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性色av免费观看,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分享

記錄(107)之故宮 武英殿陶瓷館(2)

 榮納堂 2023-08-23 發布于天津
轉自 水一月


故宮



武英殿 · 陶瓷館


早在距今約兩萬年前,我們祖先就發明了制陶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國家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際,我國已能燒造原始瓷,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又創燒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光輝一頁。

展覽通選一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從距今約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到民國時期,力求反映中國陶瓷綿延不斷的發展歷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2021.5.23-2021.10.30 分四次進宮,才拍完武英殿陶瓷館……

內容鴻篇,件件精美,堪比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哪件都不舍棄之,所以,請慢下來,且聽我慢慢道來……


瓷苑序曲

夏、商、周、秦、漢陶瓷(約公元前2100年~公元220年)

夏、商、周時期,人們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仍然是陶器。商代除大量燒造灰陶以外,還燒造精美的刻紋白陶和印紋硬陶。約在夏、商之際出現了原始瓷,為后來成熟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陶瓷生產更加專業化,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在南方獲得普遍發展。秦始皇陵發現的兵馬俑,充分體現了秦代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精湛的雕塑技藝。

西漢時期,我國北方發明的低溫鉛釉陶,為后來低溫釉彩的發展奠定了工藝基礎。東漢時期,成熟瓷器的批量燒造,堪稱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做出的杰出貢獻之一。

商代刻紋白陶和灰陶

刻紋白陶出現于商代晚期,其胎體所用原料是一種氧化鐵(Fe2O3)含量很低的粘土,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胎質潔白細膩,造型、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陽地區商代晚期墓葬,屬于王室和貴族的專用品。因出土數量很少,故愈顯其珍貴。白陶在商代流行與史書記載商人在顏色方面“尚白”有密切關系。除了白陶以外,商代還燒造灰陶、紅陶、黑陶、印紋硬陶等,它們是普通百姓最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器,其造型和紋飾多模仿當時青銅器,其中以灰陶產量最大。

灰陶弦紋盉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12.3cm 口徑8.2cm 足徑4.8cm 

盉口部微外撇,肩部一側置管狀流,對應一側置犧首形柄。圜底,下承以三只三角形足。肩、腹部分別刻劃兩道和四道弦紋?;姨沼谛率鲿r代中期已經出現.商代有較大發展。此件灰陶為商代遺物,其造型規整,胎質較細膩,肩、腹部裝飾簡單的弦紋。整個器物顯得造型古樸,裝飾簡練。


灰陶刻劃波折紋

雙系罍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14.5cm 口徑10.1cm 足徑9.4cm 

罍撇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內收,圈足外撇,底部微向外凸。肩下部對稱置雙系,系中間有一小圓孔。腹部刻劃正反三角紋。商代陶器以灰陶為主,產量很大。此罐造型古樸,裝飾簡練,堪稱商代灰陶中的典型作品。

白陶刻回紋簋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9.5cm 口徑12.5cm 足徑8.9cm

簋敞口,小平沿,深弧腹,圈足較高且外撇。白陶制品。胎質細膩,外壁刻花裝飾??谘睾妥悴靠滔壹y,腹部刻回紋。商代晚期白陶得到較大發展,胎土選料精,個別白陶以高嶺土為原料,器物成型均為輪制,器壁薄厚均勻。各種大、中、小墓中常有白陶隨葬,可分為日用器和禮器。回紋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紋飾,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遺址出土的彩陶上即見有回紋。新石器時代彩陶和商、周青銅時代的青銅器上,回紋屬于較為流行的紋飾,后來,各類回紋廣泛出現于工藝美術品上。根據回紋的特性,人們賦予其連綿不斷、吉利永長的吉祥涵義。

白陶刻饕餮紋雙系罐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22cm 口徑9.2cm 足徑9.2cm 

罐斂口,口以下漸廣,罐身瘦長,下腹飽滿,圈足。肩部對稱置管狀系。與系對應的下方圈足上開有兩個圓孔。通體雕刻饕餮紋,圖案清晰,雕刻技法嫻熟。此壺堪稱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

白陶刻幾何紋瓿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20cm 口徑18.6cm 足徑15cm

瓿唇口外卷,溜肩,鼓腹,腹以下漸收圈足外撇。通體雕刻古銅紋,以精細的回紋作地襯托幾何紋,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使器物顯得格外莊重精美。白陶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出現。至商代,由于燒成溫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較精細致使白陶質地更加潔白細膩。特別是將細膩的雕刻作為白陶的主要裝飾技法,顯示出商代后期白陶制作已達到很高工藝水平。


