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十載,大概剛經歷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肯定階段,眼下教學,處處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否定狀態,心亂了,教學也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教學人生該何去何從,就這樣在迷惘中探索、在苦悶中徘徊、在糾結中自贖!  十年來,我親歷學校四所,公立私立有別,城市縣城各異,然而它們卻有一個共同點:熱衷教學改革。我經歷過的課堂改革有小組討論教學、大語文教學、15分鐘講解課堂、澄明課堂、環節固定課堂……這些課堂的共同點是:死。它們都是學校管理者(不是一線教師)事先規定課堂必須這樣上,要求老師無條件執行,所以最終結果是,因為死不變通導致死不復生。但是遺害無窮的是:老師們教學無所適從,丟了自我,不會教學了!不會教學的我,又回到了無規無矩的原始教書狀態,一邊教,一邊思:我該如何教書!十年來,不是“我”在教學,而是“我”被教學。被迫邯鄲學步,最后就是“壽陵失本步。”十年來,我的教學生涯里沒有“我”,沒有我的思考,沒有我的精神,沒有我的品格,我不會教學,有客觀的無奈,更因主觀的不作為。警覺到十年教學的“無我”狀,決心開啟“我的”教學。經歷十年教學曲折,從教訓里學習教學,第一要做的是反思:我為什么會這樣反復丟棄自己隨意跟著別人跑?不可否認,教育教學的思想缺如,直接導致教能的匱乏。那么,理想中我自己的教學品格是什么樣的?我不得不凝心思考這個沉重又必答的問題。丟棄一切教學束縛的同時,也完全沒了教學遵從,失去了教育自我的人,也將失去教育自由!這是教育的悲哀,表現在教學上,師成沒教格的師,課成沒課品的課!我該怎么辦?我能怎么辦?這是我每天都不必問自己卻在潛意識里裝滿的沉惑!我不知道別的老師有沒有這種教學上“中年叛逆”,但是我知道我肯定碰上了!就像演員劉敏濤說的:“既然循規蹈矩、隨波逐流的生活并沒有給我帶來預期的幸福,反而讓我在本該神采飛揚的大好年華,活得卑微而蒼白。那不如就做我自己、靠我自己、放飛自己、成就自己,隨心所欲地去冒險去生活,試試自己的極限到底在哪里……真正為自己而活了,才發現叛逆是需要力量的。言聽計從無需過腦,而我行我素卻需要判斷能力和勇氣的雙重加持。” 作為老師,成功走出教學的“中年叛逆”,又需要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呢?我從自己的經歷做了幾點思考:如今的老師,每天忙忙碌碌,卻很少忙于教學,這似乎成了當今教學領域不可擺脫的痼疾。就拿我自己來講,在一個縣城高中,不要說平時忙碌教學和沒有時間概念的上班模式,就是帶完高三后好不容易一次較長的暑假,都會被各種名目的培訓剝奪。今年暑假我被培訓了四次:網上希沃培訓7天、教材培訓2次、骨干教師培訓一次、學校外出學習一次、學校開學檢查留的教師暑假作業……就這些,光聽聽,就覺得累!關鍵還不是忙在真正的教學上。這就是現實,各種雜事的忙碌,把老師的時間割占的支離破碎外,還把老師專注教學的心打亂了。愛因斯坦說: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沉重的教學雜務是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的現實,如果覺醒的教師不主動自覺改變自己忙慌的心境,最終結果只有一個:一顆浮躁的心,教出一群膚淺的學生。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只有靈魂安靜下來的人,才可能找回自我,才會真切深入的進行教育思考和教學反思! 實際上,教學上的無所適從和盲目無我,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思想貧瘠,精神匱乏。而今的中小學老師,一部分缺少讀書的時間和心境讀書,一部分缺乏讀書的意識和習慣,只有少部分卓越教師,克服了時代浮躁,戰勝了自我惰性,以高尚情操和堅毅品格堅持讀書,豐富精神,深刻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在精神與精神高蹈地碰撞中看見自我,堅定自我,造就自我。讀書不是豐富精神的唯一途徑,卻是最便捷方式,而讀書在當下的最艱難的困境在于,耗時長而見功少。所以對于長期堅持讀書的老師來說,他們卓越之處其實不在外在的顯性成績,而是敢于付出和明辨舍得的品格。葉圣陶先生說:得失塞翁馬,襟懷孺子牛。我想除非具備了這種甘做牛馬品格的老師,才會不計回報地長期堅持讀書自育,在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中找到最滿意的自己! 說到底,教師主要通過課堂彰顯自我存在,實現自我價值。所以,講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老師教學高低。這些年,課堂改革從來沒有停止過,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從形式到內容,從教師到學生,課改不僅是全國熱,也是全球熱。然而所有改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國內外改革比較成功的案例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比如日本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美國雷夫的《56號教室的奇跡》、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的《學生第一》、清華附小竇桂梅的《和學生一起成長:一個教師與75個學生的心靈對話》、特級教師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特級教師于永正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基本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來做教育教學改革的,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力。 所以,回到課堂,回到教學,看見學生,這是老師的立足點,更是教師的尊嚴處。而講好課的關鍵之關鍵,就是精深教學技術乃至化為藝術,從而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人說,教學是迷戀學生成長的學問,豈止如此,教學更是教師自我成就的法門。可以說,教師是在幫助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彰顯自我、實現自我的!沒有學生學的成長,無所謂教師教的完成,一句話,沒有學生自我成長,就沒有教師的自我實現!裹卷于教改課改的時代洪流中,整天被教育改革家和管理者指導和命令著教學,本該“我思我在”的一線課堂唯獨缺少一線教師源于真實實踐的“我的思在”。開始我們或許不情愿甚至擰著走,但慢慢發現,我們其實已經習慣被牽著走、跟著走。然而說到底,教學首先是教師的本行,而不是非一線改革者和管理者的首要專業,一線教師的根本尊嚴主要來自專業上的精通和成就!我們在教育群居中喪失了自我,丟棄了思考,最終失掉了個性,成了一個個共性人。這是偉大時代教育的悲哀,也是教師喪失教育尊嚴的根源,更是學生的大不幸!記得那首《寂寞》:“林子中的所有的鳥都是灰色的,其中有一只鳥,也是灰色的。”鮑鵬山先生的解釋是:在很多時候,寂寞不是我們沒有同伴;而是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寂寞有的時候,也不是因為我們不能夠被人群接納,而是我們在人群里面不敢以自己的本相示人,寂寞也不是我們和別人不一樣,有的時候正是因為我們和別人太一樣了,我們才寂寞的。這些寂寞的日子里,我一直試著找回自己,我堅信,如果教育教學真是高尚事業,那么,它一定能讓“我”張揚個性,實現“我在”!  
點擊名片關注好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