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字最早出現于戰國文字,從土、辟聲,《說文?土部》:壁,垣也。從土、辟聲。從土,表示與土相關;辟表聲,壁的本義為墻、墻壁。引申指物體、身體或生物體等外圍結構的物質層。如腹壁、細胞壁。又特指陡峭的山崖,有個詞叫懸崖峭壁,又引申指營壘、軍營的圍墻。
墻字的甲骨文由嗇和爿(pán)兩部分組成。嗇的甲骨文從禾或來,從?,整個字指莊稼已經成熟,收割后放進倉廩了。本義指收獲莊稼。墻的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基本相同,籀文墻中的嗇從二禾或從二來從?。隸變后楷書寫作牆。漢字簡化后寫作墻。
《說文》:墻,垣蔽也。從嗇,爿聲。墻的本義指用土木、磚石等筑起來的收藏食物的外圍屏障。后來指用磚石、土木等筑成的建筑物用來支撐房頂或隔開內外。比如我國的長城,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長城不只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衛所、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城墻的墻身是防御敵人的主要部分,墻身由外檐墻和內檐墻構成,內填泥土碎石,以城墻為主體。它根據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筑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砌墻的方法有版筑夯土墻、土坯壘砌墻、青磚砌墻,磚石混合砌等多種方式。版筑就是筑土墻時把兩塊木板并列排在一起左右相夾,在兩塊木板的中間留有一定的空間作為墻的厚度,然后再在板外用木柱把兩塊木板襯住,再往里倒進泥土用杵搗堅實,泥土成形凝固后,再把木板、木柱拆除,一座土墻就筑好了。版筑技術也叫做夯筑或夯土技術(俗稱干打壘),具有悠久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可以發現,當時人們就掌握了較為成熟的夯土技術。
說到墻,以前聽過讓墻詩,據傳清朝康熙時期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空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后來張相府的家人修書一封到京城,張英收到書信看完后回信說:一張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相府家人收到書信后作出了退讓,吳家人見了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叫六尺巷。大學士張英的謙虛禮讓,也給后人樹立了道德典范。
有個詞禍起蕭墻,在《論語·季氏》記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蕭墻指古代宮室內作為屏障的矮墻,在這比喻內部。 在一些古文字也有指墻的意思,比如古文字垣、墉、城、郭、堵等字義均有指墻的意思,而且它們最早的字形都有從郭。趙老師說厚字時說到了厚開始指的是垣或墉的厚度,它們都有墻的意思,垣有可能指矮墻,墉指的是那種高墻。垣通常被認為是形聲字,最早期的垣左邊從的是郭或墉的初文,在這作形旁表義。右部為亙(讀xuān)作聲旁表音。到了小篆形旁郭被替換成土,右部仍為表音亙。垣就是墻的意思,或者更具體一點說是矮墻的意思。說文:垣,墻也。段玉裁注:此云垣者,墻也,析言之。垣自其大言之,墻自其高言之。大至理解垣就是墻的意思,但是細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垣突出大,而墻突出高。古時的城池或官署都會有院墻,垣又引申為城池或某些官署的代稱。
從墉的字形演變來看,它與甲骨文郭是同源,郭墉初本為一字,甲骨文字典上說郭或墉中間的口像穴居之室,四周有臺階出入,為防雨水并在臺階的上方蓋了頂遮擋。后來讀音發生了訛變,于是又造形聲字墉切合這個讀音,到了說文分為兩個字。墉到了小篆從土從庸,《說文》墉,城垣也。筑土累壁曰墉,本義指城墻,又指高墻,郭表示外城的意思,就是在城的外圍加筑一道城墻,起到防御的作用,這個在一些城市還能看到,比如南京,在玄武湖一帶,還有中華門一帶都還保留有城墻,城墻也比較高,玄武湖旁邊的城墻將近有十米左右高。外城叫郭,內城叫城,城最早見于西周金文,它的字形左邊就是甲骨文郭或墉的象形,從成,成在這里是表聲,也有從土,出現于戰國時期,是說城墻、城樓是用土石筑起來的。城的本義指城墻,古代為防御或劃分區域而筑的高墻,城墻通常是沿聚居地的四周而建,把聚居地圍在其中,故城又指城墻內的地方、如城區,中國歷史上修筑有各種類型的城,多屬防御工事,修筑城墻的目的雖然主要是為了守備,防止外敵侵犯。
還有堵,有一個詞叫觀者如堵,意思觀看的人像圍墻一樣。形容圍觀的人眾多。說文中說:堵,垣也。五版為一堵。堵的本義指墻壁,也是古代墻壁的面積單位,古代用板筑法筑土墻,五板為一堵,板的長度就是堵的長度,五層板的高度就是堵的高度。如長一丈,高一丈謂之堵。
從以上這些字的解釋來看都有墻的意思,墻又有高矮之分,防御的城墻比較高,而院墻相對來說比較矮些,而且大都與土字相關,可能是墻的材料大都與土石相關,對于墻的分享這說到這,有說的不對,不到位的地方請老師們批評指正,感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