白陶刻云雷紋豆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12.5cm 口徑22.7cm 足徑15.2cm 

豆口沿較寬、外折,淺腹,修坯精細,形體線條剛勁有力。口以下漸內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體雕刻紋飾。口下雕刻凸弦紋,腹部雕刻仿青銅器上的云雷紋,高足中部雕刻錢紋,上下分別雕刻變形回紋和饕餮紋作輔助紋飾。商代晚期是白陶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黃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遺址與墓葬中均發現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陽出土的白陶最具特點,造型見有解、壺、尊、卣等酒器和鼎、豆、盤、簋等食器。

原始瓷青釉

刻鋸齒弦紋罍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31.4cm 口徑20cm 足徑9.3cm 

罍撇口,短頸,溜肩,肩以下內收,平底。肩部線條有明顯起伏??趦取⑼饪虅澫壹y,肩部凸起鋸齒紋10道。表面施青釉,釉層薄而不勻。原始青瓷出現于約3000年前的夏末商初時期,歷經西周、春秋、戰國、漢代,持續燒造。是從陶向真正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從印紋硬陶發展而來。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經1200°C焙燒而成。胎體燒結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質釉層。胎體吸水率低,敲擊時能發出清脆聲音。與東漢開始大量燒造的真正成熟瓷器相比,原始瓷具有燒成溫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條盤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規整、胎體厚薄不均、器表釉層不均勻、釉層較薄、釉色不穩定等特點。亦即其與陶器相比雖有本質區別,但在生產工藝上與真正瓷器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名“原始瓷”。

原始瓷的出現和發展


原始瓷出現于夏末商初,系以瓷土作胎、器表施一層透明草木灰釉或石灰釉、入窯經1200℃以上溫度焙燒而成的窯器。其胎質堅硬、器表光亮,但與成熟瓷器相比,在胎體吸水率、機械強度、燒成溫度等方面仍帶有一定的原始性,故被稱作“原始瓷”。

西周、春秋、戰國、西漢時期,原始瓷產量增加,質量亦不斷提高,浙江、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東、廣西和湖南等地,均曾出土過這一時期的原始瓷。


原始瓷青釉刻劃

水波紋雙系罐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高13.1cm 口徑8.4cm 足徑8.3cm 

罐口、足大小相若,形似魚簍。斂口、溜肩、鼓腹,腹下漸收,圈足外撇。肩部對稱置半環形橫系。通體施青釉。肩部刻劃水波紋和弦紋。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地區。其胎、釉質量比商代原始瓷均有所提高反映出西周原始瓷的燒造水平。

原始瓷青釉刻

豎條紋雙系罐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14cm 口徑8.8cm 底徑12.2cm 

罐斂口,球形腹,平底。肩部對稱置雙系,每個系均由兩個互相粘連的橋形鈕組成。胎色黃白,僅在肩部見有極薄的青黃釉,肩部以下刻豎條紋。原始青瓷出現于夏末商初時期,最初發現于河南鄭州二里崗下層文化遺址與湖北黃波盤龍城商代中期墓中。河南安陽殷墟、輝縣疏璃閣以及山東濟南大辛莊、河北榮城、江西清江吳城等商代晚期遺址也均有出士。西周時原始青瓷制作工藝有所提高,出土范圍更加廣闊。江南地區原始青瓷出士量和器形比北方黃河流域多且豐富。戰國時期原始青瓷生產得到較大發展,無論數量、質量還是生產范圍,都是之前朝代所無法企及從器物出土和窯址調查看,原始青瓷產區以長江以南為主,其中以浙江的江山、紹興、簫山等地窯址較為集中。


原始瓷青釉刻劃水波紋三足蓋鼎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19cm 口徑19cm 足距17cm 

鼎仿青銅器造型。直口連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诓繉ΨQ置雙耳。胎色淺黃。鼎附拱頂圓蓋,蓋頂中央置一小鈕,周圍均勻分布3個小系。通體施青釉,蓋面以3道弦紋分割出裝飾帶,其間刻劃簡單的水波紋。商周時代的鼎,多為青銅制品,戰國至漢代,出現鉛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均仿青銅器式樣,多作隨葬品。

原始瓷青釉

戳印“S”紋獸頭鼎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20cm 口徑12cm 足距9.8cm 

