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陸定一祖居 鄒藍/文,圖 陸定一在無錫有兩處故居。一處是幼時鄉下的故居,另一處在市中心。市中心那處位于縣前街中山路交叉口旁邊。而鄉下的則在市中心的直線七公里之外的西漳。陸定一(1906-1996)擔任過中宣部長,后來無錫又出過兩任中宣部長:丁關根與王忍之。無錫話,慎和忍是同樣讀音。 說到陸定一,現在人口中堅的70后與80后,大概一頭霧水,不知是誰。文割開張首批祭旗的,就是“彭羅陸楊”四個,其中的陸,正是陸定一。 聽說丁同志是無錫河埒口大丁村人。王同志祖居小婁巷。九十年代有一次在社科院大樓內偶然遇到過王忍之。我見過兩個前中宣部長,朱厚澤,王忍之。二位觀點差異很大。我也到過萬壽路那個大院內的朱家,以及無錫西漳陳家橋老陸巷陸定一家。朱厚澤去世一年后2011年5月9日歸葬貴陽鳳凰山公墓。那天我正好在貴陽辦事,也去參加了安葬儀式,送別厚澤先生。 那天從李金鏞故居出來,606路返回無錫旅游商貿職業學校這個站,轉180路中巴6站地到達石澄路(天一路),下車后經石澄路穿過兩片新的住宅小區明發,過小橋向右上小公路向前,到開闊處就是陸定一家祖居。如果沒有小河,可能城市化就會推進到覆蓋陸定一家所在的陳家橋。不過,這一帶還是很富裕的,看鄉間新居樣子就知道了。而李金鏞故居那邊,急速推進的城市化,還沒有覆蓋到大運河西邊這一片。四野基本都是農田和菜地,稻田和蔬菜大棚都有。由農舍來看,富裕程度差一個臺階。 現在恢復的陸定一祖居,門面大概有六七十米寬,其中一半多一點是住宅西邊院子的圍墻。建筑有四進。開放的是前三進,樓上樓下的。一同參觀的一位本地老哥大概是本地居民,他告訴我說,老陸家是大地主,土改時,陸家老宅就分給36戶無房的農民住了幾十年。直到前幾年要恢復陸定一祖居,便安置這些住戶到樓房,騰出來把原址上的這老建筑整修好了。 第二進東側兩間屋子,第一間不知原來派什么用處,現在陳放了好多江南30年前還在用的各種農具,包括一架吹谷子的風車,還有馬桶,棒槌、竹匾(早先用于養蠶,小時候我也親眼見過,并親耳聽過竹制園匾里蠶寶寶嚼食桑葉時發出的的沙沙聲),浴盆腳盆等。東邊一間則是老式的灶頭,有兩眼,中間照例有一湯罐。燒柴的老灶,還有一個風箱。二樓有陸定一的臥室等。按說陸定一3歲后就住在無錫城里,本地那老哥解釋說,臥室的床和用具等,都是從北京陸家運回來的原物。當然還有陸定一的革命經歷以及不少老照片。 以我看法,陸老祖居紀念館,因陸老的革命經歷而有紅色意義,也因為搜集有蘇南傳統農具以及農家生活用品,還有蘇南民俗意義。因為這些老式農具和用品,現在很難看到,也很難找到。這第二方面如果再下點功夫,兩方面能相得益彰。 那花園里頭有太湖石假山和池塘,對于一個幼童來說面積很大,足夠玩耍了。對大人而言也是一個足以放松,靜觀水池倒映藍天白云的好去處。面積與精致程度,我看還是遜于無錫榮巷的榮毅仁故居的。陸家雖然是大地主,很富裕,比起工商大家榮家來說,還是有相當差異的。從陸家祖父開始看,陸家也是耕讀傳家的。陸老太爺二兒子一房四個孫子,包括陸定一,以及四弟、在無錫擔任過中學副校長,教育局副局長的陸正一,都是大學畢業。長子還留學美國。老二陸定一若不是投身中共,估計也是留學歸來,在某大學當教授,若干年后當上學界權威或學部委員院士等,也可能會在1958年和1966年倒霉。因為陸定一的革命資歷和高級職位,1958年他沒倒霉,到1966年他倒大霉。我至今還記得起來1966年嚷遍全國的“彭羅陸楊”四大“黑幫”(彭zhen,羅瑞qing,陸定一,楊尚kun)的口號。 文割后復出后他擔任中顧委常委,回無錫和江南調研后向胡耀邦和中央介紹鄉鎮企業的作用,他思路很清楚,態度很積極,有充分肯定。由社隊企業,鄉鎮企業發展到今天的蘇錫常三地民營經濟,是支撐蘇南和長三角經濟,財政和就業的重要支柱。陸老確實是明白人。 出陸定一祖居,徑直向南到西圩路,轉左向東到鳳翔路,再向右即向南到天一路,向左直達天一地鐵站,兩公里不到,一路溜達過去。 2020/12/6 ![]() 無錫,錫山,泰伯殿 無錫,錫山山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