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仲景《傷寒論》 一藥之差精準靶向治療疾病的自然科學性,可以推斷出“經方”千余年流傳,療效確切,經久不衰之神奇。 <一>:治病準則:《傷寒論》16條“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267條“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二>:“脈”《內經》指皮、肉、脈、筋、骨統稱為“脈”為五診,故《脈經》以之為名,統診全身。“證”指疾病發作時的部位及表現出來的癥狀體征。“逆”是指陰與陽、氣與血不相順接為“逆”,指癥狀的病變部位動、靜脈血液交替運行出現異常,診斷明確后用相應的法則進行治療。 <三>:治病依據:中藥“性味”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補中”?!盁嵴吆?,寒者熱之”。五味:辛、甘、酸、苦、咸, 三性:寒、熱、平。 <四>:“經方”一味之差治療不同疾病示例。 1.茯苓桂枝大棗甘湯 2.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3.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4.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湯 藥物性味: 茯苓(甘.平) 桂枝(辛.溫) 甘草:(甘、平) 大棗:(甘.平) 白術:(苦.溫) 五味:(酸.溫) 生姜:(辛.溫) 1.茯苓桂枝大棗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65條曰:“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獲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癥并治第八》 2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67條曰:“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獲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則謂:“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p> 3.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并治第十二·附方》曰:“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獲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4.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湯主之(茯苓甘湯) 《傷寒論》第73條曰:“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獲苓甘草湯主之?!钡?56條曰:“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后)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p> 對照下圖,可據其“脈證”組方治病原理極其符合自然科學規律,人人都能夠對用藥治病產生療效的機理看得明明白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