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性色av免费观看,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分享

資本論

 劉傳開先生 2023-09-19

?資本論(經典系列)

?

第1章 商品

資本用自己的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資本是死的,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工人的活勞動才有生命。資本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力越旺盛。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生產占據統治地位,社會的財富就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每個單個商品就是這種社會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要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我們的研究就要從商品分析開始。首先,商品是一種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

物具有有用性,這個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價值,它的這種有用性是由商品的屬性決定的。因此,商品本身就是使用價值。在考察使用價值時,我們總是以一定的量為前提,像幾只表,幾碼布,幾噸鐵,等等。不管財富的社會形式怎樣,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它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

作為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有質的差別;作為交換價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別,因而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

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么,剩下來的東西就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結晶。這些物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的勞動,也就是價值,即商品價值。在商品交換關系中,價值是商品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的共同基礎。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或財物具有價值,只是因為有抽象的人類勞動體現或是物化在里面。價值量的計算,是用它包含的勞動的量來計量的。即勞動本身的量是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而勞動時間又是用一定的時間單位,如以小時、日等作尺度。

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這樣的話,是不是一個人越懶,技術越不熟練,制造商品花費的時間越多,他的商品就越有價值呢。肯定不是的。

因為,形成價值實體的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每一個這種單個勞動力,同別一個勞動力一樣,都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所以在商品價值的計量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在同一社會條件下,計算一個商品價值的勞動量不是個別人的勞動時間,而是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

那么,什么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比如,在英國采用蒸汽織布機以后,把同樣數量的紗織成布所需要的勞動,可能比過去減少了一半。但是,英國的手工織布工人要把紗織成布,還是要用以前那么多的勞動時間。所以,手工織布工人一小時的個人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只相當于半小時的社會勞動的產品量,所以價值自然也就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因此,含有等量勞動或能在同樣勞動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商品,具有同樣的價值量。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的比例,就是生產前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同生產后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也就是所說的,“作為價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

比如,在采礦業中,同一勞動量用在富礦比用在貧礦能開采出更多的金屬。因為金剛石在地殼含量稀少,那么要發現金剛石平均花的勞動時間就多,很小一塊金剛石就代表很多勞動。也就是說,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此物品的價值就越小。反過來說,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商品的價值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

商品是為交換而產生的勞動產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一個物品可以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或是野生樹林等等,它們對人有用,但并不是由于人的勞動而產生的。人類勞動生產的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也不一定就是商品。

比如說,一個人用自己生產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那么他生產的就只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商品。要生產商品,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社會的使用價值。

最后要說的一點的是,沒有任何一個物品可以只擁有價值而不是可使用物品。如果一個物品沒有用,那它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也就不能算作勞動,因此就不形成價值。

商品的二重性

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勞動就它表現為價值而論,也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關鍵。

我們以1件上衣和10碼麻布為例,假定上衣的價值比麻布的價值大一倍,10碼麻布=W,那么1件上衣=2W。

上衣擁有可以滿足某種特殊需要的使用價值。要得到上衣這件產品,就需要進行特定種類的生產活動。這種生產活動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手段和結果決定的。這種由自己產品的使用價值或者由自己產品是使用價值來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勞動,我們稱它為有用勞動,又叫具體勞動。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同樣,決定它們存在的勞動即縫和織,也是不同質的。用于交換的物必須擁有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從而形成不同質的有用勞動的產品,否則它們就根本不能作為商品來互相對立。上衣不會與上衣交換,一種使用價值不會與同種的使用價值交換。

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著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有用勞動。各種使用價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質的有用勞動,就不能作為商品互相對立。對于生產出來的上衣,無論是給顧客穿還是裁縫自己穿,它都是起使用價值的作用。同樣,上衣和生產上衣的勞動之間的關系,也并不因為裁縫勞動成為專門職業就有所改變。在有人當裁縫以前,人們已經縫了上千年的衣服。但是,上衣、麻布或是任何一種非天然存在的物質財富要素,總是必須通過某種專門的、適合于人類特殊需要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創造出來。因此,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有用勞動,它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中,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條件。

簡言之,每種商品都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現在,我們放下作為使用物品的商品,來考察商品價值。

在前面我們曾假定,1件上衣的價值比10碼麻布大一倍,那么就是說,20碼麻布就與1件上衣具有同樣的價值量。作為價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實體的物,是同種勞動的具體表現。但縫和織是不同質的勞動。在有些社會狀態下,同一個人可能會時而縫時而織,所以說,這兩種不同的勞動方式只是同一個人的勞動的變化。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于勞動需求方向的改變,總會有部分的人類勞動有時采取縫的形式,又有時會采取織的形式。如果把生產活動的特定性質撇開,也就是把勞動的有用性質抽出去后,生產活動就只剩下一點:它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盡管縫和織是不同質的生產活動,但它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只是耗費人類勞動力的兩種不同形式。

一切勞動,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又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的根源。

價值形式和交換價值

商品是以鐵、麻布、小麥等等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自然形式出現的。商品之所以能成為商品,是因為它們既是使用物品又是價值承擔者。所以,它們表現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的二重性: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

但是在這里,我們要指明這種貨幣形式的起源,就是說,探討商品價值關系中包含的價值表現。

最簡單的價值關系,就是一個商品同另一個不同種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種商品都一樣)的價值關系。因此,兩個商品的價值關系為一個商品提供了最簡單的價值表現。

簡單的、個別的、偶然的價值形式

在最初始階段,商品交換只是一種個別的行為。因為那個時候,人們只是把偶爾多出的剩余產品拿出來,用以交換自己需要的其他產品。這樣,就使得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

我們假設,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因為一切價值形式的秘密都隱藏在這個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中。因此,我們要分析的這個形式是比較困難的。

在上面這個關系中,麻布通過上衣表現自己的價值,上衣就成為這種價值表現的材料。那么,前一個商品麻布起主動作用,后一個商品上衣起被動作用。也就是說,前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為相對價值,或者說,處于相對價值形式。后一個商品起等價物的作用,或者說,處于等價形式。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同一價值表現的兩個要素,它們兩者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離。但同時兩者又是同一價值所表現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兩端(即兩極)。這兩種形式,總是分別通過價值表現互相發生關系的不同的商品上。

在這里,麻布不能用來表現麻布的價值。也就是說20碼麻布=20碼麻布這種形式,不是價值表現,它也沒有意義。因此,麻布的價值只能相對地表現出來,即通過另一個商品表現出來。因此,麻布的相對價值形式要求有另一個與麻布相對立的商品與它處于等價形式。

所以,一個商品究竟是處于相對價值形式,還是處于與之對立的等價形式,完全取決于它是價值被表現的商品,還是表現價值的商品。

想要發現一個商品的簡單價值表現怎樣隱藏在兩個商品的價值關系中,首先必須完全撇開這個價值關系的量的方面。因為,不同物的量,只有化為同一單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較。

不管是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20件上衣,或20碼麻布=X件上衣,也就是說,不論一定量的麻布值多少件上衣,每一個這樣的比例總是包含這樣的意思:麻布和上衣作為價值量是同一單位的表現,是同一性質的物。麻布=上衣,是這一等式的基礎。

麻布和上衣被看作在質上等同的商品,但是它們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通過一定比率的等價關系,把上衣當作麻布的“等價物”,或可以與麻布“交換的東西”。在這個關系中,上衣是價值的存在形式,是價值物,因為只有作為價值物,它才是與麻布相同的。另一方面,麻布自身的價值也顯示出來了,或說得到了獨立的表現,因為麻布只有作為價值才能把上衣當作等值的東西,或與它能交換的東西。

我們說,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它的性質通過該商品與另一個商品的關系而顯露出來。在上衣被看作與麻布相等的價值物時,麻布所包含的勞動就被看作與上衣包含的勞動相等。但是,只把構成麻布價值的勞動的特殊性質表現出來,是不夠的。要使麻布的價值表現為人類勞動的凝結,就必須使它表現為一種“對象性”。這種對象性與麻布本身的物性不同,同時又是麻布與其他商品所共有的。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在與麻布的價值關系中,上衣被當作與麻布同質的東西,被當作同一性質的物,因為它是價值的表現物。在這里,它是當作表現價值的物,或者說,是以自己的可以捉摸的自然形式表示價值的物。當然,作為商品體的上衣,只是使用價值。一件上衣同任何一塊麻布一樣,不能自己表現價值。

簡單的價值形式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價值形式。在這種價值形式下,商品的價值表現還是很不充分、很不完全的。

一般價值形式也是價值的一種形式。任何商品都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不是固定的。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一種商品被其他商品當作一般等價物,另外這些商品都由這種特定商品統一地表現價值,那么這種特定商品就成為貨幣。

擴大的價值形式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生產的擴大,人們用來交流的產品相應也增多,經常性的交換也就成為可能。到這個時候。一種商品已經經常地跟其他多種商品進行交換。簡單的價值形式由此發展到擴大的價值形式。用一個形象的等式來表示,我們可以看到:

