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將李世民毒死,還讓李淵對他生出保護之意,李建成和李元吉更加視李世民為生死大敵,與后宮嬪妃日夜不停地向李淵各種誣陷他。枕頭風的狂吹下,李淵再次失去理智,準備懲治李世民。 陳叔達仗義執言道:“秦王為全國立下大功,是不能廢黜的。況且,秦王性情剛烈,倘若加以折辱貶斥,恐怕經受不住內心的憂傷憤郁,一旦染上難以測知的疾病,陛下將后悔莫及!”于是,李淵再次改變主意。 李元吉暗中請求殺掉李世民,李淵道:“他立下平定天下的大功,而犯罪的事實并不顯著。如果要殺他,該用什么借口呢?” 李元吉道:“秦王剛剛平定洛陽的時候,觀望形勢,不肯返回,散發錢財布帛,以便樹立個人恩德,又違背陛下的命令,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只應趕緊將他殺掉,何必擔心找不到借口!”李淵默然不語。 面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咄咄逼人之勢,秦王府官員人人憂慮,個個恐懼,不知所措。行臺考功郎中房玄齡對比部郎中長孫無忌道:“現在嫌隙已成,一旦禍患暗發,豈只秦王府不可收拾,實際上是社稷之憂。不如勸說秦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定皇室與國家。存亡之機,間不容發,就在今日!” 長孫無忌道:“我有這個想法已經很久了,只是不敢說出來。你今日之言,正合我意,請讓我為您稟告秦王。”于是,長孫無忌進去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傳召房玄齡計議此事,房玄齡道:“大王之功足以遮蓋天地,應當繼承偉業。今日之局面,正是上天在幫助大王啊,希望大王不要猶豫不定。”房玄齡又與秦王府屬杜如晦共同勸說李世民誅殺李建成與李元吉。 當時,秦王府驍將如云,李建成與李元吉打算引誘他們為己所用,便暗中將一車金銀器物贈送給左二副護軍尉遲敬德,并寫信招引他道:“希望能得到您的屈駕眷顧,以便加深我們之間的布衣之交。” 尉遲敬德推辭道:“我本破落小民,遭逢亂世,長期沉淪叛逆之地,罪大惡極,死有余辜。秦王賜我再生之恩,又讓我在秦王府注冊為官,只當以死相報。我沒有為殿下立過尺寸之功,不敢憑空接受殿下如此豐厚的賞賜。倘若我私自與殿下交往,就是對秦王懷有二心,就是因貪圖財利而忘掉忠義,殿下要這種人又有什么用呢!”李建成大怒,便與尉遲敬德斷絕了往來。 尉遲敬德又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道:“您心如山岳,即使他贈送給您的金子堆積得頂住了北斗,我也知道您是不會動搖的。他贈給您什么,您就接受什么,這又有什么值得猜疑的呢!況且,這樣做還能夠了解他的陰謀,難道不是上策嗎!否則,禍事就將降臨到您的頭上了。” 不久,李元吉指使勇士在夜間刺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得知后,先將層層門戶敞開,然后安然大睡,刺客屢次來到他的院子,終究沒敢進屋。 刺殺不成,李元吉便在李淵面前誣陷尉遲敬德,將其關進詔獄,準備殺掉他,由于李世民的再三請求才得以保全性命。 李元吉又誣陷左一馬軍總管程知節,李淵將他外放為康州刺史。程知節對李世民道:“大王的輔佐之臣都快走光了,自身又怎么能夠長久呢!我誓死不離開京城,希望大王及早定策。” 李元吉又用金銀布帛引誘右二護軍段志玄,段志玄也不肯從命。 李建成對李元吉道:“秦王府中有智謀才略者,值得畏懼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與李元吉一起向李淵誣陷二人,房玄齡和杜如晦因此都遭到斥逐。 到最后,李世民的親信只剩下長孫無忌還留在秦王府中,長孫無忌便與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車騎將軍侯君集以及尉遲敬德等人,日以繼夜地勸說李世民誅討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猶豫不決,向靈州大都督李靖問計,李靖推辭了;又向行軍總管李世勣問計,李世勣也推辭了。 