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的兵器(下)(10)火箭——現代火箭之雛形明朝初年,火箭以火藥為動力,這種以火藥為動力的發射原理,直到今天仍是世界各國火箭發射所采用的原理。明代的火箭就是利用了火藥燃燒時產生反作用力的原理。火箭在明代是軍隊中主要輕武器之一,既用于陸戰,也可用于水戰。 明代火箭可分為單級和多級火箭兩種。單級火箭有單發的,也有多發的,單發單級火箭射程為500步,架在樹枝或冷兵器上點燃發射。單級火箭不僅箭本身能殺傷敵人,而且攜帶炸藥。明代多發單級火箭種類也很多,最少的五虎出穴箭可發射5支箭,最多的百虎齊奔箭多達100支箭,其中比較著名的是"一窩蜂"多發單級火箭。這種火箭可發射32支箭。"一窩蜂"實際上是一只上大下小的木桶,內安箭格板二層,每支火箭引信都通向火門板的小口外,點火后同時射擊,好像"一窩蜂"似的奔涌出去。 明代軍隊使用的多級火箭是現代多級火箭的雛形。多級火箭主要有出水火龍、飛空砂筒等等。火龍出水的"龍"是用毛竹制成的。在一段毛竹的頭和尾裝上木雕而成的龍頭和龍尾,龍腹內裝有火箭。龍頭和龍尾安裝火箭筒各2個。4個火箭筒的引信匯于一處,與龍腹內火箭引信相連。水戰時,點燃龍頭和龍尾的4個火箭筒,靠火藥推力可離開水面向前飛行2—3里。龍頭、龍尾4個火箭筒內的火藥燃完后,又將龍腹內火箭點燃,火箭一齊從龍嘴里噴射出去,點燃敵船,殺傷敵人。 除上述火箭外,明代有時還利用管形火器發射火箭。這時的火箭本身就是一種彈丸,與靠火藥推進的火箭不可同日而語。 (11)洋人與明代火器明朝時,一些西方的耶穌會教士來華傳教,他們對明代火器的發展,有著不同程度的貢獻,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日耳曼人湯若望。 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廷聘請湯若望監督鑄造火炮,并讓他傳授如何使用火炮的技術。在湯若望主持下,鑄成大炮20門,后又鑄造了一批較小的火炮。湯若望因此受到明廷嘉獎,崇禎皇帝賜予其精制扁額一方,并親筆題書"欽保天學"四個大字。湯若望口授、由焦勖筆錄的《火攻揭要》一書,對火炮鑄造、使用,及子彈、地雷的制造等進行了說明。此外,畢方濟、龍華民等人也曾協助明政府制造火器。 (12)畢懋康的革命性貢獻畢懋康于崇偵八年(1635年)發明了自生火銃。 自生火銃是明代諸多火槍中的一種,其構造與鳥銃差別無大,而畢懋康的突出之處,在于改進了傳統的火銃發火裝置。 迄止明代,火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在200多年里,火銃一直由火繩點火發射。火繩點火發射受到天氣的制約,也受到火繩的制約。有時在戰場上,火銃還未瞄準,便過早誤放,錯過了有效射擊時間。畢懋康對發火裝置進行了改革,用燧石發火代替火繩發火,實現了中國兵器史上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他將原來夾著火繩的龍頭,改造成夾著火石的龍頭,扣動扳機,龍頭下壓,與火石摩擦發火,火銃發射。這一變革不僅克服了火繩點火受天氣影響的不足之處,而且可隨時發射,射擊準確,有效時間掌握在射手的手中,增強了火銃的殺傷力,也增強了火槍兵的戰斗力。因此,畢懋康的改革是對中國火器發展的革命性貢獻。 (13)趙士禎的發明創造在明代火器發展史上,涌現過一大批對火器生產、制造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物,他們對火器的發展和進步的影響不可低估。 明神宗萬歷年間的趙士禎,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曾對多種火器加以改造,經他改造過的火器更加實用,殺傷力更強。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趙士禎仿西域魯密銃制成新式火槍,改良了發火裝置,在槍床的尾部裝上了鋼刀,近戰時作斬馬刀用。同在這一年,趙士禎還發明了迅雷銃,其特點是轉輪發射。還是在這一年,趙士禎參照西洋鳥槍和佛郎機制成掣電銃。這種火槍采取后裝子銃式,共有5個子銃,各6寸長。子銃事先裝好,作戰時輪流裝入槍管中發射,射擊速度明顯加快。 趙士禎還發明了一種發射火箭用的火箭溜,形狀象一支短銃,上面有溜槽,可按規定的方向發射火箭,避免了火箭在運行時偏離方向,增加了火箭射擊的準確性。 (14)火器對軍事的影響火器在明代雖未徹底取代冷兵器,但也成為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兵器。兵器構成的變化,勢必對軍事產生重要影響。 第一,軍隊編制的變化。明朝火器發達,大批裝備軍隊,軍隊中出現了一大批攜帶火器的官兵,持冷兵器的人員逐漸減少,持火器的士兵逐年增多。