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星標,才能不錯過每日推送!方法見文末動圖 人類,作為靈長類中的一員,一直關注著靈長類動物的起源和演化。這方面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回答人類的起源問題,也能讓我們更多了解人類獨特的身體結構特征是怎樣演變的。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近年來我們已經(jīng)有能力通過基因研究來回答相關的問題。 雖然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生物學、演化學、藥理學等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僅有不到10%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參考基因組得到了測序和解讀。測序進展緩慢,大大限制了我們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演化、適應性演化以及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深入探究。 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2018年,中外多個研究中心聯(lián)合發(fā)起了靈長類基因組計劃,旨在通過多學科交叉技術手段和團隊合作,研究人類在內(nèi)的靈長類物種的起源和分化過程,以及靈長類社會組織和各種生理特征的演化和遺傳基礎。此外,聯(lián)盟還將研究靈長類遺傳變異圖譜及其對人類致病基因變異模式的影響。 浙江大學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張國捷教授團隊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吳東東研究員團隊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齊曉光教授團隊 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于黎研究員團隊 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聯(lián)合演化生物學研究所Tomàs Marquès-Bonet教授團隊 Illumina人工智能實驗室 美國貝勒醫(yī)學院人類基因組測序中心Jeffrey Rogers教授團隊 丹麥奧胡斯大學Mikkel H. Schierup團隊 德國萊布尼茨靈長類研究所Christian Roos教授團隊 隨著靈長類基因組計劃的逐步推進,這一情況得到了改觀。近日,聯(lián)盟成員在靈長類演化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回答了一系列相關問題。主要成果于2023年6月2日以研究專刊的形式在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上發(fā)表8篇論文(其中有4篇是國內(nèi)團隊主力完成)。另有3篇衛(wèi)星論文同日發(fā)表于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自然-生態(tài)與演化》)等知名學術期刊。(注:發(fā)表于NEE的論文將于今日23點上線) 在Science專刊的8篇論文中,題為“Phylogenomic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primate evolution”(《基因組學分析提供了對靈長類演化的洞見》)的研究論文是一篇基礎性的、重要的旗艦論文。它是由浙江大學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張國捷教授團隊聯(lián)合昆明動物研究所吳東東教授團隊、西北大學齊曉光教授團隊和其他國內(nèi)外合作者完成的。今天我們推出對這篇旗艦論文的清晰、系統(tǒng)的解讀,以饗讀者。 ![]() ![]() 靈長類祖先出現(xiàn)在白堊紀界限附近![]() 圖1.靈長目演化樹(點擊看大圖)。靈長類圖片由Stephen D. Nash繪制(張國捷課題組和吳東東課題組合作供圖) 再認識靈長類的染色體演化歷程![]() 圖2. 示意圖:人類8號染色體在靈長類的起源過程的不同假說。(張國捷課題組供圖) 靈長類大腦經(jīng)歷了快速演化![]() 圖3. 靈長類物種腦容量演化歷程,以及此過程中基因組上的變化。大腦圖像來自于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比較哺乳動物大腦收藏。(張國捷課題組和吳東東課題組合作供圖) 猿類的尾巴怎么會丟失?![]() 圖4.KIAA1217基因的調(diào)控區(qū)域在猿類中快速演化,可能導致了猿丟失尾巴。在圖形下方可以看到快速進化區(qū)域與基因落在同一個TAD(圖上三角形)中,暖色表示較強的相互作用。(張國捷課題組和吳東東課題組合作供圖) 靈長類其他性狀演化和基因組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 圖5. 靈長目基因組演化特征與表型特征之間的關聯(lián)。(張國捷課題組和吳東東課題組合作供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