20碼布=1件上衣

或=10磅茶葉

或=40磅咖啡

或=1夸脫小麥

或=2盎司金

或=1/2噸鐵

或=其他商品

每一種商品,上衣、茶葉、小麥、鐵等等,都在麻布的價值表現中充當等價物,也就是充當價值體。每一種這樣的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現在都成為一個特殊的等價形式,與其他許多特殊等價形式并列。同樣,種種不同的商品體中所包含的多種多樣的、一定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現在只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同樣多種的特殊的實現形式或表現形式。

商品的價值形式從簡單的價值過渡到擴大的價值形式,再從擴大的價值形式過渡到一般的價值形式,它的每一次過渡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因為商品的表現形式無窮盡,它的相對價值的表現是未完成的,所以,只要新出現一種商品,并提供一種新的價值表現材料,那么,由一個個的價值等式連接成的鏈條就會延長。

如果每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都表現在這個擴大的形式中,那么,每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都是一個不同于任何別的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的無窮無盡的價值表現系列。

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的缺點,反映在與它相適應的等價形式中。既然每一種商品的自然形式在這里都是一個特殊的等價形式,與無數別的特殊等價形式并列,所以只存在著有局限性的等價形式,其中每一個都排斥另一個。

同樣,每個特殊的商品等價物中包含的一定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都只是人類勞動的特殊的,因而是不充分的表現形式。人類勞動在這些特殊表現形式的總和中,獲得自己的完全的或者總和的表現形式。但是它還沒有獲得統一的表現形式。

金是商品,也有價值,在以往的商品交換中,金或者在個別的交換行為中起個別等價物的作用。但是在它獨占了商品世界里的一般等價物的地位時,它就成為貨幣商品。

貨幣形式和一般的價值形式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不同的是,在貨幣形式上,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這種固定等價物就叫做貨幣。

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只是由簡單的相對價值表現的總和,或由一種形式的等式的總和構成,例如:20碼麻布=1件上衣,20碼麻布=10磅茶葉,等等。但是每一個這樣的等式倒轉過來也包含著一個同一的等式:1件上衣=20碼麻布,10磅茶葉=20碼麻布,等等。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秘密

商品看似是一種簡單平凡的東西,但通過分析能發現,它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

人按照對自己有用的方式,通過自己的活動來改變自然物質的形態。例如,用木頭做桌子,木頭的形狀就改變了。可是桌子還是木頭,還是一個普通的可以感覺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為商品出現,就變成一個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了。

商品的這種神秘性質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首先,它不是來源于商品的使用價值,或是價值規定的內容。其次,這種神秘性也不是來自于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本身。商品形式的奧秘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通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這種形式就是商品拜物教。勞動產品只要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了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

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私人勞動成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系。因此,在生產者面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就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人類勞動的等同性,使勞動產品取得了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物的形式;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使勞動產品取得了價值量的形式;最后,勞動的那些社會規定借以實現的生產者的關系,使勞動產品取得了社會關系的形式。

勞動產品只是在它們的交換中,才取得一種社會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對象性是與它們的感覺上各不相同的使用對象性相分離的。勞動產品分裂為有用物和價值物,實際上只是發生在交換已經十分廣泛和十分重要的時候。那時有用物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因而物的價值性質還在生產時就被注意到了。從那時起,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會性質。一方面,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必須作為一定的有用勞動來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從而證明它們是總勞動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種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勞動可以同任何另一種有用的私人勞動相交換從而相等時,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滿足生產者本人的多種需要。完全不同的勞動所以能夠相等,只是因為它們的實際差別已被抽去,它們已被視作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被視作具有共同性的抽象的人類勞動。私人生產者的頭腦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的這種二重的社會性質,只是反映在從實際交易、產品交換中表現出來的那些形式中,也就是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有用性,反映在勞動產品必須有用,而且是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中;把不同種勞動的相等性這種社會性質,反映在這些在物質上不同的物即勞動產品具有共同的價值性質的形式中。

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即為貨幣形式。它用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的社會性質和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系。這種形式恰好形成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各種范疇。因此,一旦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被看穿,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籠罩著勞動產品的一切魔法,就立刻消失了。

交換過程

我們知道,商品是不能自己到市場上去的,更不能自己去完成交換,所以,要使這些物作為商品相互發生關系,商品所有者必須先彼此發生關系。商品所有者只有通過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達成商品交易。

對商品所有者而言,因為他自己的商品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所以才把它拿到市場上去交換。他的商品對別人有使用價值。因此,商品必須全面轉手,這種轉手就形成商品交換。

商品在能夠實現使用價值以前,首先要實現價值。而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夠作為價值實現以前,必須要證明自己是使用價值,因為耗費在商品上的人類勞動,只有耗費在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數。這種勞動對別人是否有用,生產的產品是否能夠滿足他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換中才能證明。

每個商品的擁有者都只想讓渡自己的商品,以此來換取其他的具有能夠滿足他自己需要的使用價值的商品。從這一點來看,交換對于他只是個人的過程。

另一方面,他想通過與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種具有同等價值的商品的交換來實現自己商品的價值,不管他自己的商品對于這另一種商品的所有者是不是有使用價值。從這一點來說,交換對于他是一般的社會過程。但是,問題是同一過程不可能同時是一切商品所有者的個人過程,且又只是一般社會的過程。

所以,我們只要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對每一個商品所有者來說,每個別人的商品都是他的商品的特殊等價物,而他的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因此,沒有一種商品是一般等價物,所以,商品也就不具有使它們作為價值彼此等同、作為價值量互相比較的一般的相對價值形式。因此,它們并不是作為商品,而只是作為產品或使用價值彼此對立著。

產品所有者在交換的過程中,隨著產品交換的發展,商品本性的規律,會自發地通過社會行動使某種特殊的商品分離出來,用它來表示一切商品的價值。

起初,只是在小范圍內出現一般等價物,并且也不固定。到后來,隨著商品交換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一般等價形式就固定在某個特殊的商品上面,或者說結晶為貨幣形式。

貨幣結晶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在交換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勞動產品事實上彼此等同,從而事實上轉化為商品。交換的擴大和加深的歷史過程,使商品本性中潛伏著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發展起來。隨著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

貨幣形式也就日益轉到那些天然適于執行一般等價物這種社會職能的商品——貴金屬身上,也就是所說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我們已經知道貨幣的一種職能,它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或者是借以取得社會表現的材料。而現實的要求是,這種物質只有能保證它被分成的每一份都是均質的,才能成為價值的適當的表現形式。除了必須能夠隨意分割,還要能夠隨意地把它的各部分合并起來。金和銀就天然具有這種屬性。

貨幣商品的使用價值二重化了。同任何商品一樣,貨幣只能相對地通過別的商品表現自己的價值量。它本身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并且是通過每個含有同樣多勞動時間的別種商品的量表現出來的。

?

(德)卡爾·馬克思

作家的話

第2章 貨幣和商品流通

貨幣的職能

價值尺度

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在本書中的各處都將金假定是貨幣商品。金的第一個職能,是為商品世界提供表現價值的材料。它把商品表現為一定的金量,或者說,是把商品價值表現為同名的量,使商品在質的方面相同,可以在量上進行比較。因此,金執行一般的價值尺度的職能,并且因為金只擔當這個職能,金這個特殊的等價商品才成為貨幣。

也就是說,并不是由于有了貨幣,商品才可以互相比較的。恰恰相反,因為一切商品作為價值都是人類勞動的物化,所以它們本身就可以相互比較,能用同一個特殊的商品來計量自己的價值。這樣,這個特殊的商品就成為它們共同的價值尺度或貨幣。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是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即勞動時間的必然表現形式。

商品在金上的價值表現,是商品的貨幣形式或它的價格。如,鐵、小麥、麻布等,它們的價值雖然看不見,但是存在于這些物的本身中。它們的價值通過與金相等,同金發生一種不可捉摸的關系而表現出來。所以,它們要用一個社會公認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如果要表現鐵的價值,只要有“1噸鐵=2盎司金”這樣一個等式就夠了。并且,這個等式也不需要再去同其他商品的價值等式排成一個行列,因為金這個等價商品已經具有貨幣的性質。

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只是表現價值,不是實現商品的價值,所以,并不需要真正的貨幣,只要有觀念上的貨幣就可以了。

就算商品的價值再高,也不用非得通過真實的金來表現,只用想象或是觀念上的貨幣就可以了。但是,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并不是說商品的價格就可以拋開一切而只憑想象,它是由實實在在的貨幣材料而決定的。比如說,要表現一噸鐵的價值,就要先確定它到底是由金來做價值尺度,還是由銀來做價值尺度。價值尺度不同,表現的價格不同。

作為價值尺度和作為價格標準,貨幣執行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職能。作為人類勞動的社會化身,貨幣是價值尺度。作為規定的貴金屬重量,貨幣是價格標準。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用來使各種商品的價值轉變為價格,使它成為想象的金。而作為價格標準,它計量著這些貴金屬的重量。價值是用以計算商品的價值,而價格標準則是用一個固定的金屬來計量各種不同的金屬。

