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興衰的關鍵,更是映射一個國家政權的鏡子。 ![]()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每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各有不同,可每一次變更都是先人嘔心瀝血的成果。 當代學者對元朝的研究可以說非常詳盡,而元朝特殊的政治情形也常常被提起。以蒙古族為政權的元朝與其他朝代很是不同,宋朝和明朝堅持縮小地方權利,提高中央集權。 元朝卻做出了特殊的決策,實行行省制度,就是將各個地方劃分區域,派出官員進行管理,而往往派出的官員可以掌管全省軍政大事。 這種特殊的行省制度并非元朝一朝一夕之下而形成的,而是有著久遠的歷史起源。 ![]() 滾滾歷史塵煙,鑄就元朝燦爛提起元朝,人們大多想起的是遼闊的疆域,馬背上的民族。 不可否認,元朝為我們遺留下來了許多寶貴遺產,那些如錦緞般精美的寶物將元朝一層層包裹起來,反而讓人們忽視了元朝最珍貴的東西。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帶領蒙古鐵騎在部落征戰,歷年來實現了蒙古部落的統一,然后以蒙古高原為中心向中原征戰。 1271年,忽必烈根據《易經-彖傳》記載的“大哉乾元”,在大都定都,國號確定為大元,元朝由此開始正式成立,行省慢慢在全國范圍內成立起來。 但任何朝代都不是“斷代”憑空形成,必將有所吸收借鑒其他朝代的經驗。 ![]() 省,最開始在漢代指宮禁之地,稱省中、禁中;后來漸漸演變為官署名,從三國開始便開始設立中書省,在慢慢發展中呈現出較為完整的形態。
而金朝卻是對元代行省影響最大的時期,成吉思汗在金朝設立行省的制度上進一步進行改造,在征戰過程中,將新征服的行省中的官制與金朝很是相似。 在滾滾歷史塵煙中,中書省的發展是非常久遠的。 行省的前身為行臺,從魏晉便有記載,文人墨客或者朝堂官員便在文章和書籍中將中央尚書臺稱為“中臺”或“內臺”。 ![]() 而其臨時在外設置的分支機構則稱之為行臺,它是中央尚書臺分置于外地的專業機構。 隨著歷代文人志士對朝堂制度的考察和反思,每一次朝代更迭,政治制度都會隨之改變,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 在慢慢地變化中,有識之士對行省制度做出了更加明確和完善的改變,一些明智統治者采納這些意見,通過多次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 元朝的行省制度便是這樣慢慢發展而來,可以說,這是歷朝歷代智慧的結晶。 元朝的行省制度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幫助其穩固政權,對蒙古在中原發展產生了深厚的影響,也適應了當時的儒家文化。 ![]() 二、揭開元朝面紗,處處透露精密作為一個由蒙古部落建立起來的政權,與推崇儒家文化,信仰程朱理學的宋朝不同,元朝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造就了蒙古帝國的鐵血輝煌。 元朝疆域甚至達到了地中海附近,可見其疆域被擴展到以往難以比擬的程度。 強大的征戰能力需要有穩定的朝政來支撐,元朝的政治制度主要由中書省和行中書省兩大體系構成。 中書省通過六部掌管全國政務,在各個方面參與國家大事,無論是經濟決策、水利建造、戶口普查都在中書省的職責范圍內。 ![]() 但是畢竟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其行政權力受到蒙古舊制的擾亂和掣肘,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中書省的全國最高行政中樞的地位是確立無疑的。 行中書省作為中央行政機構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區,也被稱為“行動的中書省”。 為了每個地方能夠貫徹中央的決策,并且傳播統治者的想法和意愿,便在各個地方設立行中書省,在關鍵的樞機之地設立行省。 為了保證國家政權的穩定,還在偏遠的民族地區設立宣慰司,在精細嚴密的制度設計下,為元朝構建了完善的管理系統。 ![]() 當遇到特殊的情況時,行省的長官考慮到事情的緊急性,沒有辦法提前報備,甚至可以先進行決策,再稟報上級和皇上,這個方法提高了當地的行政能動性。 元代行省的長官總攬一省的政務、司法甚至是軍事,可見行省對一個地方的掌控程度。 