鼎圓口,小平沿,深弧腹,平底,下承以3個獸蹄形足??谘刂靡猾F首,突眼,大耳??谙聦ΨQ置長方形鏤空耳。鼎內、外施青黃釉,肩部突起弦紋,弦紋之間戳印“S”形紋。此器為戰國時期越國特有的器形。

 原始瓷青釉戳印云雷紋鎮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9.5cm 口徑13.5cm 底徑8.09cm 

鎮呈饅頭狀,隆頂,鼓腹,底口內斂,底部開敞,中空,頂部中心有一個半環形鈕?;野咨?,施青黃色釉,腹部戳印云雷紋。鎮在古代為壓席之物,放置在竹編或草編的坐席四角,以防席角和席邊卷起。多為青銅制品。原始瓷鎮只發現于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地區春秋晚期至戰國越國墓葬,大小墓葬都有出士,出土數量多寡不一,少者僅2件,多者達數十甚至上百件。大型墓葬往往出土數量多,并以原始青瓷和硬陶制品為多見;小型墓葬出士數量少,并且多是質地松軟的泥質陶。原始青釉鎮應與常見于越墓中的仿青銅陶質或原始瓷禮樂器一樣,均模仿青銅器造型,是專門用于喪葬的禮器。

原始瓷青釉

鐎斗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9.5cm 口徑16cm 底徑14.5cm 

鐎斗圓口,撇口,弧腹,平底,下承以3只外撇錐狀足,腹部置一直柄。系模仿青銅鐎斗造型燒造而成。鐎斗,亦稱“刁斗”,盛行于漢、晉時代,多為青銅質。常與形狀如缽、胎壁較厚、口沿置對稱半環形雙鼻的火盆共存,說明使用時鐎斗應被擱置在火盆中,盆中加碳火,可用來溫食。系外出途中溫食用具,軍旅多用之,唐詩中有“行人刁斗風沙暗”句。

 原始瓷青釉戳印“S”紋提梁盉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17cm 口徑7.5cm 足距13cm 

盉直口,豐肩,圓鼓腹,圜底,下承以3個獸蹄形足。腹部一側置龍首形流,肩部架起龍身作提梁。附圓餅形蓋,蓋頂置半圓形鈕。胎體堅硬,細膩致密。通體施青黃色釉,腹部刻劃3組弦紋,弦紋之間戳內印“S”形紋。青銅提梁盉在中原一般用作實用器兼禮器,而用原始瓷仿青銅禮器隨葬曾是古越人喪葬習俗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

原始瓷青釉

刻劃水波紋三足洗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8cm 口徑8cm 足距9cm 

洗圓口,折腹,平底,下承以三足。內、外施青釉,肩部刻劃水波紋。此種三足洗屬于日用器,同類器物出土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火燒山戰國窯址。

漢代彩繪陶和低溫鉛釉陶


彩繪陶系指在已燒成的陶器上用天然礦物顏料描繪紋飾后不再入窯焙燒的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一些遺址里已有發現,戰國、秦、漢時期興盛。一般是在灰陶上施彩,造型多為尊、壺、鼎、倉、俑等明器,所施色彩有紅、赭、褐、黃、綠、青、白、紫等,紋飾多仿自同時期漆器,以云氣、漩渦、龍鳳、“四靈”紋等較為常見。

低溫鉛釉陶器亦屬于陪葬用明器。最早出現于西漢時期陜西關中地區,東漢時期盛行于全國各地。釉色主要有黃、綠兩種,分別以氧化鐵(Fe2O3)和氧化銅(CuO)作呈色劑,均以氧化鉛 (PbO)作助熔劑,燒成溫度約為700~900℃,釉面光亮。造型多模仿同時期的漆器和青銅器,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原始瓷青釉刻

刻劃鳳鳥紋雙系罐


 西漢(公元前206~前8年)

 高31.5cm 口徑8.3cm 足徑16.5cm 

罐斂口、寬平沿、圓球形腹、腹下漸收斂、平底微上凹。肩部對稱置獸面紋雙系,雙系豎立,系面有橫“S”形貼飾?;野咨?,胎質細膩致密。外壁上半部施青黃色釉,下腹部露胎,胎體表面呈紅褐色。上半部被凸起的3道凸弦紋分成3個區間,上兩個區間內刻劃鳳紋。此罐形體飽滿,紋飾線條流暢,堪稱西漢原始青瓷的代表作。鳳紋系陶瓷器裝飾的傳統紋樣之一。鳳是遠古傳說中“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的神鳥,是遠古氏族圖騰之。其形象神秘奇異,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后來陶瓷器上曾大量使用這種紋飾。


