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的冬奧開幕式,以24節氣, 滿滿的中國元素拉開序幕,驚艷全場, 張藝謀大師將中國人獨有的浪漫傳遞給全世界,感染了無數人。 ![]()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 千年來指導著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世界觀,細化了 一年之中這個井然有序的生態變化規律。 二十四節氣, 記錄了天地間的美麗、天地萬物的生生不息。 它既有規律,也表達了四季、雨水、寒熱、物候與農事等信息: 表示季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 象征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 反映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簡介 ![]() 回歸年、朔望月和二十四節氣 每月有一“節”與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如同劃分十二竹節,竹節中間充氣,此乃節氣的由來,也是氣節,節度的本意。“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后一日為月之終。 中國農歷規定,每一個月必定要有一個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成為前一個月的閏月。那么為什么有的月份沒有中氣呢?這是因為兩個節氣和兩個中氣之間平均日數=365.2422÷12=30.4368日,而朔望月日數29.5306日,兩者有將近1天的差數。 因此中氣在農歷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有將近一天的推遲,如此繼續,必將有的月份的中氣正好落在這個月的最后一天,而下個月則沒有中氣,中氣將移至再下一個月的月初。 二十四節氣民俗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根據氣候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民間稱為“四時八節”或“時年八節”。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史淵源 斗轉星移 先秦時期古人就有依據斗轉星移確定節氣,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周期,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二十四節氣”與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 上 古 斗轉星移 ![]() 圭表測影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于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并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漢至請初 圭表測影 ![]() 太陽黃經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訂立的“黃經度數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在歷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歷,成為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 ![]() 太陽黃經 現行 二十四節氣和西方的十二星座的關系 跟二十四節氣相似,古代的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 12 等份,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期或其前后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 ![]() (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