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綸名詞的由來 滌綸是英文terylene的中文翻譯。滌綸面料就是聚酯纖維制成的面料! "Terylene" 這個名稱最初由英國化學公司ICI(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在1947年注冊,用于指代他們生產的聚酯纖維產品。 所以滌綸起初是在英國(ICI公司)生產的聚酯纖維的商品名稱。 Terylene這個名詞來源于兩個英文詞匯的結合,即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縮寫,也就是聚酯纖維的來源聚合脂單體。 隨后,人們開始普遍使用 "terylene" 這個詞來表示聚酯纖維這一類合成纖維材料。所以,盡管Terylene這個名詞實際上是ICI公司在商標注冊時所使用的產品名稱,但由于其廣泛的應用和認可,逐漸成為了指代聚酯纖維的通用術語。 在日本(東麗和帝人)生產的聚酯纖維叫泰托隆“Tetoron”; 在美國生產的聚酯纖維叫達科隆“Dacron”; 它們都是指聚酯纖維面料。 在中國都被統一叫做滌綸面料。 聚酯纖維的發明 聚酯纖維,最早是由英國化學家詹姆斯·迪克森和約翰·惠菲爾德于1941年發明。Dickson和Whinfield曾為曼徹斯特Calico印刷協會工作,通過對聚合物和纖維的研究開發了滌綸,它們的研究是受到了發明第一種合成纖維——尼龍的美國科學家卡羅瑟斯(W. H. Carothers)的研究的啟發。 隨后他們將專利賣給了英國化學公司(ICI)。 很快聚酯纖維作為一種通用耐用的合成纖維而廣受歡迎,在紡織品和其他各種工業用途中都有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滌綸進行了變化和改進,開發出了不同類型的聚酯纖維。 聚酯纖維是產量最大用途最廣的合成纖維! 不同滌綸面料及其應用 滌綸有長纖和短纖之分。 滌綸短纖維又分為棉型短纖維(長度38mm)和毛型短纖維(長度56mm),可以純紡,也天然纖維如棉、麻、羊毛混紡,或與其他化學短纖維如粘纖、醋酯纖維、聚丙烯腈纖維等短纖維混紡,制成仿棉、仿毛、仿麻織物等面料! 滌綸加捻長絲(DT)主要用于織造各種仿絲綢織物,也可與天然纖維或化學短纖維紗交織,還可與蠶絲或其他化纖長絲交織; 聚酯變形紗(主要是低彈絲DTY)與普通長絲不同之處是高蓬松、大卷曲度、毛感強、柔軟,織成的織物具有保暖性好,遮覆性和懸垂性優良,光澤柔和等特點,特別適于織造仿毛呢、嗶嘰等西裝面料,外衣、外套以及各種裝飾織物如窗簾、臺布、沙發面料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