰場上的大獲全勝,令范仲淹終于得到北宋仁宗皇帝的重用。 在皇帝認可,百官舉薦的情況下,范仲淹被擢升為參政知事,官拜副宰相,他的政治抱負也終于有機會得以實施。 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就此拉開帷幕。 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提出十條新政:“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這些新政內容益于百姓、益于北宋王朝,可是卻劍指朝中官員,于是這些既得利益者全部反對新政,甚至污蔑范仲淹結黨營私。 最終,能夠改變北宋王朝衰落局面的慶歷新政,在北宋官場既得利益者們的包圍下以失敗而告終,范仲淹也被貶謫出京。 慶歷六年,范仲淹任河南鄧州市長期間,收到了自己的知音好友、政治同盟藤子京的來信。 藤子京被貶謫岳陽期間,重修岳陽樓后,想請好友范仲淹寫一篇賦刻于岳陽樓,并附上一副《洞庭晚秋圖》。 范仲淹雖未親臨岳陽樓,卻根據《洞庭晚秋圖》寫出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其中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為國為民的先驅人士。 那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其實這段話,便是對范仲淹一生最好的詮釋。 身處苦難之中,他沒有失意消沉,宏圖大志得以施展之時,他沒有得意炫耀。 身居廟堂得朝廷重用之時,他沒有忘記心憂百姓,被貶謫遠離朝廷之時,他沒有忘記心憂朝廷。 他的所有喜悲憂樂都不以個人得失為轉移,反而是全部寄于天下興亡。 范仲淹的一生,出身寒門亦成貴子,一介書生胸壑十萬甲兵。 身為寒門孤兒,被宗族離棄,他卻沒能被磨難打倒,反而勤學苦讀,最終科舉高中。 身為無品小官,官微言輕,他卻沒能碌碌無為就此消沉,反而廉明辦案,興辦學院,更是重修海堤,拯救百姓于水火。 身為一介書生,又已兩鬢斑白,他卻沒有貪生怕死,反而肩負重任,能帶領宋軍驅逐外族入侵,守護家國。 身為當朝宰相,變法失敗又被貶謫,他卻沒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反而揮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千古絕唱。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最苦難的境遇中開出最絢爛的花朵。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中絕處逢生。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絕對不可能的絕境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生活很難,那就讀讀范仲淹。 或許你還想看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憑什么是杜甫硬核范仲淹:一把稀爛的人生牌如何打出了王炸?中年男人為何越來越沉默?答案就在辛棄疾這首詞里 作者簡介:青杏,富書作者,微博/小紅書:青杏的小窩,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知乎@富叔,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