凡是價格已經確定的商品,都可以表現為下面這樣的形式:

a量商品:A=x量金;b量商品:B=z量金;c量商品:C=y量金,……

在這里,a、b、c代表商品A、B、C的一定量,x、z、y代表金的一定量。這樣,商品價值就轉化為大小不同的想象的金量。

商品體盡管看起來是五花八門的,但是,它們的內在的價值,都要表現為大小不等的想象的金量。為了能使各種商品的價值作為不同的金量可以互相比較、互相計量,這樣就有必要在技術上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為商品價值的計量單位。這個計量單位本身通過進一步分成等份而發展成標準。由于金、銀、銅這些金屬,早在變成貨幣之前就已經有了重量標準,像磅、盎司、斤、兩、錢等等,所以,在一切金屬的流通中,原有的重量標準的名稱,也是最初的貨幣標準或價格標準的名稱。

金能夠充當價值尺度,只是因為它本身是勞動產品,因而是潛在可變的價值。

金的價值變動絲毫不會妨礙金執行價格標準的職能。不論金的價值怎樣變動,不同的金量之間的價值比例總是不變。哪怕金的價值跌落1000%,12盎司金的價值仍然是1盎司金的12倍,在價格上,問題只在于不同金量彼此之間的比例。另一方面,1盎司金絕不會因為它的價值漲落而改變它的重量,也不會因而改變它的等份的重量,所以,不論金的價值怎樣變動,金作為固定的價格標準總是起同樣的作用。

金的價值變動也不會妨礙金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這種變動會同時影響一切商品,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它們相互間的相對價值不會改變,盡管這些價值這時都是在比過去高或低的金價格中表現出來。

價格形式不僅可能引起價值量和價格之間即價值量和它的貨幣表現之間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夠包藏一個質的矛盾,以至貨幣雖然只是商品的價值形式,但價格可以完全不是價值的表現。

金所以能充當觀念上的價值尺度,只是因為它在交換過程中已作為貨幣商品流通。所以,在觀念上的價值尺度中,隱藏著堅硬的貨幣。

流通手段

一、商品的形態變化

貨幣的流通手段是由商品的形態變化而生產的,貨幣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反映。

商品因為交換過程,而從把它們當作非使用價值的人手里轉到把它們當作使用價值的人手里,這個過程是一種社會的物質的變換,一種有用的勞動方式的產品代替另一種有用勞動的產品。

商品一到它充當使用價值的地方,就從商品交換領域轉入消費領域。在這里,我們只考察為社會的物質變換作媒介的商品形式變換或商品形態變化,也就是要考察交換過程中包含的商品形態變化,而不去管社會物質變換本身的問題。

商品的交換過程是在商品——貨幣——商品的形式變換中完成的,也就是W——G——W。

我們看到,商品的交換過程包含著矛盾和互相排斥的關系。商品的發展并沒有揚棄這些矛盾,而是創造這些矛盾能在其中運動的形式。也就是說,商品交換過程包含著矛盾對立關系。商品的發展為這些矛盾的運動提供了解決的方法。

就全部過程的形式說,商品的交換過程是由兩個互相對立而又互相補充的形態變化構成的:

首先,是W—G形態,即從商品變形為貨幣,它是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也就是賣。這個時候,是商品的一次驚險的跳躍,因為此時貨幣在別人的口袋里,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任何一個商品生產者都不能決定商品的生產和交換,也就是說他不能保證商品一定都能變換成貨幣。如果不能讓商品對貨幣的所有者有使用價值,就不能把貨幣從他的口袋里掏出來,商品生產者就會遇到沉重的打擊。

然后,是G—W形態,從貨幣變形為商品,即商品的第二形態變化,也就是買。相對來說,這個形態是比較容易實現的。貨幣作為公認的一般等價物,是肯定能夠出讓的商品。

觀察商品的這兩個形態變化,我們就能夠看到,對商品所有者來說,前者W—G是賣的行為,后者G—W是買的行為。只有賣買結合,商品的形態變化才得以完成。賣和買這兩種對立面的行為是按照為買而賣的方式統一起來的。

商品的每次形式變換,都是通過兩種商品—普通商品和貨幣商品的交換實現的。也是因為交換過程,才造成了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種二重化。

在交換過程中,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表現為一種外部的對立。在這個對立中,商品是當作使用價值,貨幣則當作交換價值。當然,雙方都是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這個統一現在是按相反的方向分別表現在兩極上。商品和貨幣的這種對立形式,就是交換過程的實際運動形式。這種運動形式所包含的物質內容是W—W,是商品換商品,是社會勞動的物質變換。這種物質變換的結果一經達到,過程本身也就結束。

商品轉化為貨幣,同量就是貨幣轉化為商品。這一個過程包含兩個方面:從商品所有者這一方面來說,是賣;而從貨幣所有者這方面來說,就是買。或者說,賣就是買,也就是W—G同時也是G—W。一個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即從商品形式變化到貨幣形式,同時總是另一個商品的相反的第二形態變化,即從貨幣形式又變成商品。

任何商品生產者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產品,所以就必須經常賣和買。這樣,一種商品的最終形態變化,就是許多其他商品的第一種形態變化總和。每種商品形態變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環,同其他商品的循環難解難分地交錯在一起。這個全部的過程就表現為商品流通。

不管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實質上,商品流通和直接交換產品都有所不同。直接的產品交換,是產品和產品之間的相互交換,賣和買是在同一過程中完成的。而商品流通就不是簡單的以物易物了。商品的所有者需要先將自己的商品賣出,得到貨幣,之后再用貨幣去購買自己想要的商品。

流通所以能夠打破產品的交換時間、空間和個人的限制,正是因為流通是持續的。它把這里存在的、換出自己的勞動產品和換進別人的勞動產品這二者之間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賣和買這二者之間的對立。

因為,商品流通不會在使用價值換手后就結束,從而貨幣也不會在從一個商品形態變化系列中退出后就消失。貨幣不斷填補商品空出來的流通位置。在這里,作為商品流通的中介,貨幣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職能。

二、貨幣的流通

商品流通,包含著從商品變為貨幣、再從貨幣變為商品的兩個對立的過程。而貨幣流通,它是在相同過程中不斷的、單調的重復,只是貨幣作為購買手段,不斷同一個個商品交換,變換位置。

貨幣運動形象地說,是一種商品被另一種商品代替,它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現。作為商品流通的結果,它是由商品本身的形式變換而引起的,并不是由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引起的。

每一個商品在流通中走出第一步,也就是在進行第一次形式變換后,就退出了流通。同時,也總有新商品不斷地進入流通中。貨幣卻是相反的,它作為流通手段不斷地留在流通領域,不斷地在那里流動。同一些貨幣反復不斷地變換著位置,不僅能反映出一個商品的形態變化系列,還反映出了整個商品世界無數形態變化的交錯聯系。

在每一段時期內,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的總量,一方面由流通的商品世界的價格總額來決定,另一方面取決于這個商品世界的互相對立的流通過程的快慢,這種流動速度決定著同一量的貨幣能夠實現價格總額的多大部分。

但是,商品的價格總額又決定于每種商品的數量和價格。價格的變動、流通的商品量、貨幣的流通速度,這三個因素,可能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比例變動,由此,待實現的價格總額以及受價格總額制約的流通手段量,也可能有多種多樣的組合。

貨幣流通表現為互相對立、互為補充的階段,即由使用的形態轉為價值形態,再由價值形態轉化為使用形態的流水般的統一,也就是買和賣兩個過程的流水統一。相反,貨幣流通緩慢,則表現為這兩個過程分離成彼此對立的獨立階段,表現為形式變換的停滯。

或者說,貨幣流通速度也是商品形態變化速度的反映,它不但反映了社會物質交換的速度,也反映商品退出流通并為新商品所代替的速度。

如果商品價格保持固定不變,而流通商品量增加,或者貨幣流通速度減低,或者這兩種情況同時發生,流通手段量就會增加。反過來,由于商品量減少,或者是貨幣流通速度增加,流通手段量就會減少。

在商品價格普遍提高時,如果流通商品量的減少同商品價格的上漲保持相同的比例,或流通的商品量不變,而貨幣流通速度的增加同價格的上漲一樣快,流通手段量就會不變。如果商品量的減少或貨幣流通速度的增加比價格的上漲更快,流通手段量就會減少。

在商品價格普遍下降時,如果商品的增加同商品價格的跌落保持相同的比例,或貨幣流通速度的減低同價格的跌落保持相同的比例,流通手段量就會不變。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貨幣流通速度的減低比商品價格的跌落更快,流通手段量就會增加。

各種因素的變動可能互相抵消,所以盡管這些因素不斷變動,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不變,從而流通的貨幣量可以保持不變。

流通手段量決定于流通商品的價格總額和商品形態變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貨幣或貨幣材料的量決定于貨幣本身的價值。

三、鑄幣、價值符號

貨幣的鑄幣形式,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渠道手段的職能中產生出來的。在金或銀充當流通手段時,必須經常鑒定它的成色,為了避免反復進行鑒定這種麻煩,就產生了把金或銀制成某種固定的貨幣形式的需要。

國家承擔了制造貨幣的任務,負責把金銀鑄造為貨幣。國家按照一定的規定,以一定的貨幣單位將金銀鑄造成貨幣,這叫做本位幣。在商品的價格或貨幣名稱中,以觀念想象地表現出來的金屬重量,必須在流通中作為同名的金塊或鑄幣和商品相對立。鑄幣只適用于國內流通。當金銀作為鑄幣同商品相對立。金銀作為鑄幣穿著不同的國家制服,一國特定的鑄幣只能在國內流通。當它們在世界市場上時,又得脫掉這些制服。

