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景德鎮的制瓷工藝, 除了繼承前代技術并發揚光大外, 還博采眾長, 注重外來技術的引進與吸收, 不拘一格,大膽創新, “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 嘉靖朝御窯瓷器 明代嘉靖(1522-1566年)、隆慶(1567-1572年)、萬歷(1573-1620年)三朝,處于明代社會晚期,歷時99年,橫跨16、17世紀。 當時,明朝內部啟蒙思想開啟,市井文化達到巔峰。 ▲嘉靖皇帝(1522—1566年) 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這一時期的御窯瓷器產量空前大增、造型逐漸繁多、胎體趨于厚重、裝飾愈加繁縟、色彩華麗奪目。 嘉靖時期在明代瓷器史上一直被劃定為明代的晚期,這時期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器在青料的選用、胎釉質地和紋圖案上都呈現出新的面貌。
嘉靖皇帝和他的青花瓷 以回青為標志的嘉靖青花 是明代史上又一突出時期 嘉靖時期,個性解放的思潮風靡一時,從哲學領域漸及于美學領域。嘉靖皇帝作為當時最高統治者,是較為獨特的審美主體。 同樣,嘉靖也把這份“認真”貫徹進了日常審美中,這點從他對青花瓷色調上的堅持也可窺見一二。 ▲明嘉靖青花龍穿纏枝靈芝紋大盤 以回青為標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突出時期。 正是因為引入了這種來自西域的青料,使得嘉靖年間典型的青花呈現出了與前朝截然不同的色調——藍中泛紫調 ▲明嘉靖青花花卉紋膽瓶 | 臺北故宮藏 ▲局部放大圖 想要呈現這種色調效果,并不是全靠回青著色就能實現的。 而是必須將回青和國產的石子青配合比例使用,成書于嘉靖三十五年的《江西省大志·陶書》中就有記載: ▲明嘉靖青花云龍紋罐 瓷器上青花濃處呈深紫色 圖案輪廓的筆道和后加蓋的青色 潤化為一體 構成了時代特色 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呈色可分為三種: 1. 嘉靖早期青花顏色深沉發灰,呈黑藍色調,圖紋有暈散效果,類似正德晚期,為鈷料中回青配方比倒過高或者窯火溫度過高的緣故; 2.嘉靖中期青花顏色淺淡發藍,并且有精細之作。及至萬歷,越發淺淡,而圖案線條更顯細密,頗有成化遺風; 3.嘉靖晚期瓷器的青花色調顏色鮮發紅發紫,亦稱“青金藍”頗像產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澤。為嘉靖時青花典型瓷器特點,這種回青料配以石青料產生的效果。 最具嘉靖朝特點的青花發色濃翠、藍中泛紫、艷麗而濃烈,是嘉靖青花最上等的顏色。 嘉靖窯造型品種最為豐富 幾乎無物不有 風格趨于多樣化 繼承與創新兼而有之,形體設計實用與審美相結合。從宮中傳世品看,大件器皿明顯增多,胎體接痕明顯。 如:大龍缸、大蓋罐、繡墩、大盤等,形體古樸厚重,氣韻粗獷。 ▲明嘉靖 青花云龍紋大缸 成交價:人民幣437萬 ▲明嘉靖 青花魚藻紋大缸 成交價:人民幣529萬 ▲明嘉靖 青花大缸(殘,有修) 成交價:人民幣172萬 ▲明嘉靖 青花大龍缸 成交價:人民幣858萬 另外還有各類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以及瓶、壺等陳設瓷,瓶的耳部多加上圓環能轉動。也有精巧的文房用具如筆架、筆山、筆洗、印合、水丞、硯臺等。 ▲明嘉靖青花龍穿纏枝蓮紋大盤 高10.7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55厘米 圖案裝飾上表現“吉祥祈福” 紋飾畫法上多采用“雙勾平涂” 圖案裝飾上,有表現統治者“吉祥祈福”內容的,如靈芝紋、瑞獸紋、魚藻紋、纏枝花卉、花果紋等是常見的主題。 紋飾畫法上,這時期多采用先雙鉤輪廓線后以青花填涂的方法,也稱“雙勾平涂”。畫面的布局較富麗繁縟,比較講究排列對稱。 ▲明嘉靖八子嬰戲圖執壺 | 大英博物館藏 ▲ 明嘉靖 青花翼龍紋雙耳活環洗口瓶 成交價:529.00萬 嘉靖瓷器中的工藝精品 明嘉靖青花庭院嬰戲圖蓋罐 造型敦碩、青料上乘、品相一流 以這類題材為裝飾的瓷罐又名“百子圖罐”,多用極品青料繪就,畫工拙樸生動。通景紋飾正是以此為題,其鈷藍蒼翠濃艷,乃嘉靖御瓷常用的青料。 ![]() ![]() ![]() <<請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此罐繪制的獨到之處,便是將罐身看作一個整體。通體繪十六子嬰戲圖,十六個憨厚而俏皮的娃娃,姿態各異,生動傳神。 瓷胎的弧度和起伏對繪畫的把握要求極高,而巨大的器型也對構圖提出了挑戰,非胸有成竹、技藝精湛之匠師所不能勝任。 此件明崇禎·青花花鳥紋束腰筆筒,撇口,束腰,脛部略外撇,足端修胎內斂,平底露胎。筆筒內外施透明釉,釉面瑩潤微泛青,釉下口沿處暗刻弦紋和卷草紋,外壁繪青花花鳥、蝴蝶圖景,嬌鳥立于枝干,牡丹花開爛漫,枝葉舒卷繁茂,草木郁郁蔥蔥,畫風精整靈秀,布局隨性,鬧中有靜,頗為文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