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說話尖酸刻薄,沒有什么涵養和度量的人。 而當我們這樣描述對方的時候, 語言背后更深層次的含義通常代表了這個人說話做事很少考慮身邊人的感受。 冷漠且缺乏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他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態度常讓人感覺到嘲弄和諷刺的意味在其中。 讓人感覺到他是一個冷漠、難以接近和相處的人。 這一類尖酸刻薄、度量小的人,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想要極力避免接觸、敬而遠之的一種人。 分析他們的心理,我們會發現當一個人無法接納自己的時候,他就會轉而去挑剔別人。 在認知心理學領域,有一種理論被稱為“投射效應”。 它指的是我們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 會將自己內心的感情、意愿、特點都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在潛意識當中認為對方就是這樣。 為了理解這一理論,我們可以將自己想象成是一臺投影儀。 利用投射效應將我們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情感投射到外部世界或者是他人這個大背景當中。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認為身邊的人都是善良的, 而一個工于心計的人通常也會認為他人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算計他。 在心理學的世界里,我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壞人的,有的只是存在心理問題的人。 而對于那些說話做事尖酸刻薄、度量小的人來說, 我們會認為他們的成長經歷以及原生家庭其實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由此造成了他與他人相處以及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產生的偏執、極端的視角。 面對這樣的人,我們只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對他們加以識別和辨認,然后采取適度合理的應對措施即可。 而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總結,我們發現,那些尖酸、刻薄、度量小的人, 總是喜歡做以下兩件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習慣性反駁” 相信不少朋友都見識過尖酸刻薄、度量小的人的“習慣性反駁”。 他們就像是拿著槍四處開火一樣,在任何話題任何場合下都要拋出一系列的否定句。 “你這樣不對”、“你的觀點完全是錯誤的”、“我認為你的看法太荒謬了”等等。 通常還會伴隨著擺手、閉眼、搖頭、皺眉等一系列表示反對的配套動作。 但如果此時讓他發表自己的見解時,通常他又說不出來個所以然。 甚至只是將別人的觀點又重復了一遍。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他們與人的交流模式似乎就是這樣。 的確,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在集體討論的場合中提出反對的意見無可厚非。 但對于尖酸刻薄、度量小的人來說,他們提出反對意見只是為了尋求存在感和認同感。 “否定”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是個習慣性的動作。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調查顯示,處在社會系統內部的個體會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認識自我。 并且在這個比較的過程中能夠收獲較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這也就是說,對于尖酸刻薄的人來說, 他們能夠從否定別人的行為中獲得快樂,所以會不斷地“習慣性反駁”他人。 二、抬高自己,貶損他人 尖酸刻薄、度量小的人最直觀的表現之一就是喜歡通過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 比如我曾經的同事,與他交流就總是讓我感覺自己莫名其妙地被罵了。 打個比方,公司打卡他遲到了,同我們抱怨說自己等不到公交很倒霉。 突然問到我是什么來的,我說下地鐵騎共享單車來的,他就是很陰陽怪氣的受: “共享單車多臟呀,人人都摸、都騎,反正我是不想碰。” 無獨有偶,一次在辦公室內,一位新來的女實習生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裙子。 大家都過去問她在哪里買的,女實習生很高興地同大家分享, 說自己是在閑魚上面花很低的價錢買的這條裙子,原價很貴。 但這個時候我的這位同事卻突然開始嘲諷這個女生說: “二手的衣服,你也能穿在身上,我可受不了,多惡心啊!” 從心理學角度看,尖酸刻薄的人無非也就是內心深處的自卑在作祟,讓他們渴求別人的認可。 希望用尖酸刻薄的方式來贏得別人的關注,如果在你的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不如試試以上的兩種方法,幫助我們能夠快速地辨別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