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番號一共有27個軍,即:1軍、12軍、15軍、16軍、20軍、21軍、23軍、24軍、26軍、27軍、36軍、37軍、38軍、39軍、40軍、42軍、46軍、47軍、50軍、54軍、60軍、63軍、64軍、65軍、66軍、67軍、68軍。那么,在當時的解放軍野戰部隊中,還有哪些部隊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呢? 第一野戰軍第1軍,前期主要在西北擔負剿匪,維護社會治安,建立人民政權等任務,1952年6月,第3軍番號撤銷,其所屬各師分別編入第1軍,于年底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2軍,奉命解放新疆,促進西藏和平解放,擔負保衛國防、維護與鞏固社會治安,參加生產建設等任務,1953年番號撤銷,未入朝作戰。 第3軍,朝鮮戰爭前期執行剿匪肅特、維護社會治安、建立人民政權及參加生產建設等任務,1952年6月與第1軍合并,年底入朝參戰。 第4軍,主力執行剿匪任務,修筑天蘭鐵路等,1952年9月番號撤銷,1951年3月分別從下屬各師各抽調1個營組成一個暫編團入朝參戰。 第5軍,原新疆民族軍,協助第6軍剿匪的同時,主力投入了大生產運動,未入朝作戰。 第6軍,主要負責地方政權建設和剿滅武裝土匪等活動,為大西北的解放及保衛邊疆、建設邊疆作出了重大貢獻,1953年5月番號撤銷,未入朝作戰。 第7軍,前期在隴南和四川金堂地區執行剿滅武裝土匪,修建天蘭鐵路,1951年10月,第7軍番號撤銷,在19兵團入朝前抽調3600余人補充到該兵團;1953年1月其19師改編為鐵道兵第5師,入朝參戰;1952年8月其20師改編為高炮第65師入朝參戰;1951年3月其21師改編為炮兵第4訓練基地,下屬炮兵第31師入朝參戰;1951年5月又以21師62團為基礎,組建炮兵32師師部和炮兵405、406團,入朝參戰;1953年1月其20師58、60團與青島流亭基地合編為空16師,入朝參戰;7軍主力基本全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第8軍,1949年5月番號撤銷,原屬22師于1951年11月入朝參戰。 第9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大力投入到生產建設之中,擔負起建設邊疆與保衛邊疆的任務,1952年11月番號撤銷,未入朝參戰。 此外一野還有三個獨立軍,即獨立第1、2、3軍,均為起義部隊改編而成,其中獨立第1軍最后改編為炮兵第33師,1953年6月入朝參戰。 第二野戰軍第10軍,主力進行剿匪和政權建設,1952年4月番號撤銷,1951年3月其29師編入了志愿軍15軍入朝參戰,1951年7月,從各部每個連隊抽調出2排共5400余人,組成3個補充團入朝參戰。 第11軍,前期執行剿匪、筑路、改造起義部隊的任務,1952年10月番號撤銷。1951年1月其31師編入志愿軍12軍入朝參戰;另外抽調每個連的2排共3600余人,后組建了暫編19團7300余人補充給志愿軍12軍;1952年10月,其32師編入志愿軍16軍入朝參戰,33師為獨立師入朝參戰。除第182師改為鐵道兵外,11軍基本上全員入朝參戰。 第12軍,前期執行剿匪反霸、組建地方武裝等任務,1951年1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13軍,主力部隊長期駐守云南,威懾印度、越南,防止西藏動亂,參加抗法援越斗爭,后抽調人員5批9600余人入朝參戰。 第14軍,主力部隊駐守云南,擔任剿匪作戰任務,擊退境外國民黨軍,在1951年初抽調官兵4590人,入朝參戰。 第15軍,前期執行剿匪作戰任務,1951年3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16軍,前期執行剿匪作戰、組建地方政權等任務,1951年7月抽調3646人入朝參戰,9月第47師入朝作戰,1953年1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6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17軍,主力駐守貴州,執行剿匪作戰、組建地方政權等任務,1952年3月番號撤銷,1951年7月其51師抽調2400余人入朝參戰;1953年9月,組建鐵道兵第6師入朝參戰。 第18軍,主力部隊執行進軍解放西藏的任務,1952年3月番號撤銷。1950年4月抽調干部戰士組成暫編21團入朝參戰。此外還從由原16、17、18軍部分部隊抽出人員組建后勤部隊入朝參戰。 第19軍,主力駐守陜西,參加生產建設,1952年7月番號撤銷,總計抽調15000人后勤部隊入朝參戰。 第58軍,1949年7月撤編,未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三野戰軍第20軍,前期擔負上海市的警衛任務,1950年11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21軍,前期擔負浙江一帶的警衛任務,1953年3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1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22軍,主力擔負浙江一帶的警衛任務,解放沿海一帶島嶼,1952年3月其66師改編為空軍第12師入朝參戰,另有部分單位調入坦克第1、第3師入朝參戰。 第23軍,前期參加浙東地區剿匪作戰,1952年9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3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24軍,前期執行修建上饒至福州公路和剿匪等任務,1952年9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4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25軍,前期擔任滬、寧線以及福建前線防務,1952年7月番號撤銷。