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到骨子里的教養,是從不用這“三種語氣”說話 蔡康永說:“把話說好,收獲最大的是我們自己。你越會說話,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 說話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暴露了一個人最真實的教養。 口無遮攔,說話無所顧忌,這不是“坦誠”,而是無視他人的感受。 一個懂得尊重他人感受的人,才有機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不用“指責”的語氣說話 生活中,有些人明明是在關心對方,結果一出口,卻變成了“指責”。 如此做法,往往會導致事與愿違的結果。 既然是在關心對方,那么,何不用“溫和”的口氣,來表達呢? 用“指責”的口氣來表達“關心”,只會讓對方“受到傷害”,令關系漸漸產生隔閡。 有些人對于外人的錯誤,往往容易選擇寬容。 對于親近的人的錯誤,卻難以做到“寬容”。 為何呢? 因為他們知道,“指責”親近的人,對方會“包容”自己的壞脾氣,不會計較。 人與人之間,關系再親密,也需要用心去維護。 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去消耗、去透支關系,那么,最終只會導致雙方,漸行漸遠。 關系親近的人,是我們心靈的港灣,而不是我們的情緒垃圾桶。 只有收起自己的“指責欲”,多一份溫和與包容,才能令關系,更加長久、和諧。 不用“評判”的語氣說話 《圍爐夜話》里說:“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一個人的口德,就是他的品德。 有的人,總喜歡站在“制高點”上,去評判別人。 他們面對別人的苦難,沒有絲毫的同情,反而評判別人是無能、懶惰。 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評判別人道德低下,卻忘記了“倉廩實而知禮節”的古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同時,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站在自己的角度,如同“判官”一般,隨意的去評判別人的是非對錯,不僅不能體現自身的“高級”,反而暴露了自身的“淺薄與無知”。 聽過一個詞,叫“求同尊異”。 真正有教養的人,面對看似不合理的事情,不會輕易去評判。 他們會“沉下心來”,去分析事情的全貌,去調查事情的來龍去脈。 有些事情,看似不合理,可能不過是因為我們的思維,不夠開闊罷了。 “看人之短,天下無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長,世間一切盡是吾師。” 一個人只有放下“評判”之心,才能以開闊的心懷,去接觸到更加廣闊的世界。 不用“命令”的口氣說話 孟子說:“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與人之間,尊重是相互的。 一個人如果想要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那么,就要避免用“命令”的口氣與別人說話。 生活中,有些人自認為“高人一等”。他們請求別人幫忙,習慣使用“命令”的口氣。 結果,別人本來愿意幫助他們,聽到如此“態度”,也就不愿意再伸出援手了。 人,永遠不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與人合作,更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如果用“命令”的口氣,強迫對方“聽自己的”,那么,就只會招來對方的反感,也會讓合作矛盾重重。 只有懂得尊重對方,常用“商量”的口氣,才能令對方感到舒適,溝通效率,也才會更高。 結語: 有人說:“你說話的語氣里,藏著你一生的運氣。” 有些人之所以“運氣”不好,不是因為客觀因素,而是主觀原因造成的。 他們以言語傷人,卻不自知,只知道埋怨自己“遇人不淑”。 良言如春風,惡語如利刃。 管住自己的口,是一個人最難得的修行。 希望每一個被迫學會堅強的女人,都擁有獨自熬過苦痛的能力,卻又擁有那個陪你度過難關的人,無論風霜雪雨,他都在你身旁!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 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 |
|
來自: 趙站長的博客 > 《黃金法則和白金法則和黑金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