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讀歷史看影視劇都知道,皇帝是一個高危職業,創業難守業更難,每天公務繁忙累得要死,身體早早被透支,大臣沒事兒還和皇帝頂著干著實讓人心煩,所以皇帝大多不長壽?;氐胶髮m溫柔鄉里,想和老婆孩子一起享受享受親情的快樂,還不知道后宮這些人是不是真心愛他,說不定都盼著他早登極樂,后宮的人好另謀富貴。 就算皇帝這個職業有種種不好,但古人都知道成為皇帝可以擁有無上權力和地位,生活上可以任性妄為,可有萬千美女陪伴,吃香喝辣的想干啥干啥。 可偏偏中國歷史上有個皇帝除了熱衷權力,對別的什么都沒有欲望,自己沒有欲望也就算了,他還要求自己的兒子和大臣和他一樣清心寡欲。 隋文帝楊堅,隋朝的開國皇帝,一統混亂300年的中國,文治武功為后世大唐盛世打下基礎,美國人曾寫過一本書叫做《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百人》,中國有兩個人上榜,一個是秦始皇,而另一個就是隋文帝楊堅。 可就是這樣一個厲害的人,也曾做過錯事,那就是因自己的好惡而廢除太子,而這也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楊堅有多么沒有情趣 楊堅是一個官二代,出身關隴貴族,父親楊忠又是大將軍,楊忠36歲的時候才有了楊堅。出身好又得父親喜愛,一般來說這種孩子肯定非常的驕蠻任性,可恰恰相反,楊堅從小就沒有什么樂趣。每日在尼姑庵聽鐘聲,吃素菜,從不和別人開玩笑,非常清心寡欲。 極其自律他對美色沒有興趣,楊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起碼他的皇后獨孤氏活著時他幾乎沒寵幸過別人,獨孤氏死后他身邊也只有3個夫人,中國歷代皇帝也找不出幾個,只有明孝宗朱佑樘能與之相媲美。雖然獨孤氏管的嚴,但他確實對女色沒有興趣,吐谷渾曾經向楊堅進貢美女,被他一口回絕了。 楊堅幾乎每天都吃素,一頓飯最多一個葷菜,穿的衣服都是用普通布料做的,破了就補一補縫一縫。在現代,在清貧的人可能都不會過這種日子。但是國庫里的絹卻多的不計其數,隋朝六大糧倉儲存了大量糧食,李世民說這些糧食可以吃五六十年。 沒有興趣愛好如果以上可以說明隋文帝勤儉節約,為人自律,但接下來的事兒就有些過分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了陶冶情操也為了生活上能夠有樂趣?;实鄱加凶约旱呐d趣愛好,好皇帝中也不乏懂藝術善詞賦之人。 可楊堅不懂詩詞也不喜歡音樂什么也不玩,宮廷里有宴會時也只演奏嚴肅的樂曲,民間也禁止玩樂,在那個沒有手機電腦電視的年代,百姓總要給自己找一些樂趣,只要不是太奢靡浪費都是可以接受的,可楊堅卻把百姓僅有的樂趣也給禁止了。 大臣不幸福一夫一妻制度是值得提倡的,愛情需要忠貞。但是大臣是否遵循一夫一妻楊堅管不著,其實在那個年代這并不是什么過分的事情,可他不但管,手段還很激烈。大臣的小妾要是懷了孕,隋文帝就會把這個大臣給降職。 不但大臣們要按照他的標準去做,兒子們也不例外。 楊廣乘虛而入 節儉和自律都是好事,但是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過分自律就是自虐,楊堅再清心寡欲不也還是娶妻生子熱衷于權力嗎?而他這個性格也讓楊廣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楊堅潔身自好,所以他的孩子都是一母所生,這也讓他很自豪,他曾這樣說過: 前世皇王,溺于嬖幸,廢立之所由生。朕傍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內寵,孽子忿諍,為亡國之道邪? 但是,在權力面前,哪還有什么親情。