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9-30 文章來源:延安紅云平臺 作為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的其中一員,1944年,美國駐華記者哈里森·福爾曼在延安期間,拍攝了大量的歷史影像資料。 9月29日,“美國攝影師鏡頭下的紅色延安”攝影展在圣地河谷·金延安開展。 此次攝影展由延安市委宣傳部、市委黨史研究室、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陜西旅游集團延安文化旅游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華商報》社承辦,深圳南友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策劃,延安紅云平臺協辦。展覽時間為期半年,將持續到2020年3月30日。 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延安時期,這里是一片紅色熱土,是千千萬萬有志青年心中向往的圣地,也是斯諾筆下充滿東方魔力的神奇地方。當時的延安先后吸引了一大批國際友人來支援革命、探尋真相,這其中包括白求恩、馬海德、斯諾等,以及此次影展的主人公——哈里森·福爾曼。 1944年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的訪問,是抗戰后期中國共產黨外交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是自1939年以來新聞界首次打破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長達五年的新聞封鎖。福爾曼在延安期間,以一個記者敏銳的眼光、獨特的筆觸,記錄并整理出大量他在中國北部和西部解放區時的見聞和八路軍抗日戰爭時期的事跡。 有學者認為,福爾曼鏡頭下的黑白照片是對紅色延安的歷史印證,是彌足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是研究延安紅色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挖掘紅色資源、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黑白照片里的老延安與精心恢復的老延安城相得益彰,再現了延安時期軍民浴血抗日、自力更生的偉大歷史畫卷。 “十分震撼,也很激動。”當天來看影展的市民張先生說,尤其令他感動的是,照片里的人物,無論是普通戰士還是群眾,雖然他們衣服破舊、設備簡陋,但眼神都十分堅毅。“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浴血奮戰,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有時間我還想帶著兒子再來看一遍,他們這年輕的一代人更要了解這段艱苦的歲月,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張先生說。 哈里森·福爾曼簡介: 哈里森·福爾曼1904年6月15日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從小酷愛藝術。1922年至1925年期間,先后就讀于芝加哥美術學院和密爾沃基萊頓美術學院,后畢業于威斯康星大學,主修東方語言。 對于愛好藝術的福爾曼來說,東方中國有著神秘的吸引力。他是首批涉足西藏的西方攝影師之一,由于在西藏積累的豐富經驗,福爾曼在1937年擔任《消失的地平線》電影技術總監,這部電影獲奧斯卡獎。 1934年起,福爾曼為美國《時代》周刊、《時代進行曲》新聞影片擔任攝影師,此影片榮獲第九屆奧斯卡特別獎。 1943年初,福爾曼和美國《時代》周刊駐中國特派記者白修德來到了正在受災的中原地區,拍攝了大量的河南大災難照片,在美國的媒體發表后,揭露了國民黨統治下慘絕人寰的一幕,挽救了上千萬的災民。 同年5月,福爾曼憑著一個記者的良知和敏感,利用駐華外國記者的身份,歷盡險阻到達延安和華北抗日戰場,最后完成了轟動世界的《紅色中國報道》。他還將在訪問過程中拍攝的大量照片,編選出版了《西行漫影》,上海畫報公司曾于1946年1月用中文出版過這本畫冊。 在1930年到1949年期間,哈里森·福爾曼的鏡頭記錄了當時中國大量的影像,其腳步遍及青藏高原、西北大漠及東南沿海,拍攝了包括淞滬會戰、遠征軍等眾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影像,其空間上的廣度及題材的廣泛都是極其罕見的,對我們認識的那個時代,書寫中國攝影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作為一名戰地攝影記者,福爾曼在延安訪問的5個月內,不辭辛勞、跋山涉水,拍攝了大量珍貴的革命素材影像。在他的鏡頭下,記錄了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及深刻的政治變革,為世人定格了一個個難能可貴的歷史瞬間。 福爾曼對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懷有深厚情誼,新中國成立后,又來到中國“故地重游”。1978年不幸謝世。 他的著作還有《正在變革的中國》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