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薄荷 貓薄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直立草本 ![]() 貓薄荷(學名:Nepeta cataria),又稱貓穗草、荊芥。是一種具有特殊氣味的唇形科植物。貓薄荷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約為50 - 100公分。基部近似四棱形,頂部為鈍四棱形,有淺槽,被白色短柔毛。葉子呈三角狀心形,上面帶有黃綠色短硬毛,下面發白。花冠白色,有紫色斑點。果實呈灰褐色三棱狀卵球形。 主要信息
分類信息
![]() 科普中國權威合作機構 李少斌副教授審閱專家 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形態特征 四棱形,基部帶紫紅色,上部多分枝。葉對生,基部葉有柄或近無桶,羽狀深裂為3-5片;裂片線形至線狀極針形,全緣,兩面均被柔毛,下面具下凹小腺點,葉脈不明顯。[6] 輪傘花序,多輪密集于技端成穗狀;花小,淡紫色,花冠2唇形;雄蕊4,2強;花柱基生,2裂。小堅果4,卵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棕色。[5]花期6-8月,果期7-9月。[3] 多年生直立草本。莖高40-150厘米,被毛為白色短柔毛。葉柄細弱,長0.6-3.2厘米;葉片卵狀至三角狀心形,長2.5-7厘米,兩面被短柔毛,下面白綠色。聚傘花序二歧狀分枝,組成頂生分枝圓錐花序;苞片葉狀,或上部為披針形,小苞片鉆形;花萼筒狀,長約6毫米,齒5,鉆形,后齒較長;花冠白色,下唇有紫斑點,筒極細,上唇頂端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基部心形,邊緣具粗牙齒;雄蕊4,二強,內藏或略伸出。小堅果三棱狀卵圓形。 生長環境 喜冷涼、全日照或半日照的環境,植床需要排水良好。產于歐洲、西南亞中亞, ![]() 貓薄荷 ![]() 貓薄荷 在中國有時栽培供藥用,但不是常用荊芥的正品。 分布范圍 它原產于歐洲,后來被美國和其他國家引進。貓薄荷在北美洲也廣為分布。 ![]() 貓薄荷 藥理作用 貓薄荷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具有疏散風熱、解肌發汗、利咽透疹、止血等作用,對麻疹不透、風濕瘙癢等都有很好的治療功效。研究發現,貓薄荷揮發油對中樞、消化、呼吸系統的藥理作用明顯。其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萜烯類。貓薄荷揮發油能刺激中樞神經,使有關腺體增加分泌,促進皮下血管舒張,促進熱量擴散,從而起到降溫清熱的效果。HansGunther和PatriciaGrigoleils發現貓薄荷揮發油能調節細胞膜表面大分子交換通道,并對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主要通過抑制病毒自我復制、破壞病毒蛋白質外殼從而達到抑制病毒的作用。貓薄荷揮發油還能調節末梢神經以及毛細血管,產生清涼感覺,達到止癢作用。同時,貓薄荷揮發油有防腐、消炎、止血功效,對黏膜無刺激,可以治療牙齦出血。 栽培技術 播種時間 李桂蘭 等再研究貓薄荷栽培技術的過程中發現,北方宜春播,在遼寧春播比秋播可增產159 .69% ,花期采收比傳統半花半穗采收的產量提高23% ;南方春播、秋播均可,并且秋播產量平均比春播產量高18% ,采收期以初花期最佳。 準備工作 栽培前,選擇 日照充足通風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質王壤為宜,足基贓,每立方米混 合2公斤緩釋肥,深耕 25cm左右,粉碎大 的土塊,反復細耙,整平,使土壤顆粒精細平整,利于出苗。每畦寬約1. 3m,高約10cm,兩邊開好排水溝,再在畦面上橫向開淺溝,溝距為26 -33cm,溝深約2cm。 ![]() 貓薄荷 栽培方法 栽培采用直播或者育苗移栽都可。一般秋季直播,春季采用育苗移栽。直播分為條播和散播,貓薄荷采用條播為宜,便于日后管理。每畝用種量為0. 5-0. 75kg.播種前種子用溫水浸泡4-6h后與細沙拌勻,播種時將其均勻撒于溝內,行距為18 -22cm,覆土1cm左右,以不見種子為準,稍壓平,播后適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7-10天即可發芽。春播宜在早春土壤解凍后立即播種,因采用育苗移栽,行距可縮小至14-17cm,當苗高8、9cm時,按株距5cm間苗,當苗高15cm時,株行距調整為15cmX 20cm。播種出苗后每周宜施一到兩次液肥。 后期管理 如有死苗,應及時補苗。在苗高10-15cm 時,應結合間苗進行松土和除雜草,中耕宜淺,除草1-2次。苗期需保持濕潤,成株后抗早能力增強,忌水澇,雨季應及時挖溝排水。 種植竅門 移植后可澆一次殺菌劑,防止根系受真菌感染。[1]根系對水份比較敏感,要防澇。兩次澆水之間要使盆土完全干透。 注意:貓草對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要求不嚴,中國南北各地均可種植。喜溫暖、濕潤氣候。[2]幼苗能耐0℃左右的低溫,-2℃以下則會出現凍害。忌干旱和積水,忌連作。[4]種子發芽適溫為15-20℃。[7]種子壽命為1年。 病蟲防治 根腐病 7~8月高溫多雨荊芥植株易發生真菌感染,感染后地上部迅速萎蔫,根、根莖變黑、腐爛。 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播前每公頃用70%敵磺鈉(敵克松)15千克處理土壤;發病初期用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澆灌根際。 立枯病 多發生在5~6月,低溫多雨、土壤很潮濕時易發病,發病初期苗莖部發生水漬狀小黑點,小黑點擴大后呈褐色,莖基部變細,倒伏枯死。 防治方法:選用良種,加強田間管理,做好排水工作;遇低溫多雨天氣,要噴波爾多液1:1:100倍液,10天噴1次,連噴2~3次;發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靈1500倍液防治。 莖枯病 莖枯病為害葉、莖、花穗,葉片感病后,似開水燙傷狀,葉柄為水漬狀病斑;莖部染病后,出現水漬狀褐色病斑,后擴展成繞莖枯斑,造成上部莖葉萎焉;花穗染病后,呈黃色,不能開花。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天1次,連噴3次。 黑斑病 該病為害葉片,產生不規則形褐色小斑點,后擴大,葉片變黑色枯死;莖部發病呈褐色、變細,后下垂、折倒。發現后應注意防治。 地老虎、螻蛄、銀紋夜蛾等 防治方法:栽植前用辛硫磷等進行土壤處理;螻蛄可采用毒餌誘殺;地老虎和銀紋夜蛾幼蟲發生期噴蘇云金桿菌乳劑、滅幼脲等,發生嚴重時噴灑菊酯類農藥防治。 對動物影響 ![]() 貓薄荷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溫。 1、《本經》:味辛,溫。 2、《醫學啟源》:氣溫,味辛苦。 歸經 入肺、肝經。 1、《綱目》:入足厥陰經氣分。 2、《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肝二經。 3、《本草匯言》:足厥陰、少陽、陽明經。 功效主治 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后血暈。