楊堅作為一個父親,他自己對兒子就不夠愛,他又怎么能指望兒子們能夠相親相愛。 野心勃勃的二兒子晉王楊廣功勞很大,不愿屈居哥哥楊勇之下,便想把哥哥給打壓下去,他知道父母的個性,于是就順著他們的心意來討好他們。 而楊勇的破綻也越來越多,楊堅夫婦越來越討厭他,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楊勇想用金銀來裝飾一幅鎧甲,楊堅知道后就將他說了一頓: 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汝為儲后,當以儉約為先,乃能奉承宗廟。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時復觀之以自警戒??秩暌越袢栈侍又耐魰r之事,故賜汝以我舊所帶刀一枚,并菹醬一合,汝昔作上士時常所食也。若存記前事,應知我心。 就是說奢侈的皇帝都沒有好的結果,所以我總是拿過去的舊衣服來提醒自己不忘節儉。我希望你也能謹記教誨,所以給你一把舊刀子和我曾經常吃的醬,希望你保持樸素。 給楊勇刀子,也有威脅的意思,一個父親這樣對待兒子,哪還有什么親情可言。 二、不遵循一夫一妻制。楊堅夫婦曾為他找了北周名將元孝鉅的女兒,她姓元,還是北魏皇室后代。她雖然家庭條件好,但卻不被太子喜歡,楊勇曾抱怨說:“阿娘不給我一好婦,真可恨!” 楊勇在元姑娘身上感受不到愛情,于是他在一個出身低下的云姑娘身上找到了感情寄托,并和她生了三個兒子。 元姑娘失寵后,很快就因病去世了,喪心病狂的獨孤皇后認為元姑娘肯定是被自己的花心兒子給害死了。 楊勇不愛元姑娘,既違反道德,又違反孝道,因為元姑娘是父母為他找他的妻子。 《隋書》說楊勇“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率性而活的楊勇越來越不受父母喜歡。 太子失寵,也給了楊廣上位的機會。有次楊堅去晉王府,一看屋子里都是簡單的家具,樂器很破也都蒙上了灰,立馬高興了起來。這個兒子非常像自己,樸素不花哨。 當然,這都是楊廣故意的,作為一個才子,他非常精通音律,但為了自己的事業,他只能選擇忍耐。 楊廣身邊也只有一個蕭妃,兩個人成天秀恩愛。蕭妃是后梁公主,楊堅夫婦欽點的兒媳婦,所以楊廣經常帶著蕭妃在外人面前作秀。 這還不算,只要隋文帝或獨孤皇后派人到楊廣府上,無論此人身份如何,楊廣和蕭妃必定熱情接待。 夫妻倆每次都早早地就在門口迎接使者,還給使者提供好吃的好喝的,臨走時還會送上一份厚禮。每個到過楊廣府的人都非常感動,回去之后也不忘在楊堅夫婦面前說楊廣的好話。 兄弟倆一個任性,一個謹慎,高下立判。 但是這還不夠,楊廣還要再添點兒火。元姑娘死后沒多久,楊廣在長安省完親就要回揚州,走之前向母親哭訴道: 不知何罪,失愛東宮,恒蓄盛怒,欲加屠陷。每恐讒譖生于投杼,鴆毒遇于杯勺,是用勤憂積念,懼履危亡。 意思是太子哥哥想要殺死我,我很害怕??谡f無憑,但是獨孤皇后卻相信了,皇帝家的親情有時候就是這么脆弱。 只得到父母的喜愛是不夠的,楊廣還要在朝中尋找支持者,物以類聚,像楊素和宇文述這樣品德低下的人就是楊廣的支持者。 楊堅沒有父愛 常言道:“太子之位,實為國本”,廢立是大事,楊廣在父母心中的形象越來越高大,但是廢除太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滿朝文武都很支持楊勇,可是楊堅已經鐵了心地想要廢除太子,于是這位父親開始對兒子下死手。 左衛大將軍元旻支持楊勇,楊堅就派楊素來陷害他,然后借機將他殺掉。 楊堅知道楊勇并無大過錯,直接廢掉他會引發大臣們的不滿,于是他又讓楊素來誣陷自己的兒子,楊素從東宮搜出了幾千根槐樹棍和一些艾絨。 幾個樹根看起來平淡無奇,太子手下的人卻說太子囤樹根是想要燒死楊堅,這下楊堅就有了廢掉楊勇的理由了。 楊堅將兒子廢得很徹底,直接將他廢成了庶人。