1952年9月其73師調入23軍其74師、75師的223團調入24軍入朝參戰;1951年10月其71師師部及211、213團改編為空15師入朝參戰。25軍主力基本全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第26軍,前期在上海浦東、崇明島擔任海防任務,1950年11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6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27軍,前期在東南擔任海防任務,1950年11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28軍,駐防福建前線,執行剿匪等任務,1951年4月,抽調2400余人組成暫編27團入朝參戰。 第29軍,駐防福建,執行剿匪等任務,1950年11月番號撤銷,其86師257團與95師283團組建空17師,于1952年3月入朝參戰。 第30軍,1950年1月,番號撤銷,1950年11月,其88師調入26軍,其89師調入20軍,其90師改稱空軍第4師,90師269團改編為炮兵第7師21團,入朝作戰。30軍原主力基本全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第31軍,主力長期駐守海峽沿岸,1951年4月,抽調2400余人組成暫編28團入朝參戰。 第32軍,執行以剿匪為主的海防、警備任務,1950年11月番號撤銷。其94師調入志愿軍27軍入朝參戰;1951年11月其95師組建空14師入朝參戰;1952年11月其96師改編為鐵道工程第7師入朝參戰。32軍原主力基本全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第33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進駐上海市區,1950年11月番號撤銷,1953年6月部分部隊調入高炮65師入朝參戰。 第34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進駐南京市,1950年11月番號撤銷。1951年3月其100師組建高炮第63師入朝參戰;1951年9月其下屬299團改編為空10師28團,入朝參戰;1953年6月其102師改編為炮兵第3師,入朝參戰。 第35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1950年1月番號撤銷,有少量部隊編入高炮65師入朝參戰。 值得一提的是,21軍、22軍、23軍、24軍、25軍在1951年各自組建一個暫編團,即暫編22團、23團、24團、25團、26團,入朝參戰。 第四野戰軍第38軍,1950年10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39軍,1950年10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9軍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40軍,1950年10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0軍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41軍,主力進駐潮汕地區擔負海防任務,1950年11月抽調2500余人組成暫編7團入朝作戰;其122師366團于1952年補入15軍45師入朝作戰。 第42軍,1950年10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43軍,主力進駐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剿匪,1951年3月組建暫編第8團入朝作戰;1951年11月其軍屬炮兵團調入炮兵第8師入朝參戰。 第44軍,主力擔負廣州警備和粵中、粵東地區剿匪任務,1952年10月番號撤銷,第130師和第45軍合編為第54軍入朝作戰。 第45軍,主力擔負桂西南、桂東南剿匪任務以及海防任務,1952年10月番號撤銷,第133師調歸第46軍入朝作戰,軍部及第134師、第135師,與第44軍第130師合編為第54軍入朝作戰。 第46軍,前期擔負粵東海防任務,1952年9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6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47軍,前期擔負湘西剿匪任務,1951年2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7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48軍,主力部隊分別在贛西南、粵北剿匪,1952年3月番號撤銷,1950年11月,其142師改編為炮兵第5訓練基地,下屬部隊入朝參戰;1951年4月其143師改編為火箭炮兵第21師,原下屬的3個步兵團擴編為5個炮兵團入朝參戰;其144師430團和142師424團,也改為高射炮兵入朝參戰。48軍主力部隊基本上全部入朝參戰。 第49軍,主力部隊在廣西地區剿匪,1952年1月番號撤銷,1952年6月其146師改編為炮兵第5師,其438團入朝作戰。另外1950年10月還組建一個后勤分部首批入朝參戰。 第50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1950年10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51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1950年9月番號撤銷,1952年10月其212師的634團入朝參戰。 