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是一位男生,因為臨近端午節假期,他主動在某東上下單了一些禮品。因為和女友父母熟絡了就選擇直接郵寄到女友家送給長輩。當然,這些禮品從選購到下單,女友都是知情且同意的。禮品多是一些日常用品,例如牛奶、糕點、粽子禮盒等。期間,因為一款綠豆糕平臺缺貨問題,平臺還聯系了女友,雙方協商好了換貨的細節。后來,女友如期收到了男友購買的禮品,但卻沒有預期的那樣高興。女生先是認為這款綠豆糕很垃圾,像是老家那邊街上二三十一盒的質量。男生一開始耐心解釋說:那不是他買的牌子,是后來缺貨換的。可是女生繼續抱怨道:“我打算明天帶到公司分給他們吃了,感覺我們公司發的都比這個好。”女生一邊說著一邊還強調:“下次別買了,寧愿不送。下次這種情況直接讓他全部退。”男生聽了情緒也慢慢上來了,越發覺得委屈和憤怒。明明自己一片好心,結果換來的卻是上綱上線的責備。雖然女友后來解釋說自己只是想表達下次別上當再買這些不好的東西,顯得好像不是太重視長輩。但在男生看來,綠豆糕是女友自己決定換貨的,何必如此上綱上線。再者,男生自問每逢春節自己都會買至少好幾千的禮品送給對方長輩,并不存在不重視對方父母的行為。讓他心寒的是,自己好心好意買禮品送人,結果到頭來自己反而像成了一名罪人。看完整個帖子,我只想說,男生確實冤枉啊。不管怎樣,他的一片心意似乎都沒有被女友看見過。但同樣作為女生,我大概能理解女生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是如果能夠換一種說法,或許雙方都能感到滿意。“愛人是自己一生中真正的合伙人,所以要做到有商有量。”任何的抱怨、指責,都是對伴侶的一種索取,更是對感情的一種傷害。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了一種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簡單來說,讓我們用愛和善意,去聆聽彼此需要;并作為一種持續提醒,幫助我們在溝通時把握本質,而不是被一時情緒所操控。例如,某大學班委組織三次活動,但同學A都沒有參加。于是,班委就找他溝通,說A:“你這人怎么這樣,一點也不懂配合。”也許,該班委說這話時,并沒有批評對方意思,他只想表達:“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不能參加”。但是,班委用了帶有評價性話語說,這就帶上自我情緒。這種表達方式,很容易讓別人覺得在批評他,而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使溝通陷入困境。非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區分觀察和評論。觀察應是只說出你看到的,而非是判斷或評估。在這一要素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區分感受和想法,要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情感,而非想法。例如:“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這個句子中,我評價自己吉他彈得不好,是想法,而沒有表達感受。“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悶、苦惱)。”這個句子,表達了認為自己吉他彈得不好時,我的心理感受。一般情況下,我們越多地運用具體語言,越能夠清晰地表達感受。對于不少人來說,個體在與他人交互時,往往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第二階段,面目可憎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需要。認識這三個階段,有助于我們更好了解并表達自己內心需要。只有我們從自己需要角度出發,才能了解導致感受產生的真正原因。一個簡單判斷方法就是,如果請求未能得到滿足,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對方,或者想利用對方內疚來達到目的,那么這就是命令。例如,A對他的朋友B說:“我很孤單,你今晚能陪我聊聊嗎?”B回答說:“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此時,如果A接著說:“你這人怎么這樣,真自私!”那么,他的提議實際上是命令,因為他并沒有重視B休息需要,而開始指責他。總而言之,所謂非暴力溝通,就是能夠理智地看到自己的需求,并合理的表達出來。針對上述的分手事情,如果女友能夠運用非暴力溝通,先是觀察到男友的送禮行為,接著再描述收到禮品的感受,并合理地提出請求,那么兩人之間的溝通就會順暢許多,也就不至于越吵越激烈。“你越會說話,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