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剛接到這樣的問題。 “前段剛找了一份新工作,招待來訪客戶時,需要負責提供茶水。我們的老板是福建人,待客室特意裝修成現在流行的新中式茶空間,里面有不少專門泡茶的茶具。但我以前都沒試過很正式的泡功夫茶,請問,應該怎么泡茶才能顯得自己比較專業呢?” 認真說起來,背后的要點在于倆字——多練。 在許多老茶客眼中,泡茶的過程不需刻意。 習慣成自然后,自然能將完整的泡茶動作,行云流水施展出來。 一招一式,牢牢地記在心中。 新手剛入門,打算專心專注泡好一壺茶,讓自己的泡茶動作看著更有范兒。 以下6點泡茶基礎步驟,不妨跟著慢慢練。 不論綠茶、紅茶、白茶、普洱、巖茶,下述通行適用的泡茶說明書,都有可取之處。 《2》 一、賞茶。 當你準備拿出一泡特別貴、特別好、特別難得的好茶招待貴客時,不妨現場剪開泡開,將干茶倒在茶則上,供人欣賞。 如果是綠茶。 碧螺春的卷曲成螺,明前龍井的扁平細嫩,太平猴魁的寬大外形,每一款茶身上,都有獨特閃光點。 如果是白茶。 白毫銀針的茶芽粗壯,茶毫密布,干茶毫香花香清晰等簡單特點,也可順帶簡介幾句。 白牡丹的芽葉細嫩,葉片細窄,嫩葉背面白毫密披,同樣很有特點。 如果是巖茶。 揉捻成條索狀的巖茶,其貌平平。 通常,條索粗細勻稱、揉捻緊結、顏色均勻為宜。 老叢水仙的干茶條索相對粗壯,焙火到位的巖茶,條索勻稱緊結,也可大方拿出來展示一二。 二、溫器。 賞茶過后,接回茶則。 當著在場客人的面,將此前用清水洗凈的茶具,再輪流燙一遍。 常見的蓋碗泡茶時,蓋、碗、公道杯、若干茶杯等,都要雨露均沾,無一遺漏,細致用沸水燙一遍。 用茶夾代替自己的手,夾起蓋,讓沸水沖淋而下。 往蓋碗內注入大約五成滿的沸水,合蓋輕晃,順勢將熱水倒進公道杯。 燙過公道杯后,最后再認真燙一遍茶杯。 茶杯的杯口,是溫杯的重點,可別潦草對待。 正式泡茶前,現場燙碗燙杯,更顯衛生。 沸水溫杯之后,蓋碗內部能保留一定余溫,更利于激發茶香。 三、投茶。 泡茶喝,要根據蓋碗、茶壺、玻璃杯的注水預估量,適當投茶。 喝綠茶的話,一般是玻璃杯泡。 杯泡期間,茶葉一直浸在水里,不分離茶湯。 如果投茶量太多,很容易導致茶味泡苦。 類似龍井、毛尖、毛峰等綠茶,放入一小撮干茶,足夠支撐一杯清新爽口的茶味。 蓋碗泡白茶時,不論新茶老茶,110毫升標準白瓷蓋碗,投茶5克為宜。 散裝白茶在取茶沖泡時,千萬別隨手抓。 不然,動輒每斤大幾千的荒野銀針,沒有提前稱重,就隨手抓了一大捧放進蓋碗。 期間多出來的兩克、三克,未免太可惜了。 蓋碗泡巖茶、紅茶時,如果是泡袋裝的話,直接投入完整一泡。 正山小種、煙小種、金駿眉等,單泡5克為宜。 武夷巖茶里的水仙、肉桂、大紅袍,單泡8克更適合。 四、水溫。 沖泡不同的茶,需要用怎樣的水溫? 相信這是讓很多新茶友糾結的地方。 因為網上查來的各方說法,不一而足。 譬如,綠茶不能用高水溫沖泡;紅茶85攝氏度泡茶更甜潤,沸水泡茶會發酸;新白茶不支持沸水;芽葉原料細嫩的茶葉一概別用沸水…… 但可惜,這些觀點不可信。 一款好茶用怎樣的沸水沖泡更香、更好喝? 