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起,你還記得3歲之前的事情嗎?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給出否定的答案,那人類為何沒有3歲之前的記憶呢?看上去這似乎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問題,一個常見的猜測就是:我們小時候到底看到了什么?難道是看到了什么不應該看到的事物,以至于在長大之后,這段記憶被直接刪除了? 當然了,像這樣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猜測,科學界是不會認同的,實際上,對于“人類沒有3歲之前的記憶”這種現象,科學家們在過去也做過了大量的研究,并給出了一些合理的推測,總的來講,科學界有三個認同度較高的觀點,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 第一種觀點認為,人類之所以沒有3歲之前的記憶,應該是嬰幼兒時期的人類缺乏提取記憶的線索,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假如現在問你,在上個星期五,你的午餐吃的是什么?那么你的大腦并不會馬上給出答案,而是會在記憶中“搜索”一些線索。 比如說上個星期五你正在上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你的午餐就簡單處理了,于是你就去了附近你常去的那一家面館,然后吃了一碗香噴噴的牛肉面,而為了保持營養均衡,你還特意點了一份蔬菜。所以你看,有了這一系列的線索,你的大腦就可以輕松提取到相應的記憶,線索越多,你的記憶就越清晰。 但對于嬰幼兒時期的人類來講,這卻是不可能的,因為嬰幼兒對世界的抽象認知能力是極為有限的,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基本都只停留于視覺層面,他們不知道“上個星期五”、“午餐”、“上班”、“時間”、“任務”、“面館”……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而沒有了這些概念作為線索,他們的大腦也就無法提取到相關的記憶,久而久之,這些記憶就被大腦當作“無用信息”被刪除了。 第二種觀點卻認為,雖然嬰兒不會說話,但是他們可以通過“咦、啊、呀、哦”等等不同發音的組合,來描述自己的看到的事物,所以人類在嬰幼兒時期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嬰兒語言”創建提取記憶的線索,進而擁有了記憶。 然而這種“嬰兒語言”卻只是暫時的,因為在嬰兒不斷長大的過程,會逐漸掌握自己的母語,與“嬰兒語言”相比,母語明顯要“好用”得多,他們的大腦當然會傾向于使用母語,所以一般來講,當嬰兒長大到3歲左右的時候,曾經的“嬰兒語言”就被母語完全“覆蓋”了,而那些用“嬰兒語言”描述的線索,也就再也找不到了,于是人類就沒有了3歲之前的記憶。 好的,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第三種觀點。該觀點認為,人類之所以沒有3歲之前的記憶,其實是因為大腦將這些記憶“裁剪”掉了。 或許你不知道的是,人類大腦的神經元數量最多的時候,其實是在嬰幼兒時期,根據科學家的估算,1歲左右的嬰幼兒的神經元數量會達到峰值,大約有1000億個,在此之后,神經元數量就會不斷下降,當我們長大之后,神經元數量通常會下降到860億個左右。 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地理解為,這是一個人類大腦的優化過程,在剛開始的時候,人類需要大量的神經元去認知這個未知的世界,而隨著人類的成長,對世界的認知也越來越清晰,在這種情況下,大腦就會將一些不必要的神經元優化掉,以便更加高效地工作。 研究表明,人類儲存記憶的基本機制,其實是來自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所以大腦在優化過程中,就會把一些記憶“裁剪”掉,哪些記憶最容易被“裁剪”掉呢?答案就是嬰幼兒時期的記憶。 正如前言所言,嬰幼兒對世界的抽象認知能力極為有限,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基本都只停留于視覺層面,所人類嬰幼兒時期的記憶通常都是一些凌亂、模糊、不連續、缺乏抽象描述的“圖像級記憶”,所以在隨后的大腦優化過程中,這些記憶就很容易被大腦判定為“不必要的信息”,進而被刪除掉。 總而言之,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人類沒有3歲之前的記憶,其實并不是因為我們小時候看到了什么不應該看到的事物,而是我們大腦自然演化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其實有多種記憶,其中的一種被稱為“程序記憶”(又稱“內隱記憶”),簡單來講,這種記憶就是學會之后無需回憶就能下意識去做的技能,比如說我們如何走路、如何跑步等技能,其實就是“程序記憶”,而這些記憶則基本上都來自3歲之前,所以從這方面來講,我們其實也沒有完全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