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有新人#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揭開了十四年侵華戰爭的序幕。東北,成為我國最早淪陷于日寇鐵蹄下的地方。為了反抗日寇對東北的殖民統治,東北軍民組織抗日武裝,奮起抵抗。其中,最著名的東北抗日武裝,就是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遺憾的是,這支隊伍,并沒有像關內的八路軍、新四軍那樣發展壯大,堅持到抗戰勝利,而是越戰越弱,到1942年2月份,隨著抗聯三支隊退入蘇聯,抗聯成建制的抵抗就結束了,可以說,抗聯的抗戰,是失敗的。對于抗聯的失敗原因,網上有兩個觀點,一個是東北的日偽軍,兵力十分強大,二是東北的嚴寒,也不適合游擊戰爭。對于抗聯的失敗,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在抗戰初期,就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就把楊靖宇、趙尚志和周保中等人派到東北各地,開展抗日斗爭,并提出了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抗擊日本侵略軍,這就是最早的抗日統一戰線。羅登賢有這樣的認識,是很了不起的。遺憾的是,當時的中央,并不認可羅登賢的做法,并撤掉了他滿洲省委書記的職務。就這樣,羅登賢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了東北。 ![]() 羅登賢走后,中央向戰斗在東北前線的抗日游擊隊發出了指示,在東北打出工農紅軍的旗幟,建立蘇維埃政權,像南方那樣開展土地革命。未撤走的東北軍、民團、土匪和日偽軍,都成為了游擊隊(也可以說是紅軍)打擊的對象,這樣,東北的紅軍是四處樹敵,很快,惡果就出來了,活動在黑龍江境內由趙尚志領導的紅軍第36軍(由巴彥游擊隊發展起來的)被日偽軍打垮,活動在吉林境內的紅軍第32軍,也遭到民團的襲擊,32軍的創始人孟浩民犧牲。中央不顧東北的實際情況,看不清民族矛盾已經大于階級矛盾的情況下,依然照搬南方的模式,使東北的抗日武裝遭受了重大損失。等這個錯誤糾正過來的時候,日軍在東北已經站穩了腳跟,抗日武裝在東北大發展的有利時機,就這樣失去了。 全面抗戰爆發前夕,中共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和東北各路抗日武裝進行聯合,組成了東北抗日聯軍。可以說,抗日聯軍就是一個各路抗日武裝的大聯盟,這里面有土匪、民團、東北軍的殘兵敗將、地主等等,可以說成分十分復雜,而抗聯的領導人,又沒有加強對這些人的思想教育,這就導致了后來,隊伍里的叛徒層出不窮。 全面抗戰爆發前后,抗聯將十一個軍四萬五千人的隊伍,編成第一、第二和第三路軍,要命的是,三路大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而是各自為戰。滿洲省委也是被一分為三,各干各的。還有,抗聯把自己隱藏在深山老林里,建立起來密營,這就是主動和老百姓拉開了距離,脫離了群眾。當日偽軍對抗聯采取集團部落、歸村并屯的戰術后,抗聯的噩夢就開始了。很快,抗聯與老百姓的聯系被切斷,在這種情況了,不要說打仗了,溫飽都成了問題。由于叛徒的出賣,抗聯的密營,幾乎被敵人全部摧毀,這樣,抗聯完全失去了立足之地,最后不得不撤往蘇聯。 ![]() 說完了抗聯,我們再看看八路軍怎么做的,一對比,誰優誰劣一目了然。咱就以冀熱遼地區的八路軍為例,因為這里也是天氣酷寒,駐扎著日本華北方面軍、關東軍、偽治安軍和偽滿軍數十萬大軍,情況和東北十分相似。八路軍在這里,建立了很多地方政權,并建立了武工隊、民兵和游擊隊,和人民群眾打成了一片。敵人討伐時,八路軍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用游擊戰、地雷戰和麻雀戰等戰術,狠狠打擊敵人。屢戰屢敗的日偽軍,惱羞成怒,他們開始在冀熱遼地區建立集團部落(老百姓稱為人圈),用對付抗聯的歸村并屯戰術來對付八路軍,并從吉林,調來了對付楊靖宇的原班人馬。八路軍就發動群眾,拆毀人圈,敵人建一個,我們就拆一個,弄得敵人久久不能建成集團部落,不得不向冀熱遼地區大規模增兵。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拆人圈的斗爭失敗了,敵人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搞成了集團部落。這個時候,八路軍派遣大批干部,打入人圈里,策反這里的敵人,把人圈變成抗日的根據地。人圈外,八路軍及其領導的民兵、武工隊和游擊隊,繼續用游擊戰爭回應敵人。就這樣,這里的抗日武裝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建立起了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偽滿的熱河、遼寧南部,都在這塊根據地內,敵人無可奈何。 綜上所述,敵人不管是軍事討伐,或者是集團部落,并不是不可戰勝的,只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抗聯的失敗,實在是自身的問題太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