原始瓷青釉刻劃水波紋雙系三足瓿

 西漢(公元前206~前8年)

 通高23cm 口徑15cm 足徑14cm 

瓿圓口,平沿,短頸,鼓腹,腹下緩收,平底。肩部對稱置鋬狀耳。附拱頂圓蓋,蓋頂置圓珠鈕,器蓋和上腹部均施青黃色釉,下腹施紅褐色陶衣。棉蓋和上腹部刻水波紋。

原始瓷青釉刻

刻劃鳳鳥紋雙系壺


 西漢(公元前206~前8年)

 高32.5cm 口徑14.2cm 底徑13.6cm 

壺撇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漸收,圈足。肩部對稱置半圓環形系。內、外施青釉。肩部刻劃變形鳳紋。頸、肩和腹部刻劃5道弦紋。此壺造型敦厚古樸,裝飾簡練,釉厚而色深,屬于典型的西漢原始青瓷向東漢成熟青瓷過渡的產物。


彩繪灰陶凸刻龍鳳紋帶蓋雙系蓋

 西漢(公元前206~前8年)

 通高64cm 口徑21cm 足徑24cm 

壺灰陶質,撇口,束頸,溜肩,圓腹,高圈足。腹部對稱置雙環系。通體彩繪裝飾。腹部以3道凸起弦紋分成上下兩個裝飾帶,上邊裝飾帶凸刻龍、虎、朱雀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間,施彩絢麗,線條流暢婉轉,畫面生動活潑。下邊裝飾帶以彩繪纏枝花紋裝飾??谘叵吕L三角紋。頸部在三角紋內描繪云紋。圈足畫三道弦紋。此彩繪陶壺施彩絢麗,所用彩料有紅、綠、藍、黑、白、黃等色,但彩疑似后加。彩繪陶始燒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常用紅、黑、黃、白、等色彩料灰陶表面描繪紋飾。戰國、秦漢時期是彩繪陶發展繁榮時期,無論南方和北方,墓葬中常以彩繪陶壺、豆、盤、尊、鼎等陪葬。彩繪陶紋飾多模仿同時期漆器紋飾色彩豐富,紋飾復雜,洋溢浪漫主義藝術魅力。

灰陶刻劃

水波紋銘文鼎


 西漢(公元前206~前8年)

 通高21.5cm 口徑25cm 足距16.5cm 

鼎斂口,斜肩,深腹,平底,下承以三3只獸蹄形足。肩部對稱置外撇耳。附拱頂圓蓋,蓋頂置一圓環鈕。泥質灰陶,腹部刻劃水波紋。器蓋上刻四字篆書“富貴吉羊”,“羊”通“祥”,即“富貴吉祥”。

彩繪灰陶云氣紋

鋪首耳鈁

 西漢(公元前206~前8年)

 通高39.5cm 口邊長11.5cm 足邊長12.5cm 

鈁方形,撇口,束頸,溜肩,鼓腹、高方周足。附淺覆斗形蓋。肩、腹交接處對稱置鋪首。泥質灰陶,表面磨光、髹漆,在黑色漆面上,以綠彩、紅彩描繪紋飾,頸部、腹部繪云氣紋,肩部、脛部繪菱形紋。鈁系指方口大腹容器,用以盛酒或糧食,盛行于戰國中晚期至西漢,見有銅和陶制品,陶鈁系模仿銅鈁。此陶鈁造型端莊,紋飾優美,繪畫筆觸輕逸、活潑且具有韻律感。

醬黃釉刻劃水波紋

鋪首耳陶壺


 西漢(公元前206~前8年)

 高35.3cm 口徑13.5cm 足徑14.3cm 

壺撇口、束頸、溜肩、鼓腹,外撇圈足。通體施醬黃色釉,肩部及腹部各刻劃兩道弦紋,腹部刻劃水波紋。釉色濃郁古樸紋飾布局疏朗,描繪筆觸粗簡豪放,寫意感較強,反映出當時崇尚樸實白然的藝術格調。此陶壺仿銅壺造型制作而成,釉層均勻,釉面光亮可鑒,紋飾具有漢代獨特的裝飾風格,體現出漢代釉陶藝術所取得的成就。漢代釉陶屬于低溫鉛釉,多以綠、黃褐或棕紅色為主,釉面光澤較強??茖W測試結果表明,其著色劑主要為氧化銅和氧化鐵,在氧化氣氛中經700°C左右的低溫焙燒而成。釉中含適量的銅便呈現美麗的草綠色、含適量的鐵則呈現黃褐色或棕紅色。

