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父母說孩子:電視少看點誒,要近視眼的;現在的孩子說父母:視頻少刷點誒,要老花眼的。嗐,風水輪流轉。” 過年這幾天,你們家是不是也有同款父母:爸爸開著電視,以一種極其舒展的姿勢躺在沙發上,媽媽坐在餐桌前,手肘撐著桌子注視著自己手的方向……他們都聚精會神地干同一件事:玩手機。 楊女士抱怨說現在父親都不去照顧菜園,兩塊瓜田的秧苗都干死了。實在沒辦法,她把父親的手機設置成了青少年防沉迷模式。 微博話題“父母沉迷看網絡小說怎么辦”,閱讀量超2億;知乎上搜索“沉迷手機”,高贊的第二個問題便是“父母沉迷手機怎么辦?”,題主說自己的母親自從用了智能手機,就癡迷搶紅包、看小說,吃飯走路都看,挺危險……有超400條評論共同討論這一問題。 我們似乎達成了一種魔幻的循環:小時候,爸媽怕孩子沉迷娛樂,嚴防死守。長大了,我們又想管爸媽玩手機。可這事兒,真的要管嗎? 本期小巴“送命題”,我們來聊一聊:你覺得長輩沉迷玩手機,需要干預嗎? ![]() 初見泉 ■ 最好的“干預”方法是,多陪陪他們,多出去走走,多聊聊天 必須干預! 不管是游戲、網文、網購、短視頻,對于接觸移動互聯網沒幾年的老年人來說都是新生事物,在互聯網世界中,他們的心智屬于兒童級別。 而互聯網營銷人利用人性弱點,炮制出各種針對老年人(下三濫的)套路。最常見的套路是引誘老年人點擊層層的廣告鏈接,最后在他們廉價的手機上安裝各種應用,或者引導買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或者突破其手機權限。 舉個例子,一些商品推出0.01秒殺的活動,結果需要自動扣費的權限,很多老年人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續約了,后面自動扣費了也不知道。 而且這些套路防不勝防。營銷人特別針對這一群體,在他們常逛的內容上投入了大量精心設計的廣告,有些內容甚至和裸聊、詐騙有關。試問,對于互聯網的“兒童”來說怎么能招架得住? 所以我們得先干預他們的硬件設備,關掉一些權限,設置一些密碼,讓流氓應用無機可乘,或者換一個好一點的手機。還要提醒他們的娛樂時長,廣告看得多了容易被洗腦。 當然,父母沉迷這些內容的根本原因,還是缺少了子女的陪伴。所以最好的“干預”方法是,多陪陪他們,多出去走走,多聊聊天。 ![]() 林sir ■ 做大多數事情都要把握限度,過猶不及 你覺得沉迷打麻將需要干預嗎?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太好,需要干預,尤其是對自己的爸媽。你覺得沉迷抽煙需要干預嗎?可能情況更加嚴重一點。那你覺得沉迷運動需要干預嗎?雖然看起來好像沒有那么要緊,但好像沉迷運動也有點不正常。過度運動導致身體受傷的新聞不在少數。 可見,做大多數事情都要把握限度,過猶不及。老年人沉迷玩手機,刷刷短視頻、看看小說消遣休閑,自然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沉迷可能就有問題了。 比如,老年人受短視頻誤導的新聞十分普遍。盡管短視頻有不少優質內容,但普遍缺乏營養。小說則可以具體分析,比如網絡小說多沒什么營養,經典小說歷時間考驗,可以修身養性,容忍度可以更高一點,即便有所沉迷,也無妨,當然還是受過猶不及的約束,有沉迷虛擬世界之嫌,需多參與現實世界。 當具體到個人身上,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每個人能承受的限度又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身邊的老年人沉迷手機了,看TA是不是花錢了,看看TA和老伴的關系是不是疏離了,看TA是不是每天精氣神沒以前那么足了,就要適度干預了。據說有一個同事家里的老人沉迷手機導致身體疾病,甚至因此送到了醫院,這就非常值得警惕了。 ![]() 子安 ■ 至少屬于獲取信息的范疇 不需要。 