在流通中金幣多少都會有一些磨損,不同的只是有的磨損多一些,有的磨損少一些。但它們還是都按照法定含金量或是名義上的含金量來流通,即金的名稱和金的實體、名義含量和實際含量,在事實上已經開始分離了。

這樣一來,在貨幣流通中就隱藏著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記號,或用象征來代替金幣執行鑄幣的職能的可能性。即使像紙幣這種沒有什么價值的東西,也可以用來代替金來執行鑄幣的職能。

就金屬貨幣而言,這種純粹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隱藏著的。對于紙幣而言,這種性質就暴露無遺,這只是國家強制流通的紙幣,紙幣是直接從金屬鑄幣流通中產生的。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只有在金孤立地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才可以由符號來代替。因為只有在國內流通領域,國家才能實行強制。所以,也只有在國內流通領域,金的鑄幣或是流通手段職能才能孤立化。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金才能在紙幣上取得一種同它的金屬實體和外表相脫離,并且是純粹職能的存在形式。

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系中產生,紙幣的發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數量。紙幣是金的符號或貨幣符號。紙幣同商品價值的關系,只不過是把商品價值觀念地表現在一個金量上,這個金量則由紙幣象征性地、可感覺地體現出來。

紙幣只有代表金,才能成為價值符號。

貨幣

貨幣,是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來實現職能的商品。因此,金或銀就是一種作為貨幣的商品。金作為貨幣執行其職能,必須是在這樣的場合才可以:一是它必須以其金體或銀體出現,因而作為貨幣商品出現。也就是說,它不是像在充當價值尺度時那樣,純粹是觀念上的,也不像在充當流通手段時那樣,可以有別的東西來代表;二是它的職能不管是由它親自執行,還是由它的代表執行,都要使它固定成為唯一的價值形態,成為交換價值的唯一適當的存在,而與其他一切僅僅作為使用價值的商品相對立。

貨幣貯藏

貨幣只是商品運動的表現。商品的形態變化,或是賣買這兩種對立的形態不斷地循環,貨幣就表現為不停地流通。這種變化系列一旦中斷,就會出現賣了而不再買的情況,貨幣流動就會停止,由起流動作用的貨幣也就是鑄幣,變成起貯藏手段的貨幣。

貨幣貯藏的職能隨著商品流通的發展而發展。商品流通初期,人們生產的使用價值,在滿足了自己的直接需要后還有剩余的時候,可以把它拿出去換取貨幣。于是,金銀就成為社會多余財富的象征。在這種情況下的貨幣貯藏,被稱為樸素的貯藏形式。

商品生產進一步發展,情況就發生變化。每個商品生產者都必須貯藏貨幣,以便能隨時購買他所需要的東西。此時,貯藏貨幣的目的就不是為了使用價值,而是為了交換價值,是把貨幣作為隨時能購買一切商品的手段來保存,以便積累更多的社會財富。這時候,求金欲望就產生了。

貨幣是一般財富的代表,它在質的方面是無限的,能與任何商品交換;在量的方面,貨幣是有限的,一定量的貨幣只是一定社會勞動的體化物,只能當作有限的購買手段,來換取一定量的商品。貨幣的這種無限性和有限性使貯藏者不斷地去積累勞動,貯藏貨幣。

對于貨幣占有者而言,價值同價值形式是分不開的,貨幣的增多就是價值的增多。貨幣貯藏者為了把更多的貨幣貯藏起來,一方面,不惜暫時犧牲自己的享受,盡量賣而不買;另一方面,盡量多生產,以多賣出商品。

另外,貨幣貯藏者除了直接貯藏貨幣這種形式之外,還有另一種貯藏形式,即收藏金銀制品。由此,就形成了一個日益擴大的金銀市場,來買賣金銀這種商品。但是若社會上出現經濟危機,這些金銀則會作為貨幣又重新投入市場,成為潛在的貨幣供應源泉。

在金屬貨幣流通的經濟中,貨幣貯藏執行著種種不同的職能。它的第一個職能,就是調節貨幣流通量。隨著商品流通在范圍、價格和速度方面的經常變動,流通的貨幣量也不斷增減。所以,實際流通的貨幣量必須能伸縮。為了使之總是同流通領域的飽和程度相適應,一個國家的現有的金銀量必須大于執行鑄幣職能的金銀量。而這個條件是靠貨幣的貯藏形式來實現的。如果說,貨幣貯藏是蓄水池,那么流通中的貨幣,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貨幣永遠不會溢出它的流通渠道。

支付手段

貨幣的支付手段是由商品流通渠道的發展而產生的。隨著商品流通的發展,商品的讓渡商品價格的實現在時間上分離開來的矛盾也隨之發展。貨幣也就取得了支付手段的職能。

等價交換的商品和貨幣不再同時出現在賣的過程兩極上。只有在商品現實出現時,貨幣才代表買者象征性地出現。

比如說,一些商品需要的生產時間較長,另一些商品需要的生產時間較短。不同的商品的生產與不同的季節有關。一些商品在市場所在地生產,另一些商品則要旅行到遠方的市場去。因此,一個商品所有者可以在另一個商品所有者作為買者出現之前,先作為賣者出現。另一方面,有一些商品,例如房屋的使用權是按一定期限出賣的。買者只是在期滿時才真正取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因此,他是先購買商品,后對商品支付。一個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現有的商品,而另一個商品所有者卻只是作為貨幣的代表或作為未來貨幣的代表來購買這種商品。賣者成為債權人,買者成為債務人。由于商品的形態變化或商品的價值形式的發展在這里起了變化,貨幣也就取得了另一種職能。貨幣成了支付手段。

貨幣充當支付手段的職能會引發一系列后果。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引起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是直接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生產的。同時,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債券本身又因債權的轉移而流通。信用事業不斷地擴大,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也隨之擴大。

在商品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和水平后,貨幣充當支付手段的職能就會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以外。貨幣變成契約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賦稅等等由實物交納轉化為貨幣支付。這樣一來,就必須積累貨幣,以償還賬務。隨著資產階級社會的發展,作為獨立的致富形式的貨幣貯藏消失了,而作為支付手段準備金形式的貨幣貯藏卻增長了。

世界貨幣

貨幣一旦越出國內流通領域,便失去了在這一領域內獲得的價格標準、鑄幣、輔幣和價值符號等地方形式,又恢復原來的貴金屬塊的形式。

在國內流通領域內,只能有一種商品充當價值尺度,從而充當貨幣。只有在世界市場上,貨幣才能充分地作為這樣一種商品起作用。這種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時就是抽象人類勞動的直接的社會實現形式。這樣,貨幣的存在方式就與貨幣的概念相適應了。

世界貨幣執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職能、一般購買手段的職能和一般財富的絕對社會化身的職能。但是,它的最主要的職能,是作為支付手段平衡國際貿易差額。金銀充當國際購買手段,主要是在各國間通常的物質變換的平衡突然遭到破壞的時候發揮作用。

最后,它們充當財富的絕對社會化身是在這樣的場合,不是要買或是要支付,而是要把財富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同時,商品市場的行情或者要達到的目的本身,不容許這種轉移以商品形式實現。每個國家,為了國內的流通,都需要有準備金,為了世界市場的流通,也需要有準備金。

因此,貨幣貯藏的職能,一部分來源于貨幣作為國內流通手段和國內支付手段的職能,一部分來源于貨幣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在后一種職能上,始終需要實在的貨幣商品,真實的金和銀。

金銀的流動是二重的。一方面,金銀從產地分散到整個世界市場,在不同程度上被不同國家的流通領域所吸收,這樣就進入了國內流通渠道,用來補償磨損了的金銀鑄幣,或是為奢侈品提供材料,凝固為貯藏貨幣。另一方面,金銀又不斷往返于不同國家的流通領域,這種運動是隨著匯率的不斷變化而產生的。資產階級生產發達的國家把大量的、集中在銀行準備庫內的貯藏貨幣,限制在它執行各種特殊職能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以內。沒有特殊情況,如果準備庫內的貨幣貯藏大大超過平均水平,那就表明商品流通停滯了,或者商品形態變化的流動中斷了。

貨幣轉化為資本

資本的總公式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

從物質內容來看,商品流通是各種使用價值的交換。如果我們撇開商品流通的物質內容,撇開各種使用價值的交換,只考察這一過程所造成的經濟形式,我們就會發現,貨幣是這一過程的最后產物。商品流通的這個最后產物是資本的最初的表現形式。資本在歷史上起初是以貨幣形式——作為貨幣財產,作為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與土地財產相對立的。

從歷史上看,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起初都是以貨幣資本的形式與土地財產相對立的。貨幣是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但是貨幣本身并不是資本。它必須是出現在商品市場、勞動市場,或貨幣市場上,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轉化成資本。

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區別,首先只是在于它們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為買而賣。具有不同特點的另一形式G—W—G,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在運動中通過后一種流通的貨幣轉化為資本,擔負起它作為資本的使命。

