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梁思成出車禍,一個月內做了5次手術。19歲的林徽因前去照顧,用毛巾幫他擦洗身子。梁思成母親看見后,當場怒罵:“你一個未出閣的姑娘,怎可如此?” 林徽因覺得委屈,便向梁思成提出分手。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一起,是梁父梁啟超撮合的,梁母對此卻很不滿意。 那么,梁母為何如此討厭林徽因呢? 首先,梁母不喜歡林徽因的行事高調。 梁母名叫李蕙仙,生于舊派家庭,23歲時聽從父母之命嫁給19歲的梁啟超,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出了名的“賢惠”。 林徽因恰恰相反,從小飽讀詩書,16歲出國游歷,是閱歷豐富、頗有主見的進步女性,常常在一眾男性面前侃侃而談,大放光彩。 這些在守舊的李蕙仙看來,則變成愛出風頭。 就連梁思成出車禍住院,林徽因幫他擦身上的汗水,都被李蕙仙大聲指責。 而最讓李蕙仙介懷的,還是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間的“糾纏”。 早在1920年,16歲的林徽因就在英國遇見23歲的徐志摩。 他鄉遇故知,兩人自然親近起來,經常在康橋邊上探討文學,暢談理想。 很快,徐志摩便對林徽因展開熱烈的追求,完全忘了遠在老家的妻兒! 可林徽因沒忘,她不想趟這趟渾水,于是不告而別,回到國內。 徐志摩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以一紙離婚書為籌碼,想要換取林徽因的一個承諾。 然而太遲了,林徽因已經在父輩們的撮合下,與梁思成談起戀愛。 徐志摩不甘心,不顧尊嚴,經常出現在林徽因身邊。 林徽因自認為坦坦蕩蕩,也不避諱,仍和徐志摩以知己相稱,頻繁往來。 梁思成是謙謙君子,并沒有多說什么。母親李蕙仙則十分不滿,但為了照顧兒子的感受,她還是盡量隱忍。 然而,不久后發生的一件事,卻讓李蕙仙徹底爆發。 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林徽因和徐志摩負責翻譯,還一起搭檔出演話劇。 在臺上,林徽因扮演公主,徐志摩扮演愛神,他們全情投入,默契十足,引來無數掌聲。 這是當時文化圈的一場盛宴,男女主角也因此,再次被推上輿論風口。 很多人都說,比起梁思成,林徽因跟徐志摩更般配。 李蕙仙護子心切,認為林徽因的高調不避嫌,丟盡兒子梁思成的臉面,更讓梁家蒙羞。 她再也無法忍受,當眾撂下狠話,不同意林徽因嫁進梁家! 當時,李蕙仙已經身重病。為了不讓她受刺激,梁啟超主張讓梁思成和林徽因盡快出國留學,先避一避再說。 就在梁林二人出國不久后,李蕙仙病危,再次強調不讓林徽因嫁進梁家。 林徽因委屈不已,她不忍責怪一個行將離去的長輩,也不愿給悲痛中的梁思成添加負擔,于是選擇給國內的好友們寫信訴說苦悶。 她寫給徐志摩:“我不要求你做別的什么,只求你給我個快信,單說你一切平安,多少也叫我心安……” 林徽因終究還是被擊倒了,她高燒不退,臥床不起。 梁思成急壞了,端水送藥體貼照顧,他想讓林徽因明白:不管母親如何反對,我都會堅定地和你在一起! 同年9月,李蕙仙病逝。 梁思成沒有受母親影響,他仍堅定地和林徽因在一起。 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結婚,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ST的流浪心情 有一句話說,父母不同意的婚姻一般不會幸福。 這句話有一定道理,畢竟父母經歷的世事比我們多,看人的眼光更加長遠,更懂得婚姻在漫漫人生中的意義。 然而有時候,父母的考量也附帶了很多世俗的眼光,未必是最公正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李蕙仙不喜歡林徽因,更多的是出于偏見,而偏見往往是最要命的。 她認為自己的兒子應該娶一個傳統賢惠的女子才會幸福,娶林徽因這樣“愛出風頭”“不成體統”的只會是劫難。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林徽因和梁思成結婚后,育有一兒一女,27年的婚姻生活一直幸福美滿。 他們還是彼此的靈魂伴侶,共同熱愛建筑事業,一起走南闖北,相濡以沫。 梁思成顯然是幸福的。當時不知道有多少男子羨慕他,能夠打敗無數情敵,獲得林徽因的芳心。 如果李蕙仙能看到梁思成婚后的幸福生活,或許會后悔自己當初的堅持。 你覺得對嗎?歡迎留言區分享你的觀點哦~ #頭條創作挑戰賽# ![]() ![]() ![]() ![]() ![]() ![]()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