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郄門(郄穴,止心痛)、間使(手麻,冬母)、內關(止吐催吐、暈車)、大陵(足跟痛,夏子穴),公孫內關胃心胸,乳房硬塊的虛實,手六筋,指針,勞宮、中沖,心包與三焦,五臟面部開竅。” 01 — 郄門、間使、內關、大陵 取穴:手腕內側,橫紋上5寸,兩筋之間為郄門。橫紋上3寸為間使穴。2寸為內關。紋頭為大陵。 郄門穴治癥:心包經郄穴,鎮痛、止痛效果好,心痛可以下針。 間使穴(經穴、冬母):專門治療手麻,效果很快。手麻同側下間使、對側下大陵,效果快;也可以都是對側的間使、大陵。同側是導引作用,告訴手臂要治療這邊。經穴,屬性為金,心包經冬至以后水之母穴。 內關(常用穴):止吐、催吐皆可。暈車、懷孕、吃壞食物嘔吐,按著內關,心理默念我不想吐或我想吐,就可以止吐或催吐,男左女右(關系不大)。 心藏神,心包經管心臟,所以對心神有作用。下痢拉肚子按腸關。下針,止吐大穴。 內關取穴 公孫內關胃心胸: (1)公孫管沖脈,內關管陰維脈(肋骨里面為陰維圍一圈,肋骨外面陽維圍一圈),沿腎經線路直接沖到胃上,下公孫再下內關,可以治療胃心胸病,包括胃方面、心口心臟方面的、胸口方面的病,如長期氣喘、呼吸短促、咳嗽。病人心口痛(肋骨里面一圈),下內關;肋骨外面一圈,下陽維脈的穴(外關)。 (2)內關為心包經絡穴,無所謂補瀉,實癥虛證都可以治療(類似原穴)。任何的心臟病、胃病、氣喘都可以治療。喘的很厲害、心痛厲害、胃痛厲害,急癥下了公孫內關就會減輕大半。胃痛,下了公孫內關后,再加足三里、中脘等。心臟痛、心口痛、動脈血管堵塞、心肌梗塞,下完公孫內關,再加關元、巨闕、天突。氣喘,下完公孫內關,再加中府、云門、肺俞。 大陵: (1)下針:下針方向對著手掌心(勞宮穴方向)(神門穴下針,對著手掌的少府穴方向)。 (2)對稱治療:左腳跟痛,下右側大陵,如果要精準下針,用筷子在手掌跟找按壓痛點,大陵對著痛點方向進針,當場去痛。鶴頂對應手肘外。 (右圖上面是腳后跟,痛點可能不一樣。倪師演示) (3)子穴(夏至后):俞穴,屬土。心包經夏至后火性之子穴,心包經實癥治此。 乳房硬塊,乳中外開一寸天池穴,心包經上,初癥、劇痛,實癥;或三四個月,但拒按,也是實癥。實癥不喜歡按,虛證(虛就是沒有)喜按。實癥(痛、紅腫)下子穴(半年冬至后換穴)。 02 — 手六筋、指針 手六筋:大拇指側太淵、經渠、列缺挨著的是第一條筋赤筋,對應心臟小腸;第二條對應肝膽,青筋;第三條為大筋,黃筋,對應脾土;第四條為大筋,對應三焦;最末一條對應腎、膀胱;此前一條,對應肺和大腸。 針灸大成引文:第一、赤筋:乃浮陽屬火,以應心與小腸。主霍亂,外通舌;反則燥熱,卻向干位掐之,則陽自然即散也。又于橫門下本筋掐之,下五筋仿此。第二、青筋:乃純陽屬木,以應肝與膽。主溫和,外通兩目;反則赤澀多淚,卻向坎位掐之,則兩目自然明矣。第三、總筋:位居中屬土,總五行,以應脾與胃。主溫暖,外通四大板門;反則主腸鳴霍亂,吐瀉痢癥,卻在中界掐之,四肢舒暢矣。第四、赤淡黃筋:居中分界,火土兼備,以應三焦。主半寒半熱,外通四大板門,周流一身;反則主壅塞之癥,卻向中宮掐之,則元氣流通,除其壅塞之患矣。第五、白筋:乃濁陰屬金,以應肺與大腸。主微涼,外通兩鼻孔;反則胸膈脹滿,腦昏生痰,卻在界后掐之。第六、黑筋:乃重濁純陰,以應腎與膀胱。主冷氣,外通兩耳;反則主尪羸昏沉,卻在坎位掐之。 指針:手指當作針,對特定部位進行按揉或摩擦取得治療效果,常用于兒科(小baby下針哭)。可治療退燒、退燒、小孩受驚嚇、小孩眼歪等。開天河水指針手法后續介紹。 03 — 勞宮穴 取穴:手握拳,中指、無名指交接所指點為勞宮穴。解剖上,中指、無名指兩指掌骨直接,在手掌正中間。 榮穴,屬火,夏至后的本穴。冬至后的子穴。 兒科推拿退燒,以勞宮穴為基準。 不灸。可下針。 04 — 中沖穴 取穴:中指肚末端。 井穴,可以退燒。屬木,夏至之后火之母穴。補井當補合。 05 — 心包補充 心包的聯絡:心包絡到喉嚨舌后,心開竅于舌,腎開竅于耳,肝開竅于目,脾開竅于唇,肺開竅于鼻。心包絡與三焦夾在臟腑之間,使內臟可以與外面的器官連通。 心包、三焦表里:心包氣血流向,胸到手,心包與心臟在一起,偏于陰;三焦則行陽,所以全身上下,布滿三焦。菜市場買牛肉,牛腱(牛肉中間的白膜)就是三焦,內臟之間拉開很多網就是三焦。三焦行陽,布滿全身,無所不治。 臟腑表里:腑為陽,消化系統,包括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及三焦。臟為陰,包括肝、心、脾、肺、腎、心包。 |
|
來自: 新用戶96916878 > 《針灸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