雖然說,在W—G—W和G—W—G這兩種形式中都有賣和買,但其中具有很大區別。W—G—W循環中,始極是一種商品,終極是另一種商品,它退出流通,轉入消費,貨幣充當過程的媒介。這一循環的最終目的是消費,是滿足需要,是使用價值。在G—W—G循環中,始極是貨幣,最后又返回貨幣,商品充當過程的媒介。這一循環的動機和目的是交換價值本身。

G—W—G的過程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兩極有質的區別,它們二者都是貨幣,但它們的量有所不同。最后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多于起初投入的貨幣。例如,用100鎊買的棉花賣100鎊+10鎊,即110鎊。因此,這個過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我們就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叫做剩余價值。G—W—G′實際上是直接在流通領域內表現出來的資本的總公式。

作為這一運動的有意識的承擔者,貨幣所有者變成了資本家。簡單的商品流通,即為買而賣,是達到流通以外的最終目的,占有使用價值,滿足需要的手段。而作為資本的貨幣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只是在這個不斷更新的運動中才有價值的增殖。因此,資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

商品的價值在簡單流通中所采取的獨立形式,即貨幣形式,只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運動一結束就消失。而價值在G—W—G′中,已經成為一個過程的主體,它不斷地交替采取貨幣形式和商品形式,改變著自己的量,作為剩余價值與作為原價值的自身分出來,自行增殖。

總公式的矛盾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闡明的所有關于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相矛盾的。

同一價值,即同量的物化社會勞動,在同一個商品所有者手里,起初表現為商品的形式,然后是該商品轉化成的貨幣的形式,最后是由這一貨幣再轉化成的商品形式。這種形式變換不包含價值量的改變。商品價值本身在此過程中所經歷的變化,只在于它的貨幣形式的變化。這個貨幣形式最初是待售商品的價格,接著是在價格中已經表現出來的貨幣額,最后是等價商品的價格。這種形式變換,本身并不包括任何價值量的改變。

貨幣轉化成為資本,必須根據商品交換的內在規律來加以說明,即等價物的交換應該是起點。商品的價值在商品進入流通以前就已經規定好了,就已經表現為商品的價格,并不是在流通中才來決定商品的價值,所以,流通中的等價交換的結果不可能使價值增加。但剩余價值的形成,從貨幣轉化為資本,既不能用賣者高于價值出賣商品來說明,也不能用買者低于商品價值購買商品來說明。因為一方的剩余價值,是另一方的不足價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減少。一個國家的整個資本家階級是不可能靠欺騙自己來發財致富的。

所以無論怎樣顛來倒去,結果都是一樣的。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造價值,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因此,在剩余價值的形成上,必然有某種在流通中看不見的情況發生在流通的背后。但是,剩余價值能不能從流通以外的什么地方產生呢?流通是所有者的全部相互關系的總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發生關系,可見,商品生產者在流通領域以外,也就是不與其他商品所有接觸,就不能使價值增值,使貨幣或商品轉化為資本。

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生產,又不能不從流通渠道中產生。作為資本家幼蟲的貨幣所有者,必須按商品的價值購買商品,按商品的價值出賣商品,但他在過程終結之時,必須得到比當初投入的價值更大的價值。也就是說,資本家幼蟲要變為蝴蝶,必須在流通領域中,又必須不在流通領域中。

勞動力的買和賣

要想轉化為資本的貨幣的價值變化,不能寄希望于這個貨幣本身,因為貨幣作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實現它所購買或所支付的商品的價格,而它如果停滯在自己原來的形式上,它的價值量就凝固不變。

同樣,在流通的第二個行為,即商品的再度出賣上,也不可能發生這種變化,因為這一行為只是使商品從自然形式再轉化為貨幣形式。因此,這種變化必定發生在第一個行為G—W中所購買的商品上,但不是發生在這種商品的價值上,因為互相交換的是等價物,商品是按它的價值支付的。因此,這種變化只能從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本身,即從這種商品的使用上產生。

要從商品的使用上取得價值,我們的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幸運地在流通領域內,即在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因此,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種特殊商品,這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有了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絕不意味著就具備了資本存在的歷史條件。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時,資本才能產生。可見,貨幣所有者要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找到自由的工人。也就是說,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他可以支配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出售;另一方面,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

勞動力并非生來就是商品。勞動力買賣關系不是自然史上的關系,也不是一切時代共有的社會關系,而是歷史發展的結果。資本一出現,就標志著社會生產過程進入一個新時代。

任何商品都有價值,勞動力也有其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沒有一定量的生活資料,擁有勞動力的人就沒命了。因此,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轉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與其他商品不同,勞動力的價值規定包含著一個歷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一定的時間和國家,必要生活資料的平均范圍是一定的。勞動力的價值也隨著生活資料的價值即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內進行的。在流通中,勞動者和資本家,分別以勞動力的賣者和買者的身份發生關系。

從表現上來看,這種關系似乎是自由、平等的,但是,只要雙方一離開這個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這種自由、平等的虛偽性就暴露無余。勞動力的購買者搖身一變,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的賣者,則成了他的工人,跟隨在其后。資本家笑容滿面,雄心勃勃,而工人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就像在市場上賣掉了自己的皮一樣,他的前途只有一個,就是讓人家來鞣。

?

(德)卡爾·馬克思

作家的話

第3章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勞動者

資本家(也就是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讓勞動力的出賣者勞動。勞動力的賣者也就由此在實際上成為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成為工人。通過此行為,勞動力的賣者才成為了事實上的工人。

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就是勞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我們先撇開特定的社會形式,考察一下勞動過程的一般性質,之后再闡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特點。

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臂和腿、頭和手等這些自然力都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同時也就改變了他自身。他使自身中潛藏著的能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

現在,作為他自己的勞動力的賣者,工人出現在商品市場上。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于人的勞動。人的勞動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類的許多建筑師都感到慚愧。但是,要知道,就算是世界上最蹩腳的建筑師,他從一開始也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因為在他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自己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

但是這種服從不是孤立的行為。除了從事勞動的那些器官緊張之外,在整個勞動時間內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勞動的內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勞動者,勞動者越是不能把勞動當作他自己體力和智力的活動來享受,就越需要這種意志。

勞動對象

所有通過勞動與土地脫離直接聯系的東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一般來說勞動對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與生俱有的,沒有經過人的協助,就作為人類勞動的一般對象而存在。比如,從水中捕獲的魚、從原始森林砍伐的樹木、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礦石,等等。

另一類,是已經被人類的勞動加工濾過的勞動對象,這類勞動對象被稱為原料。比如,已經開采出來正在洗的礦石等。一切原料都是勞動對象,但并非任何勞動對象都是原料。勞動對象只有在它已經通過勞動而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才是原料。

勞動資料

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自己于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勞動者直接掌握的東西,不是勞動對象,而是勞動資料。我們在這里不談采集果實之類的現成的生活資料,在這種場合,勞動者身本身是唯一的勞動資料。

從廣義上來說,除了那些把勞動的作用傳達到勞動對象,以及充當活動的傳導體的物以外,勞動過程進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都算作勞動過程的資料。這些東西雖然不直接加入勞動過程,但沒有它們,勞動過程就不能進行,或者只能不完全地進行。

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是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的。過程消失在產品中,過程結束之后的產品是一個使用價值,是適合人的需要而改變了形式的自然物質。勞動和勞動對象在此結合起來,對象因凝結了勞動而改變了形式。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產品角度來考察,那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就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

當一個使用價值作為產品退出勞動過程的時候,另一些使用價值,以前的勞動過程的產品,則作為生產資料進入生產過程。同一個使用價值,既是這種勞動的產品,又是那種勞動的生產資料。所以,產品不僅是勞動過程的結果,同時還是勞動過程的條件。一個使用價值究竟表現為原料、勞動資料還是產品,完全取決于它所處的地位。隨著地位的改變,這些規定也就改變了。

勞動力必須與生活資料相結合,才能進行勞動。必要的生活資料包括三方面:第一,活人身上才有勞動力,勞動力的發揮就是勞動,勞動消費人的體力、腦力等,必須重新得到補償。所以,生活資料的數量應當使勞動者可以維持自己繼續勞動。第二,貨幣要不斷轉化為資本,需要不斷有勞動力進行生產。但任何勞動力的具體所有者都是會衰老死亡的,必須后續有人才行。第三,勞動者要能在一定的生產部門勞動,需要一定的技能,而這些技能是需要教育訓練的。所以,生活資料還要有必要的教育花費。

而無論是否勞動,勞動力的維持也總是需要生活資料的。因此,工人即使是在最不利的條件下,也要把勞動力賣出去。可見,勞動力價值的最低限界或最小限界,是勞動者維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勞動力的消費,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費一樣,是在市場以外,或者說在流通領域以外進行的。因此,我們就隨同貨幣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一道,進入隱藏的生產場所。在那里,不僅可以看到資本是怎樣進行生產的,還可以看到資本本身是怎樣被生產出來的。因而,資本家賺錢的秘密一定會暴露出來。