我的邏輯是我們讀書的時候不喜歡爸媽管自己,現在他們喜歡看小說、刷短視頻,只要前提是喜歡,我也覺得沒必要干預。 而且如果年輕人也喜歡看小說、刷短視頻,就更沒必要干預了 。 短視頻和小說還算好的,這是爸媽愛好里最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了,至少屬于獲取信息的范疇,證明他們工具使用得不錯,而且眼睛還沒花得厲害。總比買保健品、P2P、打麻將(賭博)、彩票、賭球這些好吧。 ![]() 伍六七 ■ 不干預的話,啥家庭能天天上得起這種當啊? ![]() 需要,他們看似在刷短視頻,但一不小心就點進各種嵌入式廣告買奇怪的東西,甚至東西寄到家里才知道自己買過。 比如我媽經常會問我,支付寶為什么扣錢啦?為什么有人給她寄10包木耳、50塊肥皂,60管牙膏…… 在我逐步偵查過各個短視頻軟件和某頭條之后,才能排查出她到底是在哪里下單的,然后幫她退貨。 各種娛樂軟件的終端都是購物,不干預的話,啥家庭能天天上得起這種當啊? ![]() ![]() 蔚藍 ■ 許多老年人的生活真的很孤單 ![]() 老年人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判斷力和價值觀,我傾向于不干預,只要能保證相對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了。畢竟許多老年人的生活真的很孤單,他們難得能在手機的世界里找點樂子,排遣孤獨,尋求情緒價值,就讓他適度沉迷吧。 唯一例外的是,那些確實自知力不足,容易輕信騙子的老年人,不僅要干預,而且要加強干預,時不時跟老人聊一聊,套一套口風,避免被騙。 最后,其實老年人沉迷手機主要還是無事干,能破解的方式是或許有二: 1. 多陪陪他們。 2. 幫他們找點事做,有事做治百病。 ![]() ![]() 小火箭 ■ 很多事情只有經歷了才會開悟,旁人怎么勸可能都沒用。 ![]() 我會干預,他們干預了我,我也要干預回來(不是)。 出于關心,發現家里的老人沉迷手機時,我想我還是會做一些提醒和勸告,不過干預程度也僅限于此。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都是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和自制力;另一方面是很多事情只有經歷了才會開悟,旁人怎么勸可能都沒用。 ![]() ![]() 阿米 ■ 相當于是一種社交的補充形式 ![]() 對我來說不用干預。我媽玩手機,大多數時候就是在線打麻將。麻友還是平時認識的朋友親戚,相當于是一種社交的補充形式。而且玩手機沒有影響她的正常作息,所以不用管。 ![]() ![]() F君 ■ 單一化的內容滿足了單一化的需求,然后讓我們逐漸上癮,淪為工具的奴隸 ![]() 我覺得還是需要適當干預的。 首先,就我自己的沖浪體驗來說,很多短視頻、小說類App的廣告引流很多,而且隱藏方式都很雞賊,不小心就會點到,條條道路通小額貸,老人被詐騙風險比較高。 其次,我覺得沉迷小說和短視頻與個體的自制力無關,是技術和資本在驅動我們對各種產品上癮,所以如果你身邊出現沉迷這些內容的朋友或家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應該進行適當勸解和干預。 就像吳老師在細讀商業經典中解讀《單向度的人》這本書里所說的,科學進步和城市文明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商品和物質,滿足了你的需求,然后你為了自己的需求淪為科學進步的奴隸和工具,讓自己成為房奴、手機奴…… 小說和短視頻也是一樣的,單一化的內容滿足了單一化的需求,然后讓我們逐漸上癮,淪為工具的奴隸,慢慢地都會變成單向度的人。 ![]() ![]() 約翰喬 ■ 沉迷的背后是匱乏 ![]() 2015年,有人在知乎提了一個問題:“有哪些適合父母的App?” 