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23省道向東跨過長順渠小橋,就是綠樹如茵的西楊召街道了。道路兩旁民房整潔,不時見一座座樓房在房叢中探出,如鶴立雞群。明亮的玻璃內(nèi)出現(xiàn)溫馨的光,見證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居所的美好愿望。在今天,總算兌現(xiàn)了杜甫渴望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杜老先生天堂有知,也應(yīng)含笑天堂了。眼前的景象更讓我感慨萬千。遙想上世紀(jì)60年代,村莊都住著土坯墻、茅草頂?shù)耐廖荩胗幸粋€遮風(fēng)擋雨的安身之地,是多么的渴望而又不可及啊。 記得小時候,一家人住的房子里都盤個土坯炕,炕邊壘個鍋臺。一日三餐在鍋里做飯,燒柴的煙彌漫屋內(nèi),嗆的人睜不開眼,長年累月把屋子熏得漆黑油亮。一家老小擠在炕上睡。冬天土炕是天堂,灶堂的火熾烤的土炕暖暖的,舒服極了。當(dāng)時社會上流行一個順口溜:老婆孩子熱炕頭。形象的道出了人們把熱炕頭已當(dāng)成最高的享受了。到夏天,土炕上暖的人常熱出一身痱子。每到雨天,茅屋頂上是從地里拉來的堿土和成泥抹上一層,雨小不漏,一旦遇到連綿雨,屋內(nèi)漏的雨沒一處好地點(diǎn),雨水透過屋頂漏雨的水變成褐黃色,沾上漏雨的家具也被雨水染成黃色。為了防漏,只得把炕上的席子揭下來,蓋在鍋上面,先保住鍋臺不被漏濕,不至于一日三餐餓肚子。其他地方就把屋里的盆子、碗、筲等放在各個漏雨點(diǎn)接水,叮咚叮咚的漏雨聲攪得人心煩意亂。 改革開放后,種棉花富了鄉(xiāng)下人,有了錢的人追求除了穿得好、吃得好以外,就是把精力用在蓋房子上,衣食住行是關(guān)乎每一個人息息相關(guān)的事。人們把平時省吃儉用積攢的錢買成磚,再備下木料,擇時在院中將老房子翻新。土坯屋變成紅磚房。 歷經(jīng)三、五年的時間,西楊召沿街的新磚房如雨后春筍般矗立。新的磚房換成了白灰頂,有的棚上樓板,打上水泥頂,這樣的屋頂十年、八年是不會漏雨的,村民再不用為住房而憂愁了。 時光流逝,歲月更新,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村莊隨著經(jīng)濟(jì)的提升,住房的問題也更上一層樓,磚瓦房已滿足不了人們的居住條件。于是在宅子上蓋起了二層小樓,樓房讓人們享受到了城市人的生活。心上的憂慮如釋重負(fù),再也不用為房子發(fā)愁了,人們終于有了自己滿意的家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