資本家按照自己選定的生意,到商品市場上購買勞動過程所必需的一切要素——物的要素生產資料和人的要素生產資料。然后,資本家就讓勞動力用生產資料為他進行生產。

那么,這個勞動過程,就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它具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工人的勞動屬于資本家。既然工人已經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了資本家,他使用的勞動就不再屬于他本人,而歸資本家所有了。其二,勞動產品不是歸直接的生產者所有,而是歸資本家所有。購買了勞動者的勞動力,也就獲得了這個勞動力的使用權。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就是生產要素的結合過程,因而,這個過程的產品也就必然歸資本家所有了。

資本家占有的勞動,不論是簡單的、社會平均勞動,還是復雜的、較高級的勞動,都不會對價值增殖過程發生影響。在每個價值形成過程中,高級勞動總是要化為社會平均勞動。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勞動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勞動力,以及物的因素——生產資料。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上,這兩個因素起著不同的作用。

我們先撇開工人勞動特定的內容、目的和技術性質這些東西,單獨來看,工人把一定量的勞動加到勞動對象上,從而把新的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由此可見,生產資料的價值在勞動過程中發生轉移,并在產品上保存下來。

只有通過他特有的生產方式進行勞動,工人才能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比如,紡紗工人只有通過紡紗使棉花變成棉紗,織布工人只有通過織布使棉紗變成布,鐵匠只有通過打鐵使鐵變成鐵具,才能加進價值,把勞動對象變成勞動產品,轉換成新的價值。而在生產過程中,這些被消耗了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得到了保存或轉移。

如果工人不紡紗,就不能使棉花變成棉紗,那么這個工人也不能把棉花和紗錠的價值轉移到棉紗上。如果這個工人改行當木匠,他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把價值加到他的材料上。由于勞動量的追加,生產資料的價值在產品中得以保存,而追加的勞動也清楚地表現在種種不同的現象上,使得新價值得以加進。

隨著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消失,新的使用價值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出現,并使被用掉的生產資料轉移到新產品上去。由此可見,工人勞動的有用性質,使得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同生產資料接觸后,就可以賦予勞動的活力,使它們成為勞動過程的因素,把被用掉生產資料的價值作為價值的組成部分轉移到產品上去,并且同它們結合為產品。

另一方面,被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又成了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生產資料的價值由于被轉移到產品上而保存下來。因此,產品價值中,既包含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所創造的新價值,又包含著所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

雖然工人的勞動把新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把舊價值保存在了產品中,但這并不是工人在同一時間內勞動了兩次完成的。這都是工人同一時間內達到的不同結果,這種結果表明的二重性,只能用勞動本身的二重性來解釋。

換而言之,勞動是抽象的社會勞動,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在一定時間內,勞動就一種屬性來說,必然創造價值,就另一種屬性來說,必然保存或轉移價值。

我們敘述了勞動過程的不同因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實上也就說明了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資本本身的價值增殖過程中,所執行的不同職能。

就生產資料來說,它們的使用價值被消耗,勞動制成產品,但是生產資料的價值沒有被消費,反而被保存下來。實際上,一切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礦脈中的鐵、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等等,它們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價值,而不是形成交換價值。正是由于生產資源原先借以存在的使用價值已經消失,生產資料的價值才得以再現于產品的價值中。確切地說,不是再生產。當然,所生產出來的是舊交換價值借以再現的新使用價值。

產品的總價值超過產品的形成要素的價值總額而形成的余額,就是價值已經增殖的資本,是超過原預付資本價值而形成的余額。

一方面是生產資料,另一方面是勞動力,它們不過是原有資本價值在拋棄貨幣形式而轉化為勞動過程的因素時所采取的不同的存在形式。可見,變為生產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因此,可以把它稱為不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不變資本。

相反,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余額,即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本身是可以變化的,是可大可小的。這部分資本從不變量不斷變為可變量。因此,可以把它稱為可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可變資本。

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分,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是作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區別的。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則是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別的。

剩余價值率

我們要考察的剩余價值率,就是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剩余價值率是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程度的準確表現。

剩余價值就是可變資本的增殖額。剩余價值首先表現為產品價值超過它的各種生產要素價值總額而形成余額。

由于不變資本的價值只是再現在產品中,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實際新生產的價值產品,與生產過程結束時的產品價值是不同的。新生產的價值產品只是商品價值構成的一部分,它是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價值,這一部分價值等于可變資本價值加剩余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變的價值不論大小,都不會影響價值產品,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的價值增殖。所以,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變化的結果。

若用G表示資本,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購買生產資料而支出的貨幣額C,另一部分是為購買勞動力而支出的貨幣額V;C代表轉化為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V代表轉化為可變資本的價值部分。因此,最初是G=C+V。

在生產過程結束時得到商品,它的價值=C+V+M(M是剩余價值)。我們知道,不變資本的價值只是再現在產品中。可見,在生產過程中實際新生產的價值產品,是和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的產品價值不同的。因此,剩余價值是V這個變為勞動力的資本部分發生價值變動的結果。因此,V+M=V+△V(V加上V的增量),也就是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的增量。

可是,可變資本的增殖和增殖率卻因此被掩蓋了。可變資本增殖多少,預付總資本也增加多少。增加量似乎是全部預付資本的增殖及比率,就必須把和問題無關的因素,如不變資本除去,讓C=0。

因為不變資本的物質形態或生產資料,只充當活勞動的吸收器,而產品價值C+V+M也化為價值產品V+M。M是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絕對量,其相對量或可變為資本價值的增殖比率,由剩余價值對可變資本的比率決定,以M/V來表示。可變資本的這種相對的價值增殖或是剩余的相對量,稱為剩余價值率,公式為M′=M/V。

工人在勞動過程中的一段時間內,只是在生產自己的勞動價值,即只是生產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我們把進行這種再生產的工作時間稱為必要勞動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進行的勞動被稱為必要勞動。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內,即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界限內所做的工作時間,雖然耗費了他的勞動,但是并沒有為工人形成任何的價值,只是為資本家形成剩余價值。這部分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全部無償占有。我們把工作日的這部分稱為剩余勞動時間,這段時間內耗費的勞動被稱為剩余勞動。我們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它不但揭示了剩余價值的性質和來源,同時,也指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剩余勞動的特點。

可變資本的價值等于它所購買的勞動力價值,而勞動力價值由必要勞動時間部分決定,剩余價值是由工作日中的剩余價值部分決定的。所以,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之比等于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之比,或是剩余價值M'=M/V。這兩個比率是同一種關系的不同形式。前者是在物化勞動上說的,后者是在流動形式上說的。它能明白表示出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關系。而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總和,就構成工人的勞動時間的絕對量——工作日。

剩余價值的計算方法是在全部產品價值中,假定再現的不變資本價值=0,剩下的價值額就是在商品形成過程中實際生產出來的唯一的價值產品。

如果剩余價值已定,那么,從這個價值產品中減去剩余價值,即可得出可變資本。如果可變資本已定,那么,從這個價值產品中減去可變資本,就得出剩余價值。若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都是已定的,就只需計算出它們的比率,也就是M/V即可。

工作日

工作日

我們已經假定,勞動力是按照它的價值買賣的。勞動力的價值,和其他各種商品的價值一樣,是由生產它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

因此,如果工人平均一天生活資料的生產需要6小時,那么,工人平均每天就要勞動6小時來生產他的勞動力,或者說,要再生產出他出賣勞動力得到的價值。這樣,他的工作日的必要部分就是6小時工作日。

并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工作日并不是一個不可變的量,它是一個可變量。它的總長度隨著剩余勞動的長度或持續時間而變化。

我們用a—————b線,表示必要勞動時間的持續或長度,假定是6小時。再假定勞動分別超過a—————b線1小時、3小時、6小時不等,這樣,我們就得到3條不同的線:

工作日Ⅰa—————b—c

工作日Ⅱa—————b———c

工作日Ⅲa—————b—————c

這3條線表示三種不同的工作日:7小時工作日、9小時工作日和12小時工作日。延長線bc表示剩余勞動的長度。因為工作日等于ab+bc,即ac,所以它隨著變量bc一同變化。因為ab是已定的,所以bc與ab之比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它在工作日Ⅰ中是1:6,在工作日Ⅱ中是3:6,在工作日Ⅲ中是6:6。又因為這個比率決定剩余價值率,所以已知這兩段線之比,就可以知道剩余價值率。就上述三種不同的工作日來說,剩余價值率分別等于16%、50%和100%。

相反,如果僅僅知道剩余價值率,卻不能斷定工作日的長度。例如,假定剩余價值率是100%,可是工作日可以是8小時、10小時、12小時等等。這個剩余價值率只表明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即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是同樣大的,卻并不表明每一部分各有多大。

因此,工作日是可以確定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定的。工作日不能延長到超出某個一定的界限,它有一個最高限。但是,它絕不能超過這個最高限。這是因為,勞動力本身有物理界限,工人的生理界限是一定的,工人要休息、吃飯,滿足身體的其他要求。此外,它還受到道德界限的約束。工人必須有照顧家庭和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用以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這種需要的范圍和數量是由社會的文化狀況決定的。所以,勞動日的長度就必須在身體界限和社會界限之內變動。否則,資本家就不能榨取剩余價值了。

另一方面,工作日是流動的量,而不是固定的量,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內變動。不過它的最低界限是無法確定的。