自己親自對比嘗試,感受最深。 理論上,泡茶喝,沸水是萬能的。 因為滾燙的沸水,能完整激發茶香、茶味。 不論綠茶、紅茶、新白茶,干茶在制茶加工時,都經歷烘干干燥處理,不會輕易懼怕沸水。 好茶不怕沸水燙,只要茶葉內部不含有過多的苦味、酸味、澀味物質,不會輕易被沸水泡得難喝。 個中差別,一試就知。 五、注水。 確定了泡茶水溫后,還要選擇注水方式。 用蓋碗泡茶喝,網上能找到各式炫技的注水沖泡方法。 包括旋沖、高沖、Z字型注水、定點低斟、定點高沖、沿壁注水等。 但從實用效果看,蓋碗泡茶注水時,你要考慮這些問題。 注水量是多少?蓋碗泡茶的最高注水線在哪? 一般是注到接近碗沿,不要太滿。 不然會溢出一圈沸水,非常燙手。 如何避免注水時,往茶盤外灑出一圈水?不然整體泡茶動作,看起來毛毛躁躁的。 這種情形下,一般將燒水壺的位置放低,將壺嘴盡量靠近干茶上方,往低處注水,盡量避免高沖,就能解決。 往蓋碗內注水時,怎樣能做到泡出茶味完美的茶湯? 為了兼顧茶味浸出效果,在干茶上方快速打圈注水很有必要。 不然,所謂的定點低斟、定點熏蒸、沿壁將沸水打在碗壁上,連干茶都沒能完整浸透,何談泡出理想茶味? 六、浸泡與出湯。 玻璃杯泡茶的話,泡一杯茶的時間比較隨意。 等待片刻,親眼看著杯中的干茶逐漸舒展。 大約等上十來分鐘,伴隨著滾燙熱茶不斷降溫,一杯茶差不多就能泡好。 但蓋碗沖泡的話,每一沖的出湯時間要合理安排。 前5沖,以你能做到最快的速度,分秒必爭,注水后立馬合蓋出湯。 不然,優質好茶內部,積攢著比較豐富的茶味物質。 包括茶氨酸、多酚類物質、可溶性植物蛋白、可溶性果膠、可溶性糖、各式天然芳香物質等。 ![]() 沸水一沖,茶味即出。 剛開始泡茶時,茶味物質存量尚且豐富。 快速出湯,快點做到茶水分離,才是合理的泡茶之舉。 等到連續泡了五沖、六沖,隨著茶味不斷被消耗,再根據具體茶味情況,適當加時。 從加時5秒、加時10秒等,依次往下延遲。 直至整泡茶的茶味徹底泡淡,才算全劇終。 如果在浸泡時間上安排不合理,從一開始就瘋狂悶泡,等于跑長途馬拉松時,一開場就沖刺加速,立馬將體力消耗殆盡。 后幾沖再續水泡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茶味很快就淡下去。 ![]() 《3》 泡茶喝,基礎泡茶流程大致相同。 繞不開取茶、備茶、稱重、賞茶、溫杯、投茶、搖香、注水、合蓋、出湯、瀝干、揭蓋聞香、分茶、啜茶、再次沖泡等。 按福建人的喝茶習慣,有儀式感的泡茶待客,基本是用功夫茶具。 圖省事的大杯泡茶、大壺泡茶,則是另話。 泡功夫茶時,蓋碗沖泡也好,用精致小壺泡茶也罷。 泡出一道茶湯后,按在場喝茶人數,輪流勻分茶水。 細品結束,再次注水。 坐在主泡位置時,少不了多留心周圍的細節。 當客人杯中的茶湯,一飲而盡后,及時添茶。 如果顧著交談,杯中的殘茶已經冷透,倒掉冷茶,重新添上新泡出來的一道熱茶。 總之,站在換位思考的角度想問題。 多做一步,將細節做到位,自然能在泡茶待客方面駕輕就熟。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