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是轟轟烈烈的時代,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承前啟后的時期。這個時代結束了自漢末三國以來的亂世紛爭和短命王朝,開啟了雄霸東方的大唐帝國。每當談道這個時代時,人們總免不了對兩位帝王進行對比,這便是隋煬帝和唐太宗。隋煬帝楊廣被認為是橫征暴斂的暴君,是隋朝亂國和覆滅的根源,是儒家弟子口中夏桀商紂級別的昏君。而唐太宗李世民卻被成為"千古一帝",他文武雙全消滅隋末十八路反王成就了大唐天下,其在位時的"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兩位帝王截然不同的評價讓他們在現代人的眼中差別極大,然而他們在歷史上卻有共同的污點,那便是囚父殺兄。仁壽宮變和玄武門之變是兩位帝王上位,奪取皇權的重要歷史事件。在這兩個事件中他們都做出了囚父殺兄的事情,也都成為事后的既得利益者。然而在登上皇位后,兩位帝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隋煬帝所做的一切都被賦予負面的評價,征高麗是窮兵黷武,修大運河是橫征暴斂,于是他的頭上被戴上了昏君的帽子。而唐太宗也征過高麗,也是以失敗告終,卻并無窮兵黷武的評價。這是為什么呢? 從兩人上位的過程看,都不是什么光彩的行為。以中國古代仁孝的社會傳統來看,囚父殺兄奪權的行為都是悖逆倫常的,是要人人得兒誅之的。可兩位帝王在史書上截然不同的評價,卻又不太符合這種傳統觀念。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需要從當時的社會形態和政治環境出發,抓住這兩次政變的本質要素。在我看來,這兩次政變看似兄弟之前皇權的爭奪,實際上是他們所代表的門閥集團利益的博弈。楊廣和李世民都是門閥集團的代言人,他們從政治上代表著各自門閥集團的利益,兩次政變不過是利益沖突最為激烈的表現。 中國古代的門閥政治形成于東漢末年,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在隋朝進入頂峰。門閥所在的家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觸角伸入到國家的各個層面,以此攫取家族利益和對國家進行操控。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隋朝的"五姓七宗",便是門閥政治最好的寫照。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都是門閥政治控制國家的時代,各大門閥集團把持著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以"五姓七宗"為首的三大門閥集團最為強盛。楊廣和李世民在上位過程中的政治斗爭,其背后都有這些門閥集團的影子。 以隋煬帝楊廣為例,他與廢太子楊勇的斗爭,本質上是隴西貴族和山東世家兩大門閥集團的利益爭奪。山東世家集團是泛指當時太行山以東的門閥集團,經歷了長期發展后以聯姻方式成為強大的利益共同體。在北齊時期,他們是掌控北齊國家政治的集團,家族子弟都是北齊的大臣和勛貴。北齊被北周滅國后,他們仍舊把控著河北、山東和河南東部的國計民生。廢太子楊勇曾經在北齊覆滅后擔任北周的山東總管一職,于是成為這個集團在隋朝的代言人。為此他不惜與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發生沖突,娶了出生于山東世家的云昭訓。 而隋煬帝楊廣的背后的隴西貴族集團,本身就是楊家所在的門閥集團。北周外戚楊堅本身就是隴西貴族集團的一員,在北周時便依靠這個集團的力量奪取了北周的權利,最終廢周立隋。由于廢太子楊勇與隴西貴族集團不合,所以隴西貴族向楊廣靠攏,支持其向隋朝皇權發起挑戰。隨楊堅征戰天下的楊素、韓擒虎等都是這個集團的成員,他們為家族利益考慮也會支持楊廣上位。再加上原屬陳國的江南士族將蕭家的大小姐送給楊廣做老婆,于是楊廣又得到了江南士族的支持。因此,隋朝太子之爭的背后充滿了各大門閥集團的力量。 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爭也是如此,只是雙方背后的政治勢力格局有所不同。于是太子之爭成為門閥集團爭權奪利的延續,其對國家的影響便無限擴大。而這些門閥集團支持的人選上位后,他們自然會要撈回自己在政治斗爭中的投入,從國家攫取更大的權利,這便是門閥政治的本質。從漢末三國到魏晉南北朝,再到隋朝,門閥政治便是如此操縱中原的朝代更迭。為此他們不惜蓄養私兵,壟斷國家資源,發動戰爭。因此我們看到在東漢滅亡的數百年間,華夏大地不是陷入諸侯混戰的亂世,便是短命王朝。 楊廣上位后,隴西貴族門閥攫取了大量的國家權利,而江南士族集團也得到不少好處。而與楊廣處于對立面的山東世家卻成為被打壓的對象,成為國家政策的犧牲品。無論是征高麗,還是修建大運河,都是在掏空山東世家幾百年蓄積起來的家底。而山東世家集團也不能束手待斃,于是利用各種機會或明或暗的反對隋煬帝的治國政策。當隋朝征高麗失敗而引發大亂時,山東世家集團便推波助瀾,讓這種國家亂局無限擴大。而作為楊廣后盾的隴西貴族和江南士族卻抱著自己的利益不放,趁機向楊廣索取更大的權利,隋朝覆滅便指日可待了。 而李世民則不同,他雖然也是靠著門閥集團的支持上位,卻沒有延續門閥政治的傳統,而是開啟了打壓門閥集團的先河。他借鑒諸葛亮治理蜀漢的經驗,更加注重寒門、破落家族、小門閥等的利益,以平衡門閥集團的權勢,最終造就了"貞觀之治"。李世民與諸葛亮不同,他對門閥集團的打壓不但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身邊也有房玄齡、魏征、李靖等大臣的支持。這些大臣雖然也是門閥集團出身,卻并沒有將門閥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反而幫助李世民挫敗了多次門閥集團操縱的政治斗爭,維護了唐朝的穩定。 唐太宗李世民開啟了對數百年來門閥集團的挑戰,為此他不惜犧牲自己的兒子。即便他的兒子被門閥集團裹挾,向唐朝皇權發起挑戰時,他能夠下的了狠心,將其一同誅滅。唐朝初年對門閥集團的分化、瓦解和打壓,始于唐太宗李世民,在女皇帝武則天時達到頂峰。三個皇帝通過一系列國策對付門閥集團,逐步瓦解了他們對國家的控制力,讓門閥集團和寒門平民的政治力量逐漸平衡。這種平衡下唐朝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趨于穩定,于是國家實力得到發展,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達到高峰,開創了舉世聞名的"開元盛世"。 很多人認為歷史對楊廣和李世民的不同評價源于成王敗寇,其實他們的不同人生皆源于他們對門閥政治的處理方法。李世民成功的打掉了門閥政治這個毒瘤,自然能夠名垂青史。楊廣被門閥集團所裹挾,陷入門閥斗爭的漩渦之中,最終也只能成為其犧牲品。至于囚父殺兄的污點,只是兩位在上位過程中必須做出的犧牲而已。作為帝王將相,很多時候已經失去了個人的意愿和利益,一切需要以國家意志為重,才能有所成就。如果無法處理好個人和國家的關系,那那貽害的不僅僅是自己,更多的是整個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