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港臺電影圈出現了功夫片熱潮。 作為功夫巨星的李小龍,幫助香港功夫片打入好萊塢,令港臺電影人紛紛跟拍功夫片。七十年代末,著名電影人吳思遠慧眼識珠,從導演羅維手中借走當時還是“票房毒藥”的成龍,為其打造了兩部功夫喜劇《蛇形刁手》與《醉拳》,令成龍一躍成為功夫巨星。除了這兩部電影之外,當時的吳思遠與著名武術指導袁和平合作,拍攝了諸多影迷心中的經典功夫片,如1977年的《鷹爪鐵布衫》,1979年的《南北醉拳》等電影。由于當時成龍的合約仍在導演羅維手中,吳思遠后來監制的功夫片雖然依舊在商業上出色,但始終沒有像成龍那樣橫空出世的票房黑馬。進入八十年代,眼看著成龍在嘉禾公司的支持下大紅大紫,作為“伯樂”的吳思遠自然沒閑著,想要延續《醉拳》的輝煌,打造出“第二位成龍”,于是又栽培了一位初出茅廬的武打明星李元霸。說起李元霸,如今已經是一位被人遺忘的武打演員,但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影壇,他也曾叱咤風云,處女作就是與吳思遠合作的《龍之忍者》。影片由香港與日本合拍,是第一部還未正式上映就在日本院線排期預熱的香港功夫片,在當年上映后,于臺灣、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地打破票房紀錄,成為當年的一大票房黑馬。主演李元霸憑此片一戰成名,被日本媒體譽為“新一代成龍”,只是他后來的演藝生涯卻讓人唏噓,一度被封殺隱退。本期「被遺忘的港片」,就來聊聊這部李元霸的成名作——Ninja In The Dragon's Den影片的幕后班底都是吳思遠的御用班底,由他本人擔任編劇并監制。導演是與成龍師出同門的武術執導元奎,他和導演吳思遠合作多年,早在《鷹爪鐵布衫》中就有客串并參與武術指導工作,直到《龍之忍者》才首次掛名當導演。影片的創作契機就是為了延續成龍的《醉拳》的成功,因而電影也被定位為一部功夫喜劇,片中的情節與武打設計,都能看出《醉拳》與《蛇形刁手》的影子,甚至連主演李元霸的造型與人設都與《醉拳》中的成龍如出一轍。但是本片較有新意的地方,是將“日本忍術”引入香港功夫片體系。這種嘗試其實不算新鮮,早在1978年,邵氏就推出過劉家良執導的功夫片《中華丈夫》,影片就虛構了一段中日夫妻因為武術理念不合,導致引發一場中日武術大混戰的故事,其中就出現日本忍術。但《中華丈夫》中對于忍術的的展現只能算是淺嘗輒止,《龍之忍者》則是整個故事圍繞忍者刺殺展開,對于忍術有較多展現,并且請來了當時已經在日本影壇成名的演員真田廣之出演。說起真田廣之,一直是日本影壇最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演員,四歲便被星探發掘入行,五歲就開始拍電影,11歲那年拜師日本空手道高手千葉真一(也就是《風云》中的雄霸)門下,練習極真空手道,18歲開始出演電影。《龍之忍者》幫他打入香港影壇,此后又與楊紫瓊合作《皇家師姐》,與內陸的陳凱歌合作過《無極》,去好萊塢拍攝過《最后的武士》,與成龍合作過《尖峰時刻3》,這兩年還有《真人快打》、《子彈列車》等電影上映,可以說演藝事業相當持久。電影中的其他演員還有日后成龍電影中的經典配角太保和韓國跆拳道高手黃正利。電影開場就是一段日本忍者練習忍術的畫面,時代背景設定在德川幕府時期。真田廣之飾演的主角玄武,是一名專門負責暗殺行動的暗影忍者,在一次暗殺過程中,玄武與另一派忍者集團結下恩怨,忍者集團的首領吩咐手下追殺玄武。玄武為擺脫追殺,帶著妻子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尋找一位失蹤多年的殺父仇人。與此同時,在中原有一位富家少爺孫靖(李元霸 飾)癡迷武藝,他性格活潑,為人好抱打不平,每天帶著跟班太保一起打架惹事,這個人設幾乎就是《醉拳》中青年黃飛鴻的復刻。恰逢當地村里舉辦廟會,兩家高蹺隊發生摩擦,好事的孫靖為了湊熱鬧,混在高蹺隊伍中,教訓了欺凌弱小的惡霸。這場“高蹺打斗”算是電影的第一場重頭打戲,當時香港影壇流行的民初功夫喜劇中都熱衷于設計一場帶有傳統民俗元素的打戲,舞獅采青或是成龍在《龍少爺》中展現的高難度踢毽子等等。回到故事,孫靖父親早逝,將附近村里隱居的一位制作銅鏡的老人福伯視為親長,福伯也對他十分關心,只是孫靖并不知道福伯這位“外鄉人”的真實背景。不久之后,日本忍者玄武來到中土,途徑一家客棧休息,剛好客棧內有一位“神打師傅”正在表演“神打術”。