雖然慘遭李靖和李世勣的拒絕,李世民卻更加器重他們。 適逢突厥郁射設帶領數萬騎兵駐扎在黃河以南,進入邊塞,包圍烏城,李建成便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督率各軍北征突厥。李淵聽從了他的建議,命李元吉督率右武衛大將軍李藝、天紀將軍張瑾等人前去救援烏城。 李元吉又請求讓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人一同前往,檢閱并挑選秦王軍中精悍勇銳的將士來增強自己的軍隊。 率更丞王晊(音同制)秘密稟告李世民道:“太子對齊王說:'現在,你已經得到秦王的驍將和精兵,擁有數萬人馬。我與秦王在昆明池為你餞行時,你讓勇士在帳幕里殺了他,然后說他暴病身亡,皇上該不會不相信。我自當讓人進言申說,讓皇上將國事交給我。尉遲敬德等人被你掌握后,應該將他們悉數活埋,誰敢不服呢!’” 李世民將王晊的話告訴了長孫無忌等人,長孫無忌等人勸說李世民在事發前設法對付他們,李世民嘆息道:“骨肉相殘,是古往今來的丑事。我誠然知道禍事即將來臨,但我打算在禍事發動后再仗義討伐他們,不亦可乎!” 尉遲敬德道:“沒有人愿意白白送死!現在大家誓死擁戴大王,這是上天所授。禍事馬上就要到來,大王卻仍舊態度安然,不為此事擔憂。即使大王把自己看得很輕,又怎么對得起宗廟社稷呢!如果大王不肯采用我的主張,我準備逃身荒野了,我是做不到留在大王身邊拱手任人宰割的!” 長孫無忌道:“如果大王不肯聽從尉遲敬德的主張,事情便沒有指望了。尉遲敬德等人肯定不會再追隨大王,我也應當跟著他們離開大王!” 李世民道:“我講的意見也不能夠完全舍棄,您再計議一下吧。”尉遲敬德道:“大王處事如此猶豫,這是不智;面臨危難,不能決斷,這是不勇。況且,大王平時畜養的八百多勇士,凡是在外面的,現在已經進入宮中,他們穿好衣甲,握著兵器,起事形勢已成,大王怎么能夠制止得住呢!” 李世民又就此事征求秦王府僚屬的意見,大家都道:“齊王兇惡乖張,是終究不愿事奉兄長的。近來聽說護軍薛實曾經對齊王道:'大王的名字合起來可以成為一個唐字,看來大王終究是要主持大唐祭祀的。’齊王歡喜道:'只要能夠除去秦王,擒太子易如反掌。’李元吉與太子謀劃作亂尚未成功,就已經有了捉拿太子的心思,又有什么事做不出來呢!假使他們如愿以償,恐怕天下就不再歸大唐所有。憑著大王的賢能,捉拿他們就像拾取地上的草芥,怎么能夠為了信守匹夫的節操,而忘記國家大計呢!” 但李世民仍然顧忌日后的名聲,始終下不了決心,大家便問道:“大王認為虞舜是什么樣的人呢?”李世民道:“是圣人。” 大家道:“假如虞舜在疏浚水井時沒有躲過父親與哥哥的毒手,他便化為井中的泥土了,假如他在涂飾糧倉時沒有逃過父親和哥哥的毒手,他便化為糧倉上的灰燼了,還怎么能夠恩澤遍及天下,法度流傳后世呢!所以,虞舜在遭到父親用小棍棒笞打時忍受了,在遭到父親用大棍棒笞打時便逃走了,這恐怕是因為虞舜心里所想的是大事啊。” 這句話一下子說到了李世民的內心深處,大義和小節的天平開始傾斜,讓人卜算是否應該采取行動,恰好秦王府幕僚張公謹從外面進來,一把將龜甲拿過來扔在地上道:“占卜是為了決定疑難之事,現在事情并無疑難,還占卜什么呢!如果卜算的結果是不吉利的,難道就不采取行動了嗎?” 當頭棒喝下,李世民便和眾人定下了采取行動的計劃,讓長孫無忌將房玄齡等人秘密召來,房玄齡等人卻道:“陛下旨意不許我們再事奉秦王。如果我們私下謁見秦王,肯定會因此獲罪致死,我們不敢接受秦王教令!” 李世民非常生氣,對尉遲敬德道:“房玄齡與杜如晦難道要背叛我嗎!”摘下佩刀給尉遲敬德道:“您前去察看一下情況,如果他們沒有前來的意思,您可以砍下他們的頭顱帶回來見我。” 尉遲敬德與長孫無忌一起去曉示房玄齡等人道:“秦王決心已定,你們最好趕緊前去秦王府共同計議大事,但我們四人不能一起同行。” 于是,房玄齡與杜如晦穿上道士服,與長孫無忌一同進入秦王府,尉遲敬德則由別的道路前往,然后一起制定細節,玄武門之變也由此拉開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