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
一個人讀書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今天,給大家分享推薦的8條理由,告訴你人為什么要多讀書。 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 文字可以 錢鍾書先生說過:“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北京、西安、南京和洛陽,少了學識的浸潤,它們只是一個個耳中熟悉、眼里陌生的地名。 故宮、避暑山莊、岱廟、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們才不是被時間風化的標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不去讀書,就是一個郵差,風景過眼就忘,就算踏破鐵鞋,又有什么用處呢? 閱讀,不僅會讓現實的旅行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還能讓精神突破現實和身體的束縛,來一場靈魂長足的旅行。 聽過這樣一句話:
你無法到達的地方,文字載你過去;你無法經歷的人生,書籍帶你相遇。 那些讀過的書,會一本本充實你的內心,讓虛無單調的生活變得五彩斑斕。 那些書中的人物,會在你深陷生活泥潭之時,帶給你觸底反彈的力量,用他們心懷夢想、不卑不亢的故事,激勵你抵御困難,勇往直前。 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虛心 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 讀書越少的人,越容易過得痛苦;讀書越多,人才會越通透。 知乎上有位網友講過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她跟伴侶吵架,氣得連續好幾個晚上沒睡好。直到她讀到一本關于親密關系的書,書中有段關于夫妻關系的解讀讓她豁然開朗,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事。 氣消了,心情好了,整個人也舒爽了。 一個人書讀得不多,見識難免受限,行動也會受到眼前世界的禁錮。 稍微遇到一點不順,就容易消極悲觀、郁郁寡歡,讓自己困在情緒里。 而通過閱讀,便能看透人生真相,收獲為人處世的智慧,把日子越過越好。 《生活的藝術》里說: “人一定要時時讀書,不然便會鄙吝頑腐,頑見俗見生滿身上。一個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時時讀書所致。” 只有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修心養性,才能擺脫鄙俗和頑固。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煩惱事,唯讀書是最好的解藥。 書中未必有黃金屋 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查理·芒格說: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李雪琴身上有很多標簽,名校畢業、創業者、演員……后來,她甚至做起了脫口秀表演。 她不是專業的脫口秀演員,但一張嘴總能驚艷全場,缺乏脫口秀舞臺經驗,卻總是能輸出高水平的原創稿。 究其原因,她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創作水平得益于從小的閱讀習慣。 李雪琴說:
那些讀過的書幫助她輕松跨過很多門檻,在每一個領域都能做得有模有樣。 讀書,就是使你擁有打破人生邊界的底氣,積累不斷超越自己的資本。 一個人越是想要精進,越需要知識的沉淀和文化的加持。 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不斷提升自我,把人生的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讀書讓你哪怕深陷泥濘 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作家赫爾岑說: “書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 當你被生活拖入泥潭時,讀書可以給你改變的底氣,推動你向更好的人生靠近。 青年作家王十月,初中畢業以后,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做過小吃,當過美工,干過調油師,甚至還搞過養殖。但日子再艱難,每天上班時間再長,他都會抽出幾個小時看書。 每日與書相伴,讓他覺得生活還是有光的。 看的書多了,他就嘗試寫作和投稿。后來,他成了一名作家,還進了作家協會。 聽過一句話: “每一本書都像一扇任意門,你想去哪里,都由你自己決定。” 讀書,就是給自己保留一個人生逆襲的機會。 只要你能堅持不懈,那些讀過的書終將改變你的生活,讓你擁有被看見的能力。 你在書本上花的時間,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 書或許不能解決眼下的難題 但它會給你沖破困難的力量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作者岸見一郎,曾因心肌梗死終日臥床。 那段時間,他白天焦慮,晚上失眠,覺得人生失敗不堪,甚至一度想要輕生。 后來,他開始閱讀各種書籍,從希臘哲學著作到莎士比亞戲劇,一讀就是8年。 通過大量閱讀,他以文字療愈傷痛,獲得內心平和,也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閱讀,成了他平凡人生的救贖。 后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和見解,寫成文字,也治愈了無數個陷入焦慮的人。 有人說: “你會遇到很多煩惱的事情,苦難會折磨人。” 不過,書讀多了讀出智慧,總可以好好地、正確地去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苦難。 閱讀就像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隨時隨地都能給你提供溫暖和能量。 焦慮不安時,讀書幫你撫平煩惱;迷茫彷徨時,讀書能為你指明方向;為生活瑣事而困頓時,讀書能讓你開懷釋然。 無論你的人生正面臨什么,你都能在書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讀書 就是讓自己變得遼闊的過程 周國平說: “一個人但凡有了讀書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別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于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 書讀得越多,心胸越大,視野越寬。 三毛從小就喜歡看書,書里的文字不僅給了她浪跡天涯的勇氣,還拓展了她的胸襟,讓她在遠赴撒哈拉沙漠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么人和事,都能以包容和理解對之。 看到貧瘠荒涼的沙漠,她沒有嫌棄,反而把它視為樂趣橫生的絕佳棲息地。 遇到落后地區的村民,她沒有反感,反而覺得他們自有一種單純善良。 那些曾經讀過的文字,讓她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和胸懷。 既能包容他人的不完美、容忍他人的不足,又能心存善念,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 正如她自己所說:
讀書,就是讓自己變得遼闊的過程。 一個人讀書越多,胸懷越廣闊,就越能理解不同的生活,發現世界的美好。 當你愛上圖書 獨處就成為一個人的狂歡 在一次新書分享會上,有讀者向作家梁曉聲提問:“讀書的習慣對人究竟有什么好處?” 梁曉聲回答說:“讀書,可以使人具有特別長期的抵抗孤獨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人沉溺于各種社交活動,打游戲、刷視頻,最后往往只感到空虛。 當你把閑暇時間用來讀書,便能以書中壯闊瑰麗的風景抵御內心的匱乏。 竇文濤曾在《圓桌派》里談到,他一個人獨居時,就把自己關進書房,最多時可以兩個星期不下樓,但從來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 早晨吃過飯后,就開始看書,等到夜幕降臨,合上書的那一刻,內心只覺得充實平和。 教育學家齋藤孝說: “只要能用讀書填滿獨處的時間,就能減輕內心的孤獨感。” 往后歲月,那些毫無意義的飯局、聚會和活動等,能不去就別去了。 把心和時間空出來,倒一杯香茶,捧一本好書。 在閱讀的獨處中,與自己面對面,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享受自己的人生。 別抱怨讀書的苦 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網上有句流傳很廣的話:“不讀書,你拿什么和別人拼?” 表弟覺得學習太苦,初中沒念完就輟學了。 由于年齡小,輟學后的他只好到一家修車店當學徒。可沒堅持多久,他又跟著別人跑到工廠里,在流水線上,日復一日重復著枯燥的工作。 在工廠里工作多年,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他越來越覺得不安,覺得這種工作既沒錢又沒自由。 這時他才發現,因為沒學歷,知識又匱乏,選擇工作的權利根本就不在自己手上。 一個人整天愁眉苦臉,對生活感到無能為力。 很多人都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但現實卻是,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讀書是最快的捷徑。 不讀書的人,目之所及,就是全世界。 熱愛讀書的人,才能發現在自己的生活之外,還有一個更光鮮明亮的遠方。 而讀書,就是通向那個遠方的康莊大道。 所以,別抱怨讀書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好好讀書,用書本的厚度去豐富自己的生活、墊高自己人生。 寫在最后 莎士比亞說: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無論是驅趕迷茫,還是對抗平庸,讀書都是最簡單也最實用的方法。 多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讀書,它會一點一滴地滋養你、改變你,讓你收獲更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