瓷器的發明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上虞縣發現東漢晚期青瓷窯址,科技工作者對出土瓷片進行科學檢測的結果表明,其燒成溫度已達1300℃(±20℃),顯氣孔率0.62%,吸水率0.28%,抗彎強度710kg/cm2,胎體中氧化鐵(Fe2O3)含量1.64%,二氧化(TiO2)含量0.97%。這些數據證明,最遲在東漢晚期,我國已能夠普遍燒造基本符合現代標準的瓷器。東漢晚期,瓷器的燒造成功,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為后來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灰陶博山爐

東漢(25-220年)

通高26cm 口徑14cm 底徑11cm

爐蓋隆起,器身作豆形,細柄,柄中間起兩道突棱,柄下接承盤,圈足。質地為泥質灰陶,爐蓋上鏤刻三角形紋和羽紋。博山爐是熏爐式樣之一,流行于漢晉時期。秦漢時期盛傳東海有蓬萊、方丈、瀛洲等三座仙山,根據這一傳說,遂將熏爐之蓋設計成山形。東漢時期,此種博山爐流行于山東地區,反映了當地的神山信仰。

彩繪灰陶條

帶紋繭形壺

 東漢(25~220年)

 高29.1cm 口徑10.6cm 腹徑33.5cm 足徑18.6cm 

壺小口,短頸,繭形腹,圈足。因腹部呈蠶繭形,故名“繭形壺”。腹部以黑彩和粉紅彩描條帶紋,紅彩為后加彩。繭形陶壺初為秦國所產,西漢延續燒造。當時除用作生活實用器外,亦傳說可在戰爭時埋入地下,用以傾聽遠方敵軍騎兵馬蹄聲,故俗稱“聽枕”。1949年以來,在陜西、河南、山西、江蘇、甘肅等省出士的戰國、西漢繭形陶壺,據粗略統計已公布者至少達200件以上。繭形陶壺經過了從無足向有圈足的發展。


灰陶鴨尊

 東漢(25~220年)

 通高17.9cm 口徑8.2cm 

尊呈鴨形。鴨頸上揚,腹飽滿,雙腳穩立,作展翅鳴叫狀。附圓蓋。泥質灰陶。從構造上看,此尊巧妙利用鴨子的各個部位,在背部開孔,孔上有蓋,腹部中空,鴨嘴作流,有利于盛酒和倒酒。這種設計頗為巧妙,不但密封性好,而且可防止污染,既實用又美觀,充分體現出當時人的聰明才智。此鴨尊造型求源于周代的青銅鴨尊(被用作宗廟祭器),隨著時代的變遷,漢代的灰陶鴨尊已退去用作祭祀的神秘光環,成為實用酒器或水器。該鴨尊物出土白山西興縣齊家溝。


醬黃釉凸刻狩獵紋盤口陶壺

 東漢(25~220年)

 高31cm 口徑13.4cm 底徑11cm 

壺盤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實足平底。內、外施醬黃色釉,釉面勻凈光亮,上腹部在弦紋帶內凸刻狩獵紋,林中有飛奔的龍、虎和羊等。狩獵也稱“田獵”,源于先民的生產活動。后來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地位,把狩獵活動作為一種禮制固定下來,一年之中有四次大的狩獵活動,即春蒐、夏苗、秋狝和冬狩,這在《周禮·夏官司馬》中有詳細記載。所謂“蒐”,即蒐索、搜索,系指打獵時要選擇沒有懷孕的禽獸,“苗”是指為莊稼除害獸,“狝”是殺的意思,其目的在于以殺而順應秋氣,“狩”意為圍收。狩獵紋流行于戰國至漢代工藝品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狀況,漢代工藝品上多采用凸刻的技法裝飾。

綠釉刻弦紋

龍首柄陶櫆

 東漢(25~220年)

 高6.6cm 口橫14cm 口縱15.7cm 足徑7.5cm 

櫆方口、深弧腹、平底??谘匾粋戎谬埵妆?,近口沿處刻一道弦紋。內、外施低溫鉛綠釉,釉面泛銀白色鹽類。外底無釉。櫆系日常用具,此為陪葬用冥器。

綠釉刻弦紋

熊足陶囷

 東漢(25-220年)