后來楊勇想向父親伸冤,楊堅全不顧骨肉親情,連兒子的面都不愿意見。 每當看到這段歷史,總覺得這是假的,父母再不喜歡自己的兒子,也不至于冷漠到這種程度。不過看看其他幾個兒子的下場,就知道楊堅有多過分了。 三兒子秦王楊俊生活也有些奢侈,這讓楊堅夫婦非常不滿意,此外他還不遵守一夫一妻制度,他的王妃崔氏一生氣,就往楊俊的食物里投了毒。 楊俊沒被毒死,但是卻落了病,做父親的不心疼也就算了,還把他的王位給免了,然后又派人去責罵楊俊。 楊俊本來就生病了,又受了這么大的委屈,直接一命嗚呼了。楊俊死后,楊堅連墓碑都不給他立,仿佛兒子的死和自己沒什么關系。 楊俊死后,楊堅又不放心老四楊秀,楊廣便趁機誣告楊秀迫害百姓,窮奢極欲,還詛咒親人。楊堅一生氣,又把楊秀給廢為了庶人。 最后只剩下小兒子楊諒暫時躲過了一劫,楊廣的太子之位終于坐踏實了。 廢除太子的后果 本來楊堅還很自豪,因為五個兒子都是一個母親所生,可是兒子們死的死,廢的廢,楊堅卻毫不憐惜,他以為高枕無憂了,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他不是一個好父親,所以他對兒子們也不了解,楊廣是個有才華的人,可是人品非常的不好,他不昏庸,但卻很殘暴。 楊廣是個有抱負的皇帝,他曾這么說過; 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此合理也? 楊廣看不起南朝的皇帝,認為他們久居深宮,不了解外界情況,每天就知道化妝沒點兒陽剛之氣。他不想成為這種皇帝。 于是他便大興土木,窮兵黷武,他的本意是好的,無論是營造東都洛陽還是修建運河,對國家都有利,可他不應該急于求成。 洛陽城十個月就修建完成,動用了兩百萬人來建造。而開挖大運河更耗費人力物力,光開鑿永濟渠就耗費了五百萬人力,男丁不夠,婦女也要前來干活。 有些人為了躲避勞役,甚至砍掉了自己的手腳,還美其名曰“福手福腳”。 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他們不但要承受生理上的壓力,還要承受物質上的磨難??纱蟪紓儏s不敢有異議,也不敢上書對楊廣進行勸告,這是為什么呢? 一、楊廣謀劃太子之位的時候,身邊的支持者幫助他打擊楊勇,這樣的支持者品德都不好,他們只考慮自己,不會考慮國家,所以楊廣想要做什么,他們都會順著楊廣的心意來做。楊廣身邊沒有什么忠厚的大臣。 二、楊廣這個人非常的自大,他最不喜歡別人來勸諫他,誰勸殺誰,所以沒有人敢來勸他,反正勸也不聽,最后也是死,那還不如不勸。 如果楊勇繼位的話,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應該不會,楊勇為人“性寬仁和厚”,雖然沒有弟弟有才華,但不會做出這種殘暴的事情。 太子洗馬李綱曾這樣評論楊勇: “器非上品,性是常人。若得賢明之士輔導之,足堪繼嗣皇業?!?/p> 也就是說楊勇不廢,有能臣輔佐的話,也能做個好皇帝,雖然沒什么功勞,但不會讓隋朝過早地滅亡。 結語: 《資治通鑒》中記載,楊堅病危時,楊廣對楊堅的陳夫人圖謀不軌,陳夫人便來告狀,楊堅又氣又毀地說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p> 自己做錯事卻怪在了妻子身上,可見楊堅病危的時候也沒反省。 楊堅在北周做官時,官至隨國公,建立隋朝后,他認為“隨”這個字不吉利,便改成了“隋”,可最后隋朝還是隨了他人。 說到底,還是楊堅自己做得不好,他英明一世,卻在立太子問題上考慮欠缺,全憑自己的好惡,作為父親他缺少慈愛,作為皇帝,他又缺少大局觀,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
|
來自: liuhuirong > 《晉隋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