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年人的世界,只有無窮無盡的“熬”。能夠熬下去的人,自然可以勉強養活一家老小。而熬不下去的人,也許連自己都需要“中道而別”。 近些年來,人到中年就離開的情況,是越來越多了。還有些人運氣好一點,只是患了一些小病小痛,還能繼續干下去,為了家庭而奮斗。 談到為了家庭而奮斗,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中年人奮斗的目標,到底是為了誰呢?看似為了錢財,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的兒女。 在很多中年人看來,只要我奮斗了,兒女能夠讀上大學了,家庭就有美好的未來了。當然,這在十幾二十年前,還是可以實現的。 現階段,大學生越來越多,就連送外賣的大學生都有。這就說明了一個現實,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所謂“物以稀為貴,物多不值錢”就是這個道理。 有很多的父母,辛辛苦苦培養孩子讀完大學,孩子竟然畢業后就失業,或者在家“閉門復習”,考公考研,成為了“家里蹲”一族。 如果父母有著穩定的工作,那還是可以接受的。可是,有很多父母,都只是打零工的普通人,隨時都有失業的風險。這,就比較困難了。 02 有這么一種家庭的悲哀,是父母中年后失業,兒女畢業后只能家里蹲。 有這么兩個家庭。 第一個家庭的父母,他們都是廣州的土著,有自己的基業,同時端著鐵飯碗,反正不愁吃,也不愁喝,所以他們的孩子,在大學畢業后,直接蹲家里考公務員去了。 孩子比較焦慮,跟父母說了一句:“爸媽,如果我考不上公務員,賺不到錢,該怎么辦呢?” 父母只說了一句:“考不上就繼續考,父母又不是養不起你。更何況,我們以后的房子都是你的,收收租過日子,也挺不錯了。” 所以,他們的孩子考了三年公務員,終于上岸了,一家三口都端著鐵飯碗。 第二個家庭的父母,他們是農村的工人,辛辛苦苦了一輩子,才供孩子讀了大學。孩子大學畢業后,由于在大城市給不起三個月的租房押金,所以他回老家的小縣城當跑腿去了。 后來,他存了兩萬多,就在家復習考公了。可惜的是,父母身體不好,無法工作,還需要日常拿藥。這,加重了他的負擔。 在日復一日的焦慮中,他沒有得償所愿,如今依舊在考試的路上,越走越遠。 03 看了上面這兩個家庭,我們都會搖頭嘆息,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那么大呢? 說句不好聽的話,很多人的人生,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后者,哪怕奮斗三輩子,也達不到前者的出生高度。 有人會說,到底是第一類家庭比較多呢,還是第二類家庭比較多呢? 從“二八法則”的角度來說,終究是第二類家庭比較多。所謂的大城市的有錢人家庭,那是少之又少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許比人與動物的差距,還要大。 對于第二類家庭的父母來說,他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人頭地。但他們忘了,孩子沒能力買房買車,也沒能力賺到大錢,也許連對象都找不到,結婚都結不起。 慢慢地,就真的出現“窮不過三代”的情況了。 而對于第二類家庭的兒女來說,他們最大的心愿,應該就是找到安穩的工作,比如考上公務員,端著鐵飯碗一輩子。但是,如今一個崗位就有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競爭,哪有那么簡單呢? 普通人家的父母,面臨著中年就失業,還落得一身病痛的情況。他們的兒女,也在畢業即失業,內卷巨大的環境中,苦苦掙扎。說到底,每個人都是大海中的一片浮萍,沒有選擇自己人生的資格。 04 在網絡上,我們會發現,年薪百萬或者年薪千萬的人,特別多。因此,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兒女,可以達到這個層次。 但是,我們都忘了一點,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也都是別人覺得這么做,才能吸引你的。不具有大眾性。 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月薪三四千,或者五六千,工作996,沒有什么休息的時間,房貸壓力巨大,這才是常態。 很多人,都只是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看罷了。還有很多不幸的事兒,我們不知道,就不代表沒有。 有人說過,這是一個娑婆世界。每個人都在“娑婆世界”當中,承受著獨屬于自己的苦難,熬著這曲折險阻的人生。 上述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才讀完大學的。為什么他們的人生,還是和父母一樣普通呢? 有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認為,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能夠脫穎而出的人不過是鳳毛麟角。 一切,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