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節別名松節、青松節、黃松木節、山松節、松子松節、短葉松節、蘇松節、紅皮松節、松朗頭、鐵甲松節、馬尾松節、云南松節、臺灣赤松節,油松節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治風寒濕痹,歷節風痛,轉筋攣急,跌打傷痛。 油松節【名稱】油松節 【別名】松節、青松節、黃松木節、山松節、松子松節、短葉松節、蘇松節、紅皮松節、松朗頭、鐵甲松節、馬尾松節、云南松節、臺灣赤松節。 【來源】油松節為松科植物油松或馬尾松的干燥瘤狀節或分枝節。 【分類】袪風濕藥 【性味】苦、辛,溫。 【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作用】治風寒濕痹,歷節風痛,轉筋攣急,跌打傷痛。 【用量】9-15克。 【出處】2015年版《藥典》 油松節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油松節的功效與作用】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治風寒濕痹,歷節風痛,轉筋攣急,跌打傷痛。 1、油松節治患腳屈,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內緊結者:松節一斛,凈洗,銼之,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漬曲;又以水二斛煮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補缺肘后方》) 2、油松節治齒風,疼痛不止:槐白皮、地骨皮各一兩,松節一兩(銼)。上藥,搗篩為散,每用五錢,以漿一(二)中盞,煎五、七沸,去滓,熱含冷吐。(《圣惠方》槐白皮散) 3、油松節治腳轉筋疼痛攣急者:松節一兩(細銼如米粒),乳香一錢。上藥用銀石器內,慢火炒令焦,只留一、二分性,出火毒,研細,服一錢至二錢,熱木瓜酒調下。(孫用和) 4、油松節治水田皮炎:松節、艾葉各適量,制成松艾酒精,涂抹患處。(《全展選編·皮膚科》) 5、油松節治牙齒歷蠹,齒根黯黑:松節燒灰揩之。(《圣惠方》) 6、油松節治歷節風,四肢疼痛猶如解落:松節三十斤(細銼,水四石煮取一石),豬椒葉三十斤(銼,煮如松節法);上二味澄清,合漬干曲五斤候發,以糯米四石五斗釀之,依家醞法酘,勿令傷冷熱。第一酘時下后諸藥:柏子人五兩,磁石十二兩(末),獨活十五兩,天雄五兩(炮),茵芋四兩(炙),防風十兩,秦艽六兩,芎藭五兩,人參四兩,萆蘚五兩。上十味細切,內飯中炊之,如常酘法,酘足訖,封頭四七日,押取清,適性服之,勿至醉吐。(《千金方》) 7、油松節治從高墜損,惡血攻心,胸膈煩悶:黃松木節五兩(細銼)。用童子小便五合,醋五合,于砂盆內,以慢火炒,旋滴小便并醋,以盡為度,炒令干,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童子熱小便調下二錢,日三、四服。(《圣惠方》松節散) 【油松節的用法禁忌】陰虛血燥者慎用。 食療方法1降真龍骨散 處方:乳香、沒藥、降真節、蘇木、川烏、油松節、自然銅(煅,淬醋中七次)各30克,地龍(去土,油炒)、水蛭(香油炒)各15克,血竭9克、龍骨15克、土狗10個(油浸,炒)。 制法:上藥為末。 用法:每服9克、好酒送下。 功效:治打撲骨折。 摘錄:《古今醫統》卷七十九 2虎骨酒 處方:虎骨(煎汁)8兩、萆薢8兩、淫羊藿8兩、薏苡仁8兩、懷牛膝8兩、熟地8兩、當歸5錢、羌活5錢、烏藥5錢、五加皮5錢、蒼術5錢、防風5錢、青皮5錢、獨活5錢、丹皮5錢、川芎5錢、白芷5錢、木瓜5錢、白芍5錢、紫草5錢、枸杞子5錢、紅花5錢、補骨脂5錢、川烏5錢、草烏5錢、橘皮8兩、萎蕤8兩、紅糖96兩、紅曲20兩、蜂蜜160兩、乳香面2兩、沒藥面2兩、油松節4兩、官桂面5錢、木香面5錢、公丁香面5錢、檀香面5錢、紫豆蔻面5錢、佛手面5錢、砂仁面5錢、蘄蛇5錢、人參面5錢、鹿茸面5錢、麝香2分(研)、杜仲(生)5錢、續斷5錢。 制法:燒酒1760兩、將以上各藥共裝罐內,煮至二開為度,入缸封固。 用法:溫熱后有酒量者每服5錢、日服2次,無量者酌減。 功效:祛風活血,壯筋骨,強膝力。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疼背痛。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 3虎骨木瓜酒 處方:虎骨膠1兩、木瓜4兩、紅花2兩、官桂5錢、獨活2兩、當歸4兩、川芎1兩、淮牛膝4兩、川斷1兩、天麻1兩、玉竹2斤,杞子1兩、制乳香5錢、制沒藥5錢、桑枝4兩、桑寄生1兩、油松節2兩、土燒酒50斤。 制法:上切,用紅曲8兩、一并盛入夏布袋內,用五十度土燒酒浸10天,取出藥滓,加以壓榨,仍入原酒內,再浸10天,然后取出藥滓,榨凈去滓,將酒濾清;用黃酒5斤,微火燉暖,先將虎骨膠烊入,再將白砂糖100兩、徐徐烊入濾清,和入前酒中,約成酒53斤,裝瓶封口。 功效:活血祛風。主氣血不和,風寒濕痹,關節酸痛,手足拘攣。 用法:隨量飲服,但每日至多不得超過4兩。 摘錄:《中藥成方配本》 4狗皮膏 處方:生川烏80克、生草烏40克、羌活20克、獨活20克、青風藤30克、香加皮30克、防風30克、鐵絲威靈仙30克、蒼術20克、蛇床子20克、麻黃30克、高良姜9克、小茴香20克、官桂10克、當歸20克、赤芍30克、木瓜30克、蘇木30克、大黃30克、油松節30克、續斷40克、川芎30克、白芷30克、乳香34克、沒藥34克、冰片17克、樟腦34克、丁香17克、肉桂11g 性狀:為攤于獸皮或布上的黑膏藥。 炮制:上二十九味,乳香、沒藥、丁香、肉桂分別粉碎成粉末,與樟腦、冰片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其余生川烏等二十三味酌予碎斷,與食用植物油3495g同置鍋內炸枯,去渣,濾過,煉至滴水成珠。另取紅丹1040~1140g,加入油內,攪勻,收膏,將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上述粉末,攪勻,分攤于獸皮或布上,即得。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風寒濕邪、氣滯血瘀引起的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閃腰貧氣,脘腹冷痛,行經腹痛,濕寒帶下,積聚痞塊。 用法:外用,用生姜擦凈患處皮膚,將膏藥加溫軟化,貼于患處或穴位。 注意:孕婦忌貼腰部和腹部。 規格:每張凈重(1)12g(2)15g(3)24g(4)30g 貯藏: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5336、藥材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