據認為,明末時,軍隊的火器兵約占兵員總數的一半。冷兵器時代的軍隊編制顯然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所以,明代軍隊中,專門化的火器部隊已經出現,隨之也出現了一批技術專門化的士兵,如炮兵等。與之相應的另一個變化是騎兵數量減少。騎兵目標大,容易被火器擊中,且火器的爆炸聲常常使馬匹驚散。所以,火器的出現使騎兵的作用降低,再也未出現過前代那種大規模的以騎兵決勝負的戰爭局面。 第二,作戰陣形變化。過去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里那種以大規模的密集陣形投入戰場的局面,在明代發生了變化。火器增多后,密集的隊形容易遭到打擊,同時,使用火器的一方,也會因人員過密而行動不便。在這種情況下,小而散的戰斗隊形應運而生。戚繼光僅有12人組成的"鴛鴦陣"就是為了對付火力較強的倭寇而發明的,并且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因此,火器使用后,冷兵器的戰斗隊形必然發生變化。 第三,火器使強攻戰斗增多。在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如果想攻克強兵固守的城寨,大多采取智取、圍困、奇襲三種方式,如果一味地強攻是相當困難的。火器用于戰爭后,破壞力和殺傷力增大,而且可直接以爆破方式攻城拔寨。與之相對應的是,防守一方也開始加固城池,以防火器的破壞。所以,戰斗中強攻增多,戰斗的力度加大。 第四,對火力要求提高。冷兵器和熱兵器在明代同時存在,戰斗往往是從火器發射開始的。參戰雙方都希望在火力交手中,以自己的火器壓倒對方,使后來的戰斗更加順利、更加容易一些。因此,加強火力成為戰爭中一種勢在必行的要求。同時,攻防雙方也改變了傳統的戰術,采取低姿作戰,減少火器傷亡的可能性,不再像從前那樣"耀武揚威"了,并利用敵方火力的間隙向前沖鋒。 總之,火器改變了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思想、戰略戰術、軍事工程等各方面原有的固定模式,戰爭范圍擴大、戰爭烈度增加,與之相關的方方面面也必然會隨之變化。 3.車和船(1)戰車戰車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古老兵器。自戰國以后,戰車很少直接用于戰爭,多用于運輸或防守。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總兵官朱冕提議"火車備戰"后,各種各樣的戰車問世,歷史悠久的戰車在明代得到了振興。明代戰車有適合防守使用的槍炮偏車,有便于進攻的火槍、火銃獨輪車,有時也用數千輛車編組成戰車陣,其它還有:雙槍沖鋒的全勝車、旋轉發炮的雷火車、火柜攻敵車、屏風車、塞門架器車、盛油火車等。明代的戰車與火器一樣,可謂名目繁多,不一而足。這時已將火器——火銃、火炮、火箭裝備在戰車上,其戰斗力、攻擊力遠非前代戰車所能比擬。戰車振興后,軍隊中隨之出現了戰車專門部隊。嘉靖十一年(1532年)時,邊鎮開始酌行戰車營制。后來,又在京營配置兵車4000輛,每輛配步卒若干人,神槍、夾靶槍各2支。 戰車的振興成為明代兵器進步和發達的標志之一。明代戰車用途廣泛,有攻有守,形制多樣,將動力、火力、防護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但總的說來,兵車在戰爭中因受地形等因素制約,并未取得人們預期的效果。 (2)戰船明代造船業比較發達,鄭和7次下西洋足以證明明造船業的水平和實力。這也是明代戰船發達的前提和基礎。朱元璋當政時,明水軍已具有一定的實力。沿海每百戶所及巡檢司各配備兩艘戰船,執行海上巡邏任務。 水軍編制比較特殊,55—100艘戰船組成一小寨,各小寨分別隸屬于寧海6總寨和萊州8總寨,寧海、萊州總寨共轄48小寨,后又增設福建5小寨。 明代戰船有江海之分。永樂以前造的船以江船為主,海船制造業是后來發展起來的。嘉靖年間,因東南沿海倭寇屢犯,海船制造業發展較快,船的樣式增加。 明代的戰船中,大船用于防守,小船用于追逐。大船能容納100人,船身高大,上面的佛郎機可以俯射。小船體積不及大船,但行動敏捷,比較實用。因內戰和運輸之需,江河戰船增多。在南京的上下游,經常駐扎兩個水師的兵力。 明王朝存在的200多年間,正值歐洲各國海軍大發展時期。而這一時期明朝的水軍還不是近代意義上的海軍。明代水軍不像歐洲各國海軍那樣頻頻參戰,最大的一次行動是鄭和下西洋。此次出航,水軍雖不是執行戰斗任務,但海戰多次發生,仍從幾個方面反映了明代水軍和戰船的實力和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