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由于體內糖代謝紊亂,導致血糖升高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全身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祝氏根據歷代中醫治療消渴病的傳統理論,取其精華,同時繼承施今墨先生的寶貴經驗,治療糖尿病不斷有所發展和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診療糖尿病系統。 施今墨先生治療糖尿病的特色之一就是不完全從陰虛燥熱立論。他發現糖尿病人大多具有氣短神疲、不耐勞累、虛胖無力或日漸消瘦、容易感冒等正氣虛弱的征象,說明糖尿病人盡管多飲多食,但大量飲食進入體內后,沒有為人體所用,血糖是飲食所化之精微,蓄積過多則隨小便排出體外,系由于脾失健運,精氣不升,生化無源的氣虛所致。因此他認為糖尿病以氣陰兩虛證為多,治療時除滋陰清熱外,健脾補氣實為關鍵一環。他常用黃芪伍山藥,蒼術配玄參兩組對藥,一陰一陽、一脾一腎以補氣健脾,滋陰固腎。藥理研究證實這4味藥均有降糖作用,故又稱為降糖對藥。 祝氏最初擬出治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的處方是降糖基本方,全方由生黃芪、生山藥、蒼術、玄參、黨參、麥冬、五味子、生熟地、茯苓、生牡蠣(代龍骨)組成,共奏益氣養陰、培補脾腎、清熱除燥、生津止渴之功。本方實際是增液湯、生脈散、玉鎖丹和施氏兩組降糖對藥的合方。其中玉鎖丹(含五倍子、龍骨、茯苓)是民間古方。 20世紀80年代初期,祝氏感到降糖基本方治療糖尿病雖然有效,但由于藥味較多,不易加減,而且價錢較貴;又考慮方中的山藥雖然是古人治療消渴的常用藥物,但究嫌其含淀粉成分較多,不利于糖尿病血糖增高的病情,所以把降糖基本方簡化成為降糖對藥方。全方由生黃芪、生地、蒼術、玄參、葛根、丹參3 組對藥組成,用生地易山藥,因為生地甘寒清熱、滋陰涼血更適 合于陰虛燥熱的糖尿病病情,而且藥理研究也有明顯降糖作用。降糖對藥方保留了施今墨先生用黃茂配生地降尿糖、蒼術配玄參降血糖的治療特點而又有發展和變化,尤其是新增加的葛根配丹 參這組生津止渴、祛瘀生新、降低血糖對藥,是祝氏近年用藥配伍經驗所得,是為糖尿多夾瘀血的病機而設。葛根甘辛平,生津 止渴,滋潤筋脈,可以擴張心、腦血管,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糖,因此也具有活血功能;丹參苦微寒,祛瘀生新,涼血安神, 降低血糖,功同四物。兩藥配伍,相互促進而活血降糖力量增強。所以降糖對藥方比降糖基本方組方更為合理,力專效宏。 在應用降糖對藥的過程中,祝氏發現有的病人藥后出現腸鳴 腹瀉,每日數次,而原來大便干燥的病人藥后大便則變得通暢, 最初不了解是什么原因,因為降糖對藥方中并無瀉下藥。后來在某雜志上看到生地含有類似大黃樣的致瀉物質,大量服后可增加腸蠕動,引起腹瀉,這才明白糖尿病人藥后腹瀉是因為處方中用大量生地的緣故。以后祝氏凡見到便溏的病人,用降糖對藥方時就生熟地并用或徑用熟地,如寒濕重者加蘇梗、藿梗、白芷、生薏仁等燥濕止瀉,濕熱重者加黃苓、黃連清熱燥濕,防止了藥后腹瀉的弊病。也有的病人由于燥熱內盛,多有烘熱汗出的癥狀, 祝氏治療甲亢或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的烘熱汗出時,常加黃苓配黃連,用來治療糖尿病烘熱現象確有良效。還有部分病人表現出上熱下寒即口干、口苦、烘熱的同時又伴有腰腿發涼、腳心冒冷氣 等,祝氏常用黃連配桂枝清上熱、溫下寒而取效。可見祝氏運用藥物加減時,絕不是見一癥狀就加一味藥的雜亂堆砌,而是從臨床實踐中反復體會和摸索,是針對病機病情的有機組合。 此外西醫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的發生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病人除血糖異常之外常出現心慌、胸悶、憋氣、心絞痛、頭痛頭暈或脈律不整的癥狀。治療這類病人祝氏在1993年初擬出降糖生脈方(又名降糖2號方),含生黃芪、生熟地、沙參、麥冬、五味子、生山楂、天花粉。凡是心絞痛者加菖蒲、郁金、羌活、菊花;血壓高者加牛膝、夏枯草、黃 苓、鉤藤;血脂高者加制首烏、丹參、草決明等,初步觀察效果滿意。祝氏等人還從血液流變學角度觀察到,糖尿病人存在著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緩慢等情況,表明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是有實驗依據的。祝氏治療糖尿病的大多數中藥如生黃芪、生熟地、蒼術、白術、玄參、丹參、葛 根、麥冬、玉竹、黃苓、枸杞子、當歸、何首烏、山萸肉、仙靈脾等,經藥理研究證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糖作用,體現出祝氏在組方選藥方面的中西醫結合思想。近年來,祝氏又在探索中醫藥 防治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治法與方藥,如用四藤一仙湯(雞血 藤、鉤藤、絡石藤、海風藤、威靈仙)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用燥濕止瀉法治療糖尿病性腹瀉,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人人皆知糖尿病人應該忌口,尤其是不能吃含糖量高的水果 和甜食。但是病人吃了某些蔬菜如西紅柿、韭菜、茴香、香椿等 也會引起血、尿糖的波動,這也是祝氏臨床發現的。有的病人吃了涮羊肉以后血糖亦會上升,究其原因是調料里含有韭菜花,如果不用含韭菜花的調料血糖則趨于穩定。從中藥藥性分析不難理解,韭菜、茴香、香椿性味均屬辛熱,與陰虛燥熱的病情不符。 |注:本文中所提中藥處方,請勿擅自服用,需要在中醫師辯證基礎上指導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