問題描述中,這位網友提到一個細節:剛買iPad的時候他們玩星星消除玩上癮,不過玩了大半年也厭倦了。我現在不知道父母這一輩流行玩什么App,求大家指教。 注意問題的題眼——流行。 這個問題收獲了15個回答,回答的第一個人是在2015年,分別推薦的是打車類App、微信、教做菜的App以及各大視頻App。 2019年的答案中分別推薦了:旅游翻譯類App、打車類App、旅游資訊類App和視頻剪輯類App。 2020年以后,因為疫情的緣故,老年人的手機使用需求大幅增加,推薦名單里多了購物類、外賣類、短視頻類以及醫療提醒類。 綜合以上回答來看,大家眼中的中老年人沒有所謂的“圈層流行”App,和年輕人用的也沒什么區別,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好不好用”“老年人會不會用”上。 到了2021年左右,類似的知乎、百度問答中,終于有了一款“中老年人爆款App”——糖豆,AppStore上它定位自己為:全民廣場舞視頻社區。 記得2020年我寫了一篇文章《3個月激增6100萬中老年網民,互聯網也懵了》 里面提到,1997年,50歲以上網民占比4.8%,而2007年,50歲以上網民的占比為4.7%,十年間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再十年后,2017年,50歲以上網民人數占比破10%,相較過去有了明顯的提升。 截至2020年6月,50歲以上的網民占比猛然激增到22.8%,占中國網民總數的近四分之一。 但變化如此之大的這十多年來,除了糖豆以外,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款App,是可以被牢牢打上“中老年人”標簽的。 一些小程序反而從微信的生態中跑了出來,比如“小年糕”(電子相冊制作工具),但還有其他嗎?如果有朋友知道,希望也能在評論區提供素材。 我們發現,幾乎每份報告都看好銀發經濟的市場潛力,但現實是,市場上為銀發投入的資源卻總顯得力不從心。 也正因如此,這時候誰往這個藍海發力,誰就能獲得先發優勢。 2018年開始,抖音和快手開始把事情做垂,在繼續搞城市下沉的同時,也搞起了圈層下沉——盯住了這4億中老年網民。 當時來自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2020年3月抖音短視頻新安裝用戶里,46歲以上占比14.5%,而上年同期的數字為13.0%。 公眾號“AgeClub”在文章《怎樣打造中老年網紅?爆款抖音老年網紅的發展模式、現狀與機會》中認為: 中老年用戶流量向短視頻平臺轉移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證據,就是自2018年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大量老年網紅在抖音平臺誕生……在已入場的網紅中,個人網紅14個,MCN機構打造的網紅16個。 如果你看到你的父母在沉迷抖音、快手,那沒什么好奇怪的,人是懦弱的動物,會提防惡意,但往往很難拒絕友善。這種友善可以解讀為“更便宜”,可以解讀為“更讓他們覺得好看”,中老年人進入這個世界不久,陌生而緊張,這時候誰向他們熱情招手,他們就會去往哪方。 更何況,大部分的年輕人也都沒能躲過“15秒”的誘惑。 但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不在于針鋒相對的“說教”。 沉迷的本質是匱乏。 互聯網世界是一個需要被暢游的地方,但如果中老年人能走的路很窄很少,針對他們的“功能歧視”越多(如很爛的適老化體驗,只滿足年輕人觀感的資訊,沒有適合老年人使用的社交平臺),刻板印象越重(他們的愛好只有廣場舞、旅游、修圖等),沉迷就不可避免會發生,且只會越來越嚴重。 到時候你還是別罵父母了,也別罵平臺(他們是在乎你的父母的),罵一罵哪些懶得動腦的創業者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