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說,讀書而外,一個作家還須熟讀社會人生。因為我“讀”了人力車夫的生活,我才能寫出《駱駝祥子》。這揭示了作家創作的兩個來源:一是讀書;二是熟悉生活。 世界可分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精神世界包括已有的精神世界和現有的精神世界。已有的精神世界主要以書籍等形式存在著,現有的精神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書籍作為人類已有精神世界的載體,構建成了人類獨有的精神公共空間。其包羅萬象,既有思想的海洋,也有情感的月光;既有形象各異的藝術形象,也有觀點卓異的哲學宗教觀點;既記錄了過往了歷史,也展現了美好的未來;既凝固了人類的經驗,也展示著人類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疑惑。因而,讀書是人步入精神家園的基本形式,也是人類獲取勞動技能、人生的基本形式,更是人類滋養心靈的基本途徑。從宏觀上講,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傳承文明的重要形式。從微觀看,讀書可以知義尚德、明理增智、怡情陶性。讀了書未必有富足的生活,但不讀書肯定精神生活不富足。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古訓,揭示了讀書與為官、經商、婚姻之間的因果關系,在任何文明的時代都是不可顛覆的真理。當代一些甚囂甚上讀書無用的雜音,不僅僅戕害了自己,也貽誤了莘莘學子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讀書固然重要,讀生活更加重要。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和社會所呈現的現實狀態。熟悉生活,對大多數人來說,更直接的是為了自己熟悉環境、適應環境,人生順利而有價值。至于鳳毛麟角的作家因創作而熟悉生活,那是生活奉獻給人類特有的精神副產品。 讀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死讀書、讀死書,結果由于不和歷史與現實相聯系,書也未必真正讀懂,更別談運用了。其實,書是現實的觀察與總結,不聯系歷史與現實如何能讀懂呢?正如朱熹所言,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人們不愿意讀生活,一是沒有熟悉生活的自覺意識。中國自古對讀書強調得,而對熟悉生活強調。或許是我孤陋寡聞,不知而已。二是熟悉生活,既要觀察,也要思考,更要總結,比讀書困難得多。因而,許多人舍近而求遠,以讀書為樂趣而忽視熟悉生活了。 可見,人生其實有兩本書,一是有字之書。這就是書籍。二是無字之書。這就是生活。而且有字之字也來自于有字之書。這兩本書,我們都要讀好,日日讀,日日思,日日悟,日日寫,日日用,在讀中感悟人生,在讀中知性生活,在讀中智慧人生。 2023.03.12
|
|
來自: 人杰地靈h8p9l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