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主方:桂枝12g 白芍15g 知母30g 防已30g 蒼術12g 制附子6g 麻黃10g 生甘草15g 土茯苓100g 豬苓15g 澤瀉30g 滑石30g 川萆薢30g疼痛加制乳沒各10g 丹參30g,體虛高齡加黃芪。主治:痛風尿酸高。此方為桂枝芍藥知母湯合豬苓湯加減,運用于臨床多年效果可靠。驗案:樊某某,男,76歲。近一個多月患痛風病,右腳大拇指紅腫熱痛,且波及到整個腳面水腫,痛的無法走路,難已忍受。 在某大醫院治療一個多月,給予秋水仙堿等藥,只能一時止痛,一停藥就反復,無法徹底治愈。經人介紹來我處尋求中醫治療。 刻診:人高大魁梧,面略暗,舌淡苔白,脈浮滑有力,除腳腫痛,化驗尿酸高外,余無它癥可辨。我根據以往治療此病的經驗,處于桂枝芍藥知母湯合豬苓湯加減: 桂枝12g 白芍15g 知母30g 防已15g 蒼術12g 制附子6g 麻黃10g 生甘草15g 土茯苓60g 豬苓15g 澤瀉30g 滑石30g 制乳沒各10g 丹參30g 七劑,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復診,痛輕,腳腫略消。病人甚喜,效不更方,又續七劑,腫消痛大輕,而后繼續以此方為主調理一個月痊愈。《古道瘦馬醫案》 古道瘦馬體悟: 痛風一證,西醫又稱“高尿酸血癥”,嘌呤代謝障礙,屬于關節炎一種。 痛風是人體內嘌呤的物質的新陳代謝發生紊亂,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造成高尿酸血癥,血尿酸濃度過高時,尿酸以鈉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軟骨和腎臟中,引起組織異物炎性反應。 此證可以歸屬于中醫的風濕痹癥一類,桂枝芍藥知母湯是治療風濕的有效方子,濕毒瘀結,豬苓湯又是的對之方,再加上治療痛風的專藥土茯苓、滑石等,方證對應,故收效較快。
對于疼痛一癥可加用活絡效靈丹,重用乳香沒藥止痛,效果也較好。 頑固濕疹專治方 主方:土茯苓60g 莪術10g 川芎10g 甘草6g 白鮮皮30g 苦參10g水煎服,每日一劑。有滲液者加黃連5g,銀花12g,干性者加地骨皮10g 紫草15g。主治:急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古道瘦馬體悟:此方是治療急慢性濕疹和神經性皮炎的卓有顯效之方。我最早是三十前從《干家妙方》一書中看到,作者是湖南老中醫胡天雄先生,后又在《中醫臨床家---胡天雄》一書中,再次看到,胡老稱其為皮膚解毒湯。治療皮膚病中的濕疹類病證,我過去一直以消風散為主加減,臨床時有效時無效,很不順手,一直想找一個療效較好的方子。經過查找文獻,翻閱名老中醫之醫案,發現了這首皮炎解毒湯,驗證于臨床,確無虛言,治療急慢性濕疹十中八九,心中甚為愜意。該方簡潔明了,很好掌握,易于加減。我臨床上因嫌其中個藥量偏小,常增量,并加入其它藥,效果更好,更顯著。現舉例示:驗案1. 唐某某,男,11歲。刻診:全身搔癢,尤其是雙臂雙腿,泛紅色暗深,因出小濕疹,癢甚,被抓撓的血痂遍布,慘不見睹,身上其余地方散在癢疹,但不及腿臂集中,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飲食二便基本正常。經省二院皮膚科診斷為濕疹,屢用西藥和外用藥膏無效,于是轉治于中醫,余為其處方上方加減:土茯苓60g 莪術10g 川芎6g 生甘草10g 地骨皮30g 紫草15g 苦參10g 白鮮皮30g 地膚子12g 七劑 水煎服 日三次。一周后復診,據其母云,真見效,已不癢了,也未見再出新疹。效不更方,又續七劑,基本痊愈,僅雙腿胳臂遺留暗紅色印跡。三診調整上方為:土茯苓60g 莪術10g 川芎10g 甘草6g 地骨皮10g 紫草15g 桃仁6g 紅花6g 當歸6g 赤芍6g 生地10g 十劑鞏固治療,后徹底痊愈。要求忌口三個月。——《古道瘦馬醫案》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載頭痛神方: 土茯苓四兩,忌鐵,銀花三錢,蔓荊子、防風各一錢,玄參八錢,天麻一錢,辛荑、川芎各五分,黑豆四十九粒,燈心二十根,芽茶五錢。井河水各半,煎成一盅服。 注:傳自一道人。一婦人患頭痛甚,欲自縊。服二劑,數年不發。 孟文瑞《春腳集》:立愈湯,治一切頭痛:土茯苓一兩,何首烏三錢,天麻、當歸、防風各二錢。 余律笙、程天靈治腦瘤:“……諸方中以土茯苓用至三十余次,計達六十余兩之多。 前四十余日,雖用驅風、息風、鎮風及溫養、清養、補養為治,病人飲食漸增,頭痛減緩,然每隔四、五日必劇痛一次,痛苦呻吟,仍不能忍受,非注射嗎啡不可,及重用土茯苓而病者頭痛失矣。”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