資本家按照勞動力的日價值購買了勞動力。勞動力在一個工作日內的使用價值也就歸資本家所有。因此,資本家有權要工人在一日之內為他做工。那什么是一個工作日呢?一個工作日當然要比一個自然的生活日短。

作為資本家,他只是一個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實現自身的增殖,獲取剩余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

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因此,資本家要盡可能多地吮吸剩余價值,盡可能地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他恨不得將一個工作日變成兩個工作日。

對剩余勞動的貪欲

從商品交換的本質來說,它并沒有給工作日規定一個界限,所以也就沒有給剩余價值規定任何界限。工廠主和領主資本并沒有發明剩余勞動。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

但是,如果說在一個社會經濟形態中占優勢的不是產品和交換價值,而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剩余勞動就會受到需求范圍的限制。而生產本身的性質就不會造成對剩余勞動的無限制需求。只有剩余勞動產品采取交換價值的形式,可以在這種形式上無限制地積累和保存,才會對于剩余勞動貪得無厭。

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在價值增殖過程中是勞動和剩余價值的吮吸器。資本家想方設法地不讓生產資料的使用停下來。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要求是在24小時都占有工人的勞動。但這要受到工人生理極限的限制。因此,資本家就利用白天黑夜交替工作的換班制度,榨取勞動力。

因為自由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對每個資本家起作用。只有社會強制時,資本家才會關心到工人的健康和生命。工人階級通過多年的斗爭,才有了正常工作日的規定。但是在大工業沒有建立起來以前的資本主義初期,有關勞工的法律是強制性地延長工作日。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才有了相關的法律來限制延長工作日。

在商品經濟不發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社會形態中占優勢的時候,生產資料的壟斷者是以獲取使用價值為目的的。

但是,當社會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時,剩余勞動者采取交換價值形式的時候,資本主義性質本身就會形成對剩余價值的無限的需要。

例如,在美國南部各州,當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直接滿足本地需要時,黑人勞動還帶有一種溫和的家長制的性質。但是隨著棉花出口變成這些州的切身利益,黑人所從事的過度勞動,有時只要七年就能把生命耗盡。這個時候,資本家已經不再只是想從黑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有用產品,而是要榨取生產剩余價值本身了。

實際上,歷史上的生產資料壟斷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占有生產資料,強迫勞動者為他們生產剩余價值,只是他們榨取剩余勞動的形式不同而已。在這里,我們把多瑙河各公國對剩余勞動的貪欲和英國工廠對剩余勞動的貪欲比較一下是很有意義的。

假定,在英國,工人的一個工作日由6小時必要勞動和6小時剩余勞動組成。在這種情況下,自由工人每周為資本家提供66小時的勞動,即36小時的剩余勞動。這和他每周為自己勞動3天,又為資本家白白地勞動3天,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把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融合在一起了,讓這種情形在一般情況下覺察不出來。

比較起來,多瑙河各公國的徭役勞動,就與英國的自由勞動形式不同了。在徭役勞動中,農民為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須完成的必要勞動,與他為領主所做的剩余勞動,在時間上是分開的。也就是說,農民在自己的地里完成必要勞動,在主人的領地里完成剩余勞動。所以,這兩部分的時間是獨立的。在徭役勞動中,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截然分開,并不會改變這兩種勞動之間的比率。這種勞動形式,不論是叫做徭役還是叫雇傭勞動,這一周三天的剩余勞動,對于勞動者來說,都是無代價的超額勞動。而對于追求剩余價值、無償占有剩余的生產資料壟斷者來說,他們和資本家的不同只是在于領主的貪欲直接表現為追求徭役的天數,而資本家則是無限度地延長工作日。

換班制也是資本家為了更多地榨取剩余價值的一種方法。換班制度從價值增殖過程來看,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的存在,只是為了吮吸勞動,并且隨著吮吸每一滴勞動而吮吸一定比例的剩余勞動。

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只是讓它們閑置在那里,對于資本家來說,生產資料就成了無用的預付資本,就造成了消極的損失。如果恢復中斷的生產必須追加開支,那么,這種損失就變成積極的損失了。

所以,資本家就想辦法將工作日延長到自然日的界限以外。這樣,工作時間就被延長到夜間。其實這也只是一種緩和的辦法,只能大致滿足一下吸血鬼吮吸勞動鮮血的欲望。因此,在一晝夜24小時內都占有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要求。

但是,想要日夜不停地榨取同一勞動力的血汗的話,從人的身體極限上說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要克服身體上的障礙,就得使白天被吸盡的勞動力和夜里被吸盡的勞動力換班工作。換班有各種辦法,例如,可以使一部分工人這個星期做日班,下個星期做夜班,等等。

爭取正常工作日的斗爭

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末,關于延長工作日的強制性法律中曾提出以下問題:“什么是一個工作日呢?”資本支付勞動力的日價值,可以在多長的時間內消費勞動力呢?在勞動力本身的再生產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外,可以把工作日再延長到什么程度呢?

資本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工作日就是一晝夜24小時減去幾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因為,如果沒有這種休息時間,勞動力就根本不能重新工作。首先,工人終生不外就是勞動力,因此他的全部可供支配的時間,按照自然和法律,都是勞動時間,也就是說,他的可支配時間應當用于資本的自行增殖。至于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時間——哪怕是在信守安息日的國家里的星期天,資本家都不會關心。

在資本主義國家里,資本家像狼一般地無限度地盲目貪求追逐剩余勞動,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身體能承受的極限。它侵占人體成長、發育和維持健康所必需的時間,掠奪工人呼吸新鮮空氣和接觸陽光所需要的時間。它還克扣吃飯時間,盡量把吃飯時間并入生產過程。

因此,資本家就像對待單純的生產資料那樣地對待工人,給他飯吃,就如同給鍋爐加煤、給機器上油一樣,是為了維持他的正常運轉。資本只是把積蓄、更新和恢復生命力所需要的正常睡眠,變成了恢復筋疲力盡的機體所必不可少的幾小時麻木狀態。

這里有一份工廠視察員的報告,我們來看一看,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些情況。

“狡猾的工廠主在早晨6點前1刻就開工,有時還要早些,有時稍晚些;晚上6點過1刻才收工,有時稍早些,有時還要晚些。他把名義上規定的半小時早飯時間前后各侵占5分鐘,1小時午飯時間前后各侵占10分鐘。星期六下午到2點過1刻才收工,有時稍早些,有時還要晚些。這樣他就賺到:

早6時前15分鐘

晚6時后15分鐘

早飯10分鐘

午飯20分鐘

每個工作日共計

60分鐘

5日,共計:300分鐘

星期六早6時前15分鐘

早飯10分鐘

下午2時后15分鐘

1周共計:340分鐘

就是說,每周多出來5小時40分鐘,按每年50個勞動周計算,其中除掉2周作為節日或因故停工,共為27個工作日。”

“如果每個工作日比標準時間延長5分鐘,一年就等于2個生產日。”

“這里撈一點時間,那里撈一點時間,一天多出1小時,一年12個月就變成13個月了。”資本家就是這么瘋狂地想盡一切辦法來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的。

我們可以看出,工作日的界限,不是勞動力的正常狀態的維持決定的。相反的,是由勞動力每天盡量的耗費決定工人休息時間的界限。資本是不管勞動力的壽命長短的。它唯一關心的,是要在一個工作日內最大限度地使用勞動力,讓它生產出更多的剩余價值。正像貪得無厭的農場主靠掠奪土地肥力來提高收獲量一樣,它靠縮短勞動力的壽命來達到這一目的。

可見,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上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是剩余勞動的吸取。通過延長工作日,不僅使人的勞動力由于被奪去了道德上和身體上的正常發展和活動的條件而處于萎縮狀態,而且使勞動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它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因此,資本是根本不關心工人的健康和壽命的,除非社會迫使他去關心,他才不得已而為之。

在英國,1833年人們發明了用木梗涂磷的辦法,之后,火柴制造業出現了。在此之后,自1845年起,火柴制造業在英國迅速地發展起來,并由倫敦人口稠密的地區傳到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布利斯托爾、諾里奇、新堡、格拉斯哥等地,隨著它大規模發展的同時,也使牙關鎖閉癥蔓延到各地,這是一種火柴工人的職業病。

在火柴制造業的工人中,有一半是13歲以下的兒童和不滿18歲的少年。我們都知道,這種火柴制造業是有害健康,非常令人生厭的。因此,也就只有工人階級中那些最不幸的人,餓得半死的寡婦等等,才肯把自己衣衫襤褸、餓得半死、無人照管、未受過教育的孩子送去干這種活,以求養活他自己和家庭。

在一份社會調查中,調查員詢問過的證人里面,有270人不滿18歲,40人不滿10歲,10人只有8歲,5人只有6歲。他們的勞動工作日從12小時到14小時或15小時不等。除此之外,還要有夜間勞動,吃飯沒有固定時間,而且吃飯多半是在充滿磷毒的工作室里。如果但丁還在,他一定會發現,他所想象的最殘酷的地獄,也遠遠趕不上這種制造業中的情景。