行省權利的全面性,使得在某種意義上,行省幾乎成為中央派出的規律嚴苛的十大軍區。 雖然中書省雖然有很大的權利,但是在軍政大事上依然要呈報中央,無權更改稅務制度,還要定期覲見皇帝述職。 這樣的機制使得元朝的行省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主觀能動性,而且保證了中央集權。 ![]() 對地方的要求防止了蒙古貴族在封地上橫行霸道,限制了這些貴族的權利,由中央直接向地方征稅。 除此之外,元朝行省制度還需要定期進行官員考核,為官員隊伍的廉潔提供幫助和保證。 而元朝的行省制度也是在深厚歷史積淀下長期總結和反思而形成的,即是對以往的繼承,又在此基本上進行創新和發展。 細看元朝風華,慢觀行省發展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國,想要上行下效,就必須設立符合國情的政治制度。 而作為由蒙古人設立的政權,與自古受到儒家文化浸潤的中原生來存在壁壘,如何打破這層隔膜,便成為元朝建立之后的頭等大事。 ![]() 忽必烈作為元朝的建立者,對建立一個符合國家情況的制度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元朝發展中,漢文化和蒙古族粗獷的文化慢慢融合。漢文化本身巨大的包容性也起了很大作用。 元朝本身主要由蒙古和色目人官員掌握權力,由本民族的人掌握權利可以更好的保證地方的穩定。 這其中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這種民族色彩降低了地方割據的可能性。這種情況是為了適應當時特殊的文化環境。 為了進一步保證國家政權,元朝的行省劃分采取了“犬牙交錯”的原則,以此進行劃分區域。 ![]() 雖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只在乎政權的穩定,反而忽視地方之間的經濟、地理、文化等聯系。 對部分地區的發展造成了限制,也改變了秦漢以來行省劃分依據地理情況和文化因素的傳統。 錢穆先生曾經提出行省制度并不是一個合理的行政制度,而是一種軍事控制的手段,它的政治目的就在于強硬地控制每個省份。毫無疑問,這是行省制度的一大弊端。 盡管元朝的滅亡主要是因為底層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銳而造成,但是行省制度仍然存在許多弊端。 正如錢穆先生所言,中央對于權利的控制很大,單純地為了軍事控制,忽略了實際因素和行政效率。 ![]() 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利弊的展現都非常明顯。 雖然有效控制了地方,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了分裂割據,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但是不顧地方的經濟,單個行省管轄范圍過大,難以全面有效進行管理。 隨著歷史發展,人們慢慢對其進行改進,元朝的行省制度延續了幾百年,明清兩朝仍然延續發展著行省制度,可見行省制度其中蘊含的強大效能。 今天我們的省份劃分和相應制度吸收著行省制度的精華,殘留著部分元朝行省的影子,為各個省份發展提供借鑒。 ![]() 結語:成吉思汗在馬背上打來的天下,生性中自然帶著些許粗獷,元朝疆域在歐亞大陸一再擴展。蒙古人來到中原之后,一點點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影響,形成多民族大一統王朝。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自然更為注重政權的穩固性。行省制度便是忽必烈深思熟慮之后的結果。 既沒有一味地繼承前朝的遺產,也沒有完全拋棄過往形成的寶貴經驗,體現了蒙古人的智慧。 現在對于元朝行省制度中的現代價值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合理地吸收其中的優點可以更好地為今天的政治構建添磚加瓦,促進各個省份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元史·兵志四》 《元史·地理志》 《元朝秘史注》 《大元一統志》 |
|
來自: 紫霞照我 > 《歷史,中國,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