第52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主力在廣西執行剿匪任務,1951年11月番號撤銷,1953年1月其214師改為解放軍鐵道工程第9師入朝參戰。 第53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主力在廣西執行剿匪任務,1951年11月番號撤銷,未入朝參戰。 第54軍,1952年10月組建后,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4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55軍,由原48軍、49軍、52軍、53軍部分部隊合編而成,參加桂林、柳州、南寧地區的剿匪作戰,未入朝參戰。 此外,還有其他獨立單位入朝參戰: 騎兵第5師,1952年3月撤編,下屬團中的7團入朝參戰; 熱河軍區168師,其504團編入38軍,另有3個步兵營補入39、40、42軍。師部和503團、504團機關改編為空7師、21團和空8師、22團???師于1951年10月入朝參戰。 遼西軍區170師,1950年7月,抽調6個營補入38、39、40、42軍。11951年12月師部改編為空6師入朝參戰。 遼東軍區171師,其511團于1950年7月入朝參戰。 156師,朝鮮族師,編入朝鮮人民軍第12師團;164師,朝鮮族師,編入朝鮮人民軍第5師團;166師,朝鮮族師,編入朝鮮人民軍第6師團。 以及還有其他不知名部隊入朝參戰等等。 華北野戰軍 第36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主力駐扎河北衡水地區,1951年9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6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2月,返回祖國,駐河北定縣,1952年2月番號撤銷。 第37軍,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主力駐扎河北衡水地區,1951年9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7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2月,返回祖國,駐河北定縣,1952年2月番號撤銷。 第60軍,1949年6月改隸第一野戰軍建制,11月,轉歸第二野戰軍建制,向西北、西南進軍,隸清川西匪患,1951年3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0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61軍,1949年6月改隸第一野戰軍建制,11月,轉歸第二野戰軍建制,向西北、西南進軍,參加剿匪作戰,1952年7月,番號撤銷。1951年3月其181師調入志愿軍60軍入朝作戰。 第62軍,1949年6月改隸第一野戰軍建制,11月,轉歸第二野戰軍建制,向西北、西南進軍,參加剿匪作戰,1952年7月,番號撤銷。1951年3月其186師556團、557團調入志愿軍60軍入朝作戰。 第63軍,1949年6月改隸第一野戰軍建制,移駐山東省鄒縣地區,1951年2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3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64軍,1949年6月改隸第一野戰軍建制,移駐山東省泰安地區,1951年2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4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65軍,1949年6月改隸第一野戰軍建制,移駐山東省滕縣、臨城地區,1951年2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5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66軍,1950年10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6軍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67軍,前期進駐塘沽、山海關地區擔負海防任務,1951年6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7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68軍,前期進駐天津、唐山地區,擔負海防任務,1951年6月,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8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第69軍,1949年5月番號撤銷。1952年其205師614團改編為志愿軍探照燈411團入朝作戰;其206師在師部改編為空5師后,所屬部隊編入66、67、68軍入朝作戰;其207師在1949年3月撤編,編入205師和206師。69軍原主力基本都參加了抗美援朝。 第70軍,1949年9月縮編為華北軍區獨立步兵第207師,1951年2月其原209師改編為高炮17團與144師430團擴編為高炮64師,入朝作戰。 此外,華北軍區獨立209師改編為空3師,1951年10月入朝參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