與此同時,孫靖也在客棧內吃飯,結果看到“神打師傅”在臺上裝神弄鬼,好事的他當即悄悄出手打翻了對方的法壇。“神打師傅”惱羞成怒,誤以為是附近的玄武在故意找茬,偏偏玄武是個日本人,因為語言不通,雙方一言不合開打。孫靖見狀主動承認是自己打翻的法壇,與“神打師傅”展開較量,憑借著一身高超武藝,孫靖輕松將“神打師傅”打翻在地,卻也因此與對方結下了仇怨。《龍之忍者》的武術指導是元奎和孟海,后者是日后洪家班的重要成員,兩人都是京劇武行出身,在武打設計風格上也受京劇影響很大,元奎尤其善于以桌椅高臺作道具的動作場景設計,讓主角穿梭跳躍、閃轉騰挪,將武術技巧與高難度動作設計相融合,可說是元奎早期導演生涯的代表作。之后,福伯突然遭遇一名蒙面忍者的暗殺,幸好孫靖及時趕到出手,才救了福伯一命,并將對方接到自己家中保護照顧。刺殺福伯的忍者正是玄武,他一直認為福伯是自己的殺父仇人。于是,玄武利用自己的忍術,再次闖入孫家想要行刺,卻遇到了孫靖的阻撓,對方利用中原的機關暗器逐一破掉了玄武的忍術,雙方數次展開交手,但始終不分伯仲。福伯不愿連累孫靖,主動離開了孫家,結果被日本忍者集團的首領找上門,至此終于揭開福伯的身份之謎——原來,福伯過去是一位東瀛忍者。福伯猜到暗殺自己的人是玄武,便重新拿起武器,想要用忍者的方式平息這場恩怨。然而忍者集團的首領卻不肯放過玄武,搶先找到玄武的住處,經過一番慘烈廝殺,玄武殺死了忍者集團的首領,并單槍匹馬去赴福伯之約。玄武的父親和福伯都曾是幕府豢養的暗殺忍者,專門替大名們執行暗殺任務,但當大名們得勢以后便選擇滅口,玄武的父親和福伯在一次任務中,遭到了忍者集團首領的追殺,想要殺死他們滅口。結果,玄武的父親慘死,福伯僥幸逃脫,并選擇遠遁中國,隱姓埋名放棄忍者身份。福伯拿出了玄武父親留下的信物,并提前服下了毒藥自盡,玄武內心不忍福伯受苦,遂用武士刀送了福伯一程,卻沒想到,這一幕恰好被孫靖看到。性格耿直魯莽的孫靖認為福伯被玄武所害,帶著玄武來到自己練功的高塔上,打算決一死戰。兩人各出奇招絕技,一番較量后竟然起了惺惺相惜之感。玄武用自己并不熟練的中國話解釋了真相,終于讓他與孫靖化敵為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兩人大戰過后,此前敗在孫靖手下的“神打師傅”的師父(黃正利飾)竟然親自出馬,糾集一幫神打弟子包圍了高塔,想要除掉玄武與孫靖報仇。兩人只好聯手對付神打大師,但孫靖無法破除對方刀槍不入的“神打術”。本片中最具無厘頭喜感的一幕來了——神打弟子們一旦發功,雖然可以刀槍不入,但卻只能防中國刀而無法克制玄武使用的武士刀,導致神打弟子們被玄武擊潰。最終,玄武和孫靖合力誅殺神打大師,電影的故事也到此結束。七十年代末的香港影壇,以邵氏為代表的傳統武俠片式微,由成龍引領的民初功夫小子武打喜劇開始成為熱門電影類型。監制吳思遠在《醉拳》之后,希望推陳出新,在成龍式功夫喜劇的類型之上,將這類題材打入西片市場,因而選中了美國長大的李元霸出演。1959年出生的李元霸,比成龍小5歲,出生于香港,一半英國血統,一半中國血統,后隨家人赴美國生活。他在那里度過了近二十年的學習生涯,父親是他的武術啟蒙者,擁有一身壯碩肌肉與健美的身軀,加上武術功底和懂英語,讓監制吳思遠決定捧他做“下一個成龍”,并為他取了“李元霸”的藝名。不得不說,吳思遠的商業嗅覺確實靈敏,《龍之忍者》上映后果然在票房上大獲成功。影片融合了傳統功夫、喜劇搞怪、神打忍術等元素,繼承成龍功夫喜劇的路線,本身是以搞笑鬼馬的喜劇橋段和精彩紛呈的武打場面娛樂觀眾,當中主角雖然都如一般武俠片主角心地善良,好打不平的古道熱腸,但卻帶點傻氣滑稽。情節可謂是當時的香港功夫片的“大亂燉”,雖然是跟風《醉拳》的成功模式,但故事又加入了東瀛忍者遠赴中土復仇的主線,同時模仿了劉家良的功夫片《神打》,故事以中日武者由互斗到合作共同對付強敵,故事俗套且熱鬧。電影的硬傷可能是故事比較敷衍潦草,并且服化道和美術非常粗糙,這也是吳思遠出品的功夫片的一貫問題。最典型的是,明明設定在德川幕府時期,主角作為一個明朝人穿著行為卻完全不符合時代背景。順帶一提,《龍之忍者》上映后,令李元霸一炮而紅,但他很快就就跑到了臺灣,擅自與他人簽約,違背了當時與吳思遠簽下的片約,結果不久后,吳思遠就在臺灣遭到了黑道分子的襲擊毆打,一度被媒體猜測是與當時的王羽有關。這樁公案鬧得沸沸揚揚,李元霸因此事業遭受很大波折,被迫蟄伏6年。1988年才又復出拍電影,結果又因母親身患重病選擇退出影壇,從此錯過了香港功夫電影的輝煌時期,成為一位被遺忘的功夫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