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①《本經》: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②《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③孟詵:產后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④《食療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熱食并煎茶,治頭風并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⑦《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并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⑨《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頹,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臨床應用 1、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治瘡瘍時毒,腫痛發熱,左手脈浮數者:荊芥、防風、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煎。食遠服。 2、荊芥解表湯(時逸入方)治風寒感冒:荊芥、防風、蘇葉、白芷、杏仁各6g,赤苓9g,陳皮6g,神曲9g,生姜2片,蔥白2段。水煎,日服1劑。 3、荊芥連翹湯(《回春》)治鼻淵:荊芥、柴胡、川芎、當歸、生地黃、赤芍藥、白芷、防風、薄荷葉、梔子仁、黃芩、桔梗、連翹各1.5g,甘草1g,銼作1服,水煎服。 藥理作用 用人工發熱的家兔,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生藥)/公斤,無甚解熱作用。在體外,高濃度(1:100)有抗結核桿菌之作用。 附方 1、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永類鈐方》) 2、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3、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溫服。(《局方》荊芥湯) 4、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于磁器內,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后方》) 5、治大便下血: (1)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2)荊芥二兩,槐花一兩。炒紫為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簡便單方》) 6、治產后血暈,筑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 7、治小便尿血:荊芥、縮砂,等分。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瀕湖集簡方》) 8、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簡便單方》) 9、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疼,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等分。各別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宣明論方》倒換散) 10、治一切瘡疥:荊芥、金銀花、土茯苓,等分。為末,熟地黃熬膏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匯言》) 11、治風毒寡疬、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2、治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單方》) 藥物配伍 1)荊芥配防風,加強祛風解表作用。 2)荊芥配薄荷,一氣一血,可加強解表發汗之效。 3)荊芥配僵蠶,祛風解表,治濕勝帶下等癥。 4)荊芥配白礬,祛風化痰之效增強,用治風痰壅盛,小兒驚風。 5)荊芥配石膏,治風熱頭痛。 6)荊芥配槐花炭,祛風止血,用治腸風下血。 7)荊芥配升麻炭,升清陽,止出血。 8)荊芥配大黃,清熱通便。 9、當歸荊芥治中風 食用價值 荊芥有強烈香氣,主要以鮮嫩的莖葉供作蔬菜食用。荊芥富含芳香油,以葉片含量最高,味鮮美,還可驅蟲滅菌,生食熟食均可,但以涼拌為多,一般將嫩尖作夏季調味料,是一種經濟效益高、很有發展前途的無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 菜譜 清炒荊芥、荊芥拌黃瓜、荊芥澆汁、荊芥腐竹、荊芥洋蔥(俗稱老虎菜)等。 食用禁忌 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1、《藥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2、《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藥,忌食魚。 3、《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4、《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于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鑒別方法 理化鑒別 該品粉末黃棕色。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96~112μm;柄單細胞,棕黃色。小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6細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內果皮石細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纖維直徑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狀。 取該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90℃)20ml ,密塞,時時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散至1ml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荊芥對照藥材0.8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H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化學成份 含揮發油1.8%,油中主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少量右旋檸檬烯。 參考資料 [1] 貓薄荷種子價格及種植方法-湖南省林業局2018-09-27T15:13:00 08:00[引用日期2022-06-07 09:33:46] [2] 貓薄荷栽培與管理-湖南省林業局2011-06-14T00:00:00 08:00[引用日期2022-06-07 10:20:16] [3] 貓薄荷栽培與管理-湖南省林業局2011-06-14T00:00:00 08:00[引用日期2022-06-08 10:32:29] [4] 貓薄荷栽培與管理-湖南省林業局2011-06-14T00:00:00 08:00[引用日期2022-06-08 18:33:16] [5] 貓薄荷栽培與管理-湖南省林業局2011-06-14T00:00:00 08:00[引用日期2022-06-08 18:34:18] 展開 相關視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