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氣至,古書波為重視,認為氣至是針刺取效的關鍵。 氣至即是現在所說的針感,教材所論常見的有酸、麻、脹、重,或沿經絡傳導、或針下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或氣至如動脈之狀、或氣至病所,或熱、涼感。 諸多針感中,我認為酸、麻、脹,不應作為主要針感,大部分穴位可以達到,甚至小白都可以扎出這種感覺,如此看來,針灸得氣豈不是非常簡單,為何療效確一般。 在我針灸臨床這幾年的觀察,最好、最有效的針感是氣至病所或沿所針經脈傳導、其次是左手指下如動脈之狀,如魚吞鉤餌乃是在指下如有動脈搏動而得,麻重感則又最次之,酸脹感最次之。 最好的針感需用左手配合,需要左手的指力,右手的技法,否則永遠無法體會。酸麻脹重感,最宜達到。不應作為主要針感。 另外,針感之所以有多種,因所針部位有別,酸脹重常出現于大部分部位,麻多見于四肢遠端,循經傳導常見于四肢,以向下傳導多見,向上傳導或氣至病所,需用特殊針刺手法,如關閉法、青龍擺尾法等。 關于針下得氣,如動脈之狀或如魚吞鉤餌之狀,很多醫家只言氣至,不言如何獲得此針感。又在書中常常提到,其實抄襲者多,誤人不淺。 試想如魚吞溝,狀若動脈搏動之狀,右手作為刺手引氣至,若無左手指下重按,如何感知?,F今不用左手,而言針下如魚吞鉤者,皆是針下沉緊不分。且如動脈之狀,并非向動脈一樣持續搏動,而是氣至時左手指下的搏動。 聲明:轉載請注明出處,內容僅代表各人觀點,僅以此案記錄。原創董信凱,筆名源真。希望各位老師多驗證,期待大家用后的反饋。 ??整理不易,隨心贊賞?? 請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看到 弘揚中醫藥文化 傳播中醫藥知識 |
|
來自: 源真 > 《董信凱針灸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