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問】:懷素《小草千字文》,為何叫“千金帖”?懷素《小草千字文》,寫于六十三歲時,所謂“老筆”,老來用筆、心境、人生境界體現(xiàn)的書法名作。 歷來對此帖評價很高,史稱《千金帖》,意思是一字值千金。 于右任說,“此為素師晚年最佳之作。”啟功點明素師的筆意,“略形頹懶,蓋晚年之跡也。”這些書法大家的中肯評價。但是目前相比較而言,懷素的《自敘帖》更有名氣,因為更容易表現(xiàn)出個人風格,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學習書法一上來就學《自敘帖》,直接臨狂草。這是值得斟酌的現(xiàn)象。那么,懷素《小草千字文》,為何價值千金?或者說,到底是什么值得如此夸贊呢?在此帖中,懷素并不過分講究什么露鋒、藏鋒,也不過度關(guān)注什么調(diào)鋒動作,而是落紙即走。隨筆勢粘紙、離紙,點畫的線條自然形成。啟功說的“略形頹懶”,即是此意。  比如“文“字,隨手勢落筆,直接就走,不做過多的調(diào)鋒動作;捺畫收筆自然送到,什么樣就什么樣,不追求一般所要求的捺畫出刀鋒。 “暑往、秋收”也是這樣。“往”字雙立人一筆帶過,順勢左蕩又內(nèi)收。“秋收”二字似連非連,順勢下拉豎筆,意態(tài)悠然。這個帖子很少用轉(zhuǎn)折、方折、翻折等技法,而是更多的圓轉(zhuǎn)。這樣就減少了棱角分明所帶來的“火氣”,而增加了沉靜內(nèi)斂的靜氣。
 比如,“周”、“國”、“罔”,方框包圍結(jié)構(gòu)的字,一筆轉(zhuǎn)折都不用,全是圓轉(zhuǎn)運筆完成。 注意,在懷素此帖中,小草圓轉(zhuǎn)處,并沒有現(xiàn)在所謂的“絞轉(zhuǎn)”技法,純?nèi)喂P毫自然變化。這生動詮釋了什么叫做“惟筆軟則奇怪生焉”,而非人為的按壓與做作。“絞轉(zhuǎn)”為今,圓轉(zhuǎn)近古。 這是講他的運筆速度。相比較于《自敘帖》,這個帖子就要運筆緩慢得多。從線條質(zhì)感來看,“遲澀”是運筆的主要特征。“臣伏戎羌”,四個字,遲澀運筆帶來的線質(zhì),感覺很明顯。 今人寫草書,很容易追求迅疾,殊不知古人寫草法,反而追求遲澀,亦謂“淹留”。這是草書寫得有古意、有靜氣的一個重要法則。 因為運筆遲澀圓融,帶來點畫的內(nèi)斂含蓄。很多的點畫,都是“意到”即止,在具象上不追求完美,在意象上卻又到了就行,不追求什么“筆筆送到”。 比如“才良知過”,都是圓又斂。毛筆有去完成點畫的動作,但隱而不全發(fā),含蓄著不全部表現(xiàn)出來。這種遲澀用筆,建議多品味,多揣摩。在傳統(tǒng)筆墨中,如“無中生有”,如“最分明處最模糊”,往往是境界的一種體現(xiàn)。(注:昨晚直播中,在此四點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挖掘、辨識其中用筆的共性特征,此文略。有需要了解的書友,請移步視頻號“老伍講書法”點擊【直播回放】觀看。)米芾曾在《論書帖》中評價懷素,“少加平淡”,人為懷素比其他幾位草書家更多一些“魏晉平淡”的氣韻,這是難得的。在評價王獻之書法時說,“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術(shù)。如不經(jīng)意,所謂一筆書。”這種“不經(jīng)意”與“稍加平淡”都是書法的高級境界,與那些雜耍式的、炫技式的、夸張怪異的舞弄筆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當代書壇,唯技術(shù)論、技術(shù)精細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做作、矯飾的風氣很重,學一學素師的平淡“千金”,褪褪火氣,很有裨益。以上是直播解答的圖文摘要,個人經(jīng)驗之談,供大家學習參考。具體演示講解視頻請移步視頻號觀看直播回放,謝謝!
歡迎大家預約今晚的直播: 【主題】識別古老筆法:楊凝式的“神仙筆” 【時間】3月28日晚上8點3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