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云:“醫者善于調肝,乃善治百病。”《續名醫類案》說:“治病不離肝木。”《知醫必辨 · 論肝氣》載:“治病能治肝氣,思過半矣。” 皆論述了善于治肝乃治病之良策。近代醫家張山雷也認為:“肝氣乃病理之大門, 善調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功。” “人之五臟,惟肝易動難靜。其它臟有病,不過自病,亦或言及別臟,乃病久而生克失常所致,惟肝一病即延及它臟。”人體五臟中唯有肝病易累及其它臟腑,不可不知。 所以有'肝為五臟之賊’,'肝病如邪’等說法。而臨床所見諸病中因肝致病者十居七八。如全國名老中醫張珍玉教授, 臨證 60 余年,提出“從肝論治”內、外、婦、兒各科,臨床均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木曰曲直”——肝在五行中屬木,曲直者,是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因此,肝的特性與木相似,主生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郁,有“剛臟”之稱。 元代醫家朱震亨最早提出“肝主疏泄”,其論著《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有云:“主閉藏者腎也,主疏泄者肝也。”肝的疏泄作用能夠使全身的氣機順暢,臟腑和經絡之氣運行暢達。 肝性喜調達而惡抑郁,若肝失疏泄 , 肝氣郁結,經氣不利,故胸脅或少腹脹滿疼痛,情志抑郁寡歡,善太息。比如說人生氣了,時間久了,肝氣郁結,就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氣了就不想吃飯。 現代醫學中許多疾病,如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某些血液疾患、肝炎、肝硬化等, 雖有不少的治法,但有時療效不太理想。 若根據'肝主疏泄’理論進行辨治,每能收到較滿意的效果。” 所以,肝作為體內調節氣機之臟,在維持人體健康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清代何夢瑤《醫碥》云:“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氣血流通,病安從作?”周學海《讀醫隨筆》亦言:“凡病之氣結,血凝,痰飲……咳嗽、哮喘、血痹、虛損,皆肝氣之不能舒暢所致也。” 肝藏血《素問 ·五臟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肝貯藏的血充足是人體發揮正常機能的前提。 肝主藏血,其實肝臟不只管藏血,還管調節全身氣血運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說人在運動的時間,肝臟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生理期前,肝臟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沖脈,那個時候肝臟的血液少了,柔韌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總有那么幾天會脾氣不好。 女子以肝為先天,女子一生都與肝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從生理特點上說,女屬陰,以血為體為用,要以肝血為中心,所以諸疾無不關乎肝。肝郁氣滯,血行不暢, 氣血失和,沖任失調,所以會乳房脹痛,痛經,月事不調。 “肝開竅于目”久視也會傷血,導致肝血不足,從而會出現兩目干澀,視力下降,視物模糊不清等癥狀。重者,還會引起目眩、目框疼痛、 出血,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肝主怒,怒傷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紅耳赤,頭暈,頭疼,這種就是肝火旺的表現。中醫講人臥血歸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養血的同時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氣得到一個疏泄。長期睡眠不足,會造成肝火越來越旺,表現為情緒暴躁,愛發脾氣,所以說人的充足睡眠可以養肝,可以使情緒能夠達到非常好的境界。反過來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也利于養肝。 肝與五臟關系1.肝與心的關系 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調暢情志。精神和情志活動,均以血液為物質基礎,而心肝兩臟在血液運行方面關系密切。故心肝兩臟共同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 2. 肝與膽的關系 3.肝與脾的關系 5.肝與肺的關系 肝肺是相互影響的。如氣機升降失常: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肅,常見脅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癥候。反之,肺失清肅,燥熱下行,亦可影響及肝,肝失條達,疏泄不利,則在咳嗽的同時,出現胸脅引痛脹滿,頭痛頭暈,面紅目赤等肺燥傷肝(金不制木)的癥候。 日常養肝之道
中醫子午流注認為,一天 之中午時和子時這兩個時辰,是人最重要的睡眠時間。 所以養肝的首要之法便是在這兩個時辰里躺下休息, 因為這時人體內五臟六腑的血都會到達肝臟,受到肝 的濡養,即“人臥則血歸肝”之意。所以,作息有律,起居有常,便是在養肝。 2.控制情緒、調暢情志 講究七情療法是中醫的一大特色之一,所謂怒傷肝,就是說情志過度刺激會影響肝氣條 達,五臟之氣的平衡關系受到破壞。肝主疏泄的其中一個機能是主調暢情志,肝臟與情志是相互影響的,即肝臟的機能異常會引起人的心情欠佳,同樣人的情志不暢也會影響肝臟的機能。因此平時要注意控制情緒,調暢情志。
中醫學素來有“五色飲 食”的說法。“肝主青色,青色人肝經”。日常生活中, 平時可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如綠豆、菠菜、芹菜等,它 們具有疏肝養血、滋陰潤燥的作用。 在今天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人們不只是為了養肝,更是為了身體各個方面的健康,也要學會休息,懂得有節奏的工作,保持工作量適度,不能過度疲勞。學會一些基本的中醫保健知識十分重要。
常揉、常按太沖穴,太沖作為肝經的重要穴位,可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有利于舒緩情緒,并緩解伴隨情緒不佳而來的胸脅脹悶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