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慢慢進入炎熱的夏季,氣溫不斷升高。在六月中旬很多地方開始進入梅雨季節,濕熱多雨,空氣濕度很大,容易滋生各種病蟲害。比如葉斑病、蚜蟲、紅蜘蛛、白粉病等高發期。要多觀察花盆植物狀況,可以提前噴施2-3次多菌靈、用防蟲片、黃板等抗蟲抗菌藥物預防。出現病蟲害后要及時的購買對癥藥物噴施,不可以大意任由病蟲害蔓延。提前做好預防,讓養花也變成一種省心的事情。 ![]() ![]() 植物常見的三個問題 1.生理病害 指因為環境導致的植物問題,比如光線過強過暗、澆水過多或失水過多、缺肥等導致了植物不良癥狀。 2.菌類病害 由細菌真菌病菌等病原體感染造成的,常見的有白粉病、炭疽病、銹病、灰斑病、疫病、黑斑病、黑腐病、灰霉病、煤污病、疫病、白絹病、葉枯病、葉斑病、褐斑病、立枯病、根腐病、霜霉病等。 3.蟲害 由昆蟲咬食植物花、葉、莖等造成的葉片萎縮、卷曲、花瓣焦邊等問題。常見的有葉螨(紅蜘蛛、白蜘蛛等)、介殼蟲(即蚧殼蟲)、蚜蟲、小黑飛(尖眼蕈蚊)、白粉虱、薊馬、潛葉蠅等。 ![]() 以上幾類問題可能會相互作用,發生一種病癥后,植物抵抗力下降,也會引起其他并發癥。預防大于救治,要結合植物生長所需給到合適的環境,并且及時預防常見的一些問題。 如何判斷植物出現問題 ![]() 1.觀葉 ①葉片正面出現針頭大而密集的黃斑,這時可以觀察葉片反面,如看見非常細小的蟲子,說明正在受紅蜘蛛侵害。 ②如果葉片萎蔫,葉面上又看不到病斑,根源應該在植物根部,可能是澆水過多或土壤嚴重缺水導致根系受傷,水分不能及時供應至葉片所致。 ③植物下部葉片的枯落主要是盆土缺水引起的。花卉的葉尖或葉緣枯焦,主要是空氣濕度不足引起的,也有的是由病菌引起的。二者的區別是,病菌感染的壞死部分與葉片正常部分之間有一個漸變色的棕、黃色過渡層,而空氣濕度引起的葉緣枯焦,中間沒有過渡層。 ![]() 2.觀芽 白粉病極易侵染花卉的嫩芽和嫩葉,如發現嫩芽和嫩葉上布有白粉即可斷定為白粉病。蚜蟲也愛聚集在花卉的嫩芽和嫩葉上吸取汁液,只要注意觀察就可以發現。 ![]() 3.觀花 月季等花卉容易遭受薊馬危害,身形細長,藏在花朵里面咬食花朵,容易讓花朵萎蔫。 什么植物會得什么病害? ![]() 1、白粉病:也叫做粉霉病,危害月季、薔薇、大葉黃楊、金橘的生長,會危害花卉的葉子、莖和花柄等的生長,發生時受害部位出現一層白色粉末,病情嚴重時葉子會萎蔫。 2、白絹病:危害月季、茉莉、君子蘭、小石榴、桃葉珊瑚、蘭花、菊花等,發病時,基部會變褐色腐爛,嚴重會后變黃至褐色如油菜籽狀。 3、銹病:發生于7-8月間,常危害葡萄、木本海棠、枸杞、菊花等的葉片,葉片有黃綠色斑點,之后會長出黑褐色多角形小斑,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之后上部分的葉子也發病。 4、立枯病:又名猝倒病,發生在高溫高濕的環境,根莖部出現黃褐色水漬狀的斑點,后受害部分變軟倒伏而死,病源來自土壤中的真菌,傳染很快。 5、葉斑病:也稱黑斑病、褐斑病等,對月季、茶花、杜鵑花、薔薇、菊花等危害較多,葉片中間會出現斑點,然后葉黃脫落,此病多由環境悶熱和潮濕造成。 6、炭疽病:普遍危害春蘭、蕙蘭、建蘭、墨蘭、君子蘭等花卉,初發病時,葉子上出現紅褐色斑點,后變成黑褐色,邊緣有時呈現黃色暈圈,后期病變為灰白色。 ![]() 7、介殼類蟲類:常見的有紅蠟蚧、角蠟蚧、糠片蚧、薔薇白輪蚧、廣菲質蚧等,嚴重危害杜鵑、月季等花卉的生長,若蟲多群集在嫩枝、葉背,導致葉子的脫落,同時誘發煤污病。 8、蚜蟲類:常見蚜蟲有菊小長管蚜、棉蚜、桃蚜和月季花蚜等,雌蟲和若蟲會集中在嫩枝梢和葉背上,導致葉皺縮,誘發煤污病。 9、葉螨類:常見有紅蜘蛛、球根粉螨、二點葉螨,危害多種花卉,被害葉片失綠,出現斑點,葉子卷縮,情況嚴重的葉子枯焦。 10、粉虱類:常見有溫室粉虱、桔黃粉虱等,成蟲和幼蟲群集在葉背,導致葉子的干枯,同時誘發煤污病。 ![]() 如何有效預防病蟲害 花卉病蟲害的預防主要從科學管理和藥劑預防兩方面著手。 (1)花卉因為管理不善、通風和光照不好,導致自身不夠強壯,容易被病蟲害侵害。 根據每個花卉的特性,加強管理,及時通風和適當的光照,是減少病蟲害的最好的辦法。 (2)很多時候需要進行藥劑預防。 對于月季、繡球、發財樹、君子蘭、蘭花等易感病蟲害的花卉,選擇一些內吸性長持效期的藥劑,間隔1-2個月用一次藥,基本可以保證不生病蟲害。比如植物防蟲片以及稀釋過的植物殺蟲劑灌根使用。 (3)每種害蟲都有不同的爆發時間。 對于一些季節性病蟲害,在發生前的15天之內進行預防性用藥,間隔20-30天再用一次,按照這個頻次在病蟲害易發季節過后即可。大家可能對于家庭用藥會有疑慮,覺得藥劑有毒,不敢過多使用,其實目前有很多的藥劑毒性很低,低到類似指甲油、染發膏、甚至食鹽,稀釋后噴霧的時候,毒性基本都相當于食鹽了,只要選擇好藥劑,這方面是不用擔心的。 |
|
來自: 新用戶25123383 >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