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疝腹痛(腸疝) 萬××女58歲 小腹時痛、每作痛處凸出,捫之狀如鴨卵大小,上下串行,畏寒喜暖,痛甚拒按,連續矢氣得緩,每遇寒涼即發,已有數年,舌苔白,脈沉弦。寒凝氣滯,濁陰難降,腸阻不通,而致寒疝腹痛。 辨證 氣血瘀滯,腸道郁熱,大腸失其傳導,以致形成腸癰之癥,唯腰痛臍寒尺中弱小,腎陽不足亦顯,此虛中挾實,熱中有寒之象。 治則 溫化理氣,以通腸阻。 方藥 潞黨參9克 炒川椒9克 干姜片9克 臺烏藥9克 炒萊菔子(打)15克 按:腹痛的原因很多,包括鳩尾以下、毛際以上的整個部位。肝、膽、脾、胃、腎、大小腸、膀胱、胞宮等臟腑,均位居此處;手足三陰,足少陰、足陽明、沖、任、帶等經脈,亦循行此部位。此等臟腑、經脈,或外因邪襲,或內有所傷,以致氣血運行受阻,或氣血不足以溫養者,均能產生腹痛。故腹痛一癥,牽涉的范圍很廣,臨床辨證,首應全面考慮。根據疼痛的病因、部位、性質,明確其主要的受病臟腑,證情的寒熱虛實等等,詳加鑒別,始能找出痛結所在,給予適當的治療。 本例腹痛已有數年,根據畏寒喜暖,每遇寒涼即發,舌苔白,脈沉弦等證候來看,顯然虛寒無疑,應診為虛寒腹痛。但痛甚拒按,連續矢氣得舒,又屬實證可辨。痛處凸出,捫之狀如鴨卵上下串行,非氣又何?故此證為虛中實證,亦虛寒氣滯、腸道受阻之候,“痛甚拒按”說明寒凝氣滯,痛則不通;“矢氣得緩”證明寒氣下行,通則不痛。因病久宜扶正,氣滯當祛邪,然病數年遇寒即發,權衡主次,應以溫補為主、行氣通腑為輔的治療原則。故選用《金匱要略》的大建中湯加減,其云:“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萬案腹痛與此條吻合,但氣滯較顯,故而去飴糖,加臺烏藥、炒萊菔子。方中以潞黨參補脾胃,炒川椒、干姜溫中散寒,三味并舉,甘辛溫化,以補當先。因為痛在小腹上串臍上,病偏于下,所以選用烏藥順氣止痛,萊菔子下氣通腑,使中焦得以溫補,下焦寒氣能夠通散,則證自愈。服藥兩劑,矢氣較多,腹痛即止,又以上方連服數劑,一直病未發作。由于腹痛因寒,氣機受阻,匯聚如卵,腸中充氣,上下串行,狀如山石之凸凹,故稱寒疝腹痛,可參考《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篇。 臺烏藥系天臺烏藥,樟科,釣樟屬,常綠灌木,白生于山野,根供藥用。烏藥有浙江天臺產及湖南衡州產二種,科屬不同。衡州烏藥為防已科,木防己屬,常綠灌木,野生或栽植,亦用其根。烏藥性味辛溫,人脾、胃、肺、腎四經,有順氣消脹、散寒止痛之功用。因其香竄上人脾肺,下通腎經,故一切病之屬氣者皆可選用,唯氣虛氣熱者禁服,根有車輪細紋、形如連珠者良,天臺產者較佳。又香附、木香、烏藥,同為理氣要藥,都能理氣止痛,但這二種藥物,亦各有偏擅之處。香附主人肝經,乃血中氣藥,善解郁散結,凡肝郁氣滯、月經不調均為適宜;木香主入脾經,治一切氣痛,能泄肺氣,疏肝氣,和脾氣,然過服損真氣,凡由積滯引起嘔吐、瀉痢等癥用之甚良;烏藥能夠順氣上行于肺,中入于脾,下通于腎,有溫腎散寒,善治膀胱冷氣所引起的小便頻數。三者理氣則一,各有所主,香附善調氣,木香善行氣,烏藥善順氣,在臨證時酌情用之。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立即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