 通高24.5cm 口徑5.7cm 足距7.8cm 

囷(qūn)頂部呈傘狀、圓桶身、平底、下承以3個熊形足。通體施低溫鉛綠釉。囷頂均勻分布20條放射狀凸線紋,其間用波線示意出疊壓的瓦紋。腹部飾3道凸弦紋。囷,指古代圓形糧倉。秦、漢時期有白銘“囷”的陶器出土,如西安東郊漢墓出過3件底承3足的筒形釉陶器,蓋上有墨書“白米囷”“小麥囷”和“黍粟囷”字樣。囷多三、五成群地出土于漢代中小型墓葬中被用作隨葬冥器。既是財富的象征,亦是墓主人家庭出身、地位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反映了秦、漢時期人們的物質追求和精神寄托。


綠釉凸刻狩獵紋鋪首耳熊足陶樽

 東漢(25~220年)

 高14.5cm 口徑19.5cm 足距18cm 

樽身呈筒形,直口、平底,下承以3只熊形足。通體施黃綠色低溫鉛釉。外壁中腰對稱置鋪首耳。口下和近底處各凸起一道弦紋,緊挨弦紋模印菱形方格紋,上下菱形方格紋之間雕刻狩獵紋。內底中心戳印柿蒂紋,環以戳印的4個瓦當紋和4條魚紋,瓦當紋和魚紋相間排列。此樽系模仿漢代青銅樽造型制作而成,屬于陪葬用關器。


綠釉陶犬

 東漢(25~220年)

 高29.7cm 長27cm 寬16cm 

犬作原地站立狀。頭大身短,雙耳豎立,雙目圓睜,凝視前方。其四肢雖短小,但卻顯得矯健有力,似聽見遠處聲音而張嘴狂吠,露出的牙齒愈發增添其形象之兇猛可怕。此犬作工雖樸素,但形象刻畫卻異常生動,給人以白然寫實之美感。

婺州窯青釉刻弦紋

雙系盤口壺

 東漢(25-220年)

 高245cm 口徑11.5cm 底徑9cm 

壺盤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收斂,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豎系。內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頸、肩部刻劃水波紋,腹部刻密集弦紋。從造型和胎釉特征看,此壺系位于今浙江省金華市的東漢婺州窯產品。這件青釉雙系壺,胎體較薄,釉層勻凈光潔,屬于剛從原始瓷中脫離出來的質量更高一籌的青釉瓷,堪稱我國最早的瓷器。

婺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青瓷窯之一,早在商代晚期即開始燒造原始瓷至東漢晚期已能燒造真正意義上的青瓷到了唐、宋時期,其瓷業生產達到高峰此后一直延續燒造到元、明時期, 瓷器燒造歷史長達 2700 多年。窯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金華、衢州、武義、蘭溪一帶,共發現600余處窯址。婺州窯瓷器胎釉質地的進化和造型、紋飾的演變,與同時代的越窯瓷器關系最為密切。2700 多年來,婺州窯瓷器在胎、釉、裝飾等方面經歷了逐步發展演變的過程,形成獨特風格,并對其他窯場的陶瓷燒造產生過影響,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釉堆塑動物五聯瓶

 東漢(25~220年)

 高46.5cm 口徑6.4cm 底徑16.5cm 

罐主體為葫蘆形。束腰,下腹呈橄欖形平底。上腹圍繞中心稍大的罐堆塑4個小罐,束腰處塑貼熊、龜和蜥蝎等?;野咨?,外壁施青釉至下腹中部,往下有數道流釉。下腹刻劃4道弦紋。五聯罐始燒于東漢,多出土于江南地區東漢墓,屬于陪葬用冥器。早期器形簡單,很少見有堆塑物,后來,裝飾日漸繁復,飾以很多堆塑的人物和動物。至西晉時期,發展成陪葬用谷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视频| 妺妺窝人体色777777|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18|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动漫|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插插无码视频大全不卡网站| 国产高清av在线播放|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无广告| 午夜时刻免费入口| 亚洲成老女av人在线视| 男人到天堂在线a无码| 又色又爽又高潮免费视频国产|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无码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无遮挡大片|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电影|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app发布| 亚洲最大av无码国产|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麻豆国产av穿旗袍强迫女佣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96流白浆| 性按摩玩人妻hd中文字幕|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国产欧美日韩国产高清|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电影| 日本高清无卡码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