勞動力的價值包含再生產工人或延續工人階級所必需的商品的價值。既然資本無限度地追逐自行增殖,必然使工作日延長到違反自然的程度,從而縮短工人的壽命,縮短他們的勞動力發揮作用的時間,因此,已經消費掉的勞動力就必須更加迅速地得到補償。這樣,在勞動力的再生產上就要花更多的費用,這正像一臺機器,磨損得越快,每天要再生產的那一部分機器價值也就越大。

必須承認,我們的工人在走出生產過程時,同他進入生產過程時是不一樣的。在市場上,他作為勞動力這種商品的所有者,與其他商品的所有者相遇。他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資本家時所締結的契約,可以說像白紙黑字一樣,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可是,在成交以后卻發現:他不是“自由的當事人”。他自由出賣自己勞動力的時間,其實是他被迫出賣勞動力的時間。實際上,只要他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決不會罷休。

正因為資本家對剩余勞動的瘋狂掠奪,引發工人運動不斷高漲,迫使國家制定工廠法限制資本的無限擴張。

要知道,不論是法律上的縮短工作日,還是實際上的縮短工作日,這都不是資本家的大發慈悲,這都是勞資雙方斗爭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為了讓自己不再通過自愿與資本家締結的契約而把自己及自己的后代賣出去送死和受奴役,全世界的工人階級必須團結起來,作為一個階級同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斗爭,爭得一個正常的工作日。

所以說,正常工作日的規定,是幾個世紀以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斗爭的結果。

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

假定勞動力的價值,即再生產或維持勞動力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是一個已知的不變的量。我們根據這個假設,就能知道剩余價值率,同時也就知道一個工人在一定的時間內為資本家提供的剩余價值量有多少。例如,假設必要勞動每天是6小時,表現為金額1元,那么,這是勞動力的日價值,或者說,是購買一個勞動力所預付的資本價值。再假設剩余價值率是100%,那么,這1元的可變資本就生產1元的剩余價值量,或者說,工人每天提供6小時的剩余勞動量。

資本家把他的資本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來購買生產資料,這是他的資本不變的部分。另一部分用來購買勞動力,這一部分形成他的可變資本。

但是,可變資本是資本家同時使用的全部勞動力的總價值的貨幣表現。那么,可變資本的價值,等于一個勞動力的平均價值乘以所使用的勞動力的數目。因此,在已知勞動力價值的情況下,可變資本的量與同時雇用的工人人數成正比。如果一個勞動力的日價值=1元,那么,每天要剝削100個勞動力,就必須預付100元的資本,要剝削n個勞動力,就必須預付n元的資本。

同樣,如果1元的可變資本,即一個勞動力的日價值,每天可以生產1元的剩余價值,那么,100元的可變資本每天就可以生產100元的剩余價值,n元的可變資本每天就生產n元的剩余價值。

可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等于一個工人一個工作日所提供的剩余價值乘以所使用工人的總人數。又因為在勞動力價值已定的情況下,一個工人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是由剩余價值率決定的,由此就得出如下第一個規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等于預付的可變資本量乘以剩余價值率,或者說,是由同一個資本家同時剝削的勞動力的數目與單個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之間的復比例決定的。

這里繼續假定,不僅一個平均勞動力的價值不變,而且一個資本家所使用的工人已經化為平均的工人。也有例外的情況,就是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并不與受剝削的工人人數之間按比例增長,但這時勞動力的價值也就不是不變的了。

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一定量剩余價值的生產上,一種因素的減少可以由另一種因素的增加來補償。如果可變資本減少,同時剩余價值率卻按同一比例提高,那么,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仍然不變。

按照我們以前的假定,如果一個資本家每天要剝削100個工人,必須預付100元,而剩余價值率是50%,那么,這100元的可變資本就提供了50元的剩余價值,或是提供了100×3個勞動小時的剩余價值。如果剩余價值率提高一倍,或者說,工作日不是從6小時延長到9小時,而是從6小時延長到12小時,那么,減少了一半的可變資本50元,也同樣提供50元的剩余價值,或50×6個勞動小時的剩余價值。

可見,可變資本的減少,可以由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的按比例的提高來抵償,或者說,所雇用的工人人數的減少,可以由工作日的按比例的延長來抵償。因此在一定限度內,資本所能榨取的勞動的供給,并不取決于工人的供給。反過來說,如果剩余價值率降低了,那么,只要可變資本量或雇用的工人人數按比例增加,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就仍然不變。

但是,靠提高剩余價值率或延長工作日來補償工人人數或可變資本量的減少,是有不能超越的界限的。因為,無論勞動力的價值如何,無論維持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是2小時還是10小時,一個工人每天所能生產的總價值,總是小于24個勞動小時的物化價值。

如果這24個勞動小時的貨幣表現是4元,那就總是小于4元。我們前面假定,要再生產勞動力本身,或者說,要補償購買勞動力所預付的資本價值,每天需要6個勞動小時。根據這個假定,500元的可變資本,使用500個工人,在剩余價值率為100%,或工作日為12小時的時候,每天生產500元的剩余價值,或6×500個勞動小時的剩余價值。100元的資本,每天使用100個工人,在剩余價值率為200%,或工作日為18小時的時候,只生產200元的剩余價值量,或12×100個勞動小時的剩余價值量。它的總價值產品,即預付的可變資本的等價物加剩余價值,在任何一天都絕不能達到400元或24×100個勞動小時的數額。

由此,就形成了剩余價值量的第二個規律,也就是“平均工作日”(它天然總是小于24小時)的絕對界限,也就是可變資本的減少可以由剩余價值率的提高來補償的絕對界限。或者說,就是受剝削的工人人數的減少可以由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的提高來補償的絕對界限。

這第二個規律,是非常明白的,對于解釋資本要盡量減少自己所雇用的工人人數,即減少轉化為勞動力的可變資本部分的趨勢(以后將談到這種趨勢)所產生的許多現象,是十分重要的,而這種趨勢是同資本要生產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量的另一趨勢相矛盾的。反過來說,如果所使用的勞動力數量增加了,或可變資本量增加了,但是它的增加和剩余價值率的降低不成比例,那么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就會減少。

由上面的兩個規律,我們可以引出第三個規律:“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力價值已定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同預付的可變資本量成正比。”

這個規律是從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取決于剩余價值率和預付的可變資本量這兩個因素而得出來的。

如果剩余價值率或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已定,勞動力價值或必要勞動時間量已定,那么,不言而喻,可變資本越大,所生產的價值量和剩余價值量也就越大。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及其必要部分的界限已定,那么,一個資本家所生產的價值量和剩余價值量,顯然就只取決于他所推動的勞動量。

但根據以上假設,資本家所推動的勞動量,又取決于他所剝削的勞動力的數量,或他所剝削的工人人數,而工人的人數又是由他所預付的可變資本量決定的。可見,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力價值已定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同預付的可變資本量成正比。

但是我們前面已經知道,資本家是把他的資本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被他投在生產資料上,這是他的資本的不變部分。而另一部分,就被他轉化成為活的勞動力,形成他的可變資本。在同一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在不同生產部門中,資本劃分為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在同一生產部門內,這一比例是隨著生產過程的技術基礎和社會結合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是,無論一定量的資本是怎樣分為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無論后者與前者之比是1:2或是1:10,還是1:X,剛才確定的規律都不會受到影響。

因為,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不變資本的價值雖然再現在產品價值中,但是并不加入新形成的價值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1000個紡紗工人,當然比使用100個紡紗工人需要更多的原料、紗錠等等。但是,不管這些追加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是提高、降低,還是不變,也不管它是大是小,都不會對推動這些生產資料的勞動力的價值增殖過程有任何影響。

因此,上面的這個規律,就具有這樣的形式:在勞動力的價值已定,和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資本所生產的價值量和剩余價值量,同這些資本的可變部分,即轉化為活勞動力的部分的量成正比。

從剩余價值量的變化規律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雇用工人的人數是決定剩余價值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雇用一定數量的工人,就需要預付一定量的資本。因此,要將貨幣轉化成資本,就必須有一個最低限額,預付資本只有達到這一個最低限額,貨幣才能轉化為資本,貨幣所有者才能成為資本家。

作為剩余勞動的榨取者和勞動力的剝削者,資本家不僅迫使工人階級從事更多的勞動,使他們創造出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價值,而且無論是在精力、貪婪和效率方面,資本主義生產制度都遠遠超過以往那些以強制勞動為基礎的生產制度。在既有的技術條件下,資本家使勞動者服從自己,而沒有直接改變生產方式。因此,單靠延長工作日這種形式的剩余價值生產,與生產方式本身的變化是無關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老熟欧美老熟妇| 5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水果派解说| 日韩加勒比一本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野外| 男男女女爽爽爽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在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亚洲性无码av在线欣赏网|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三区| 男女高潮又爽又黄又无遮挡| 琪琪电影午夜理论片八戒八戒|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97人洗澡从澡人人爽人人模| 国内老熟妇对白xxxxhd|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偷窥熟女高潮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国产好吊看视频在线观看| www国产精品内射| 日韩亚洲欧美精品综合|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性推油按摩av无码专区|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色婷婷美国农夫综合激情亚洲| 日本熟妇人妻xxxxx-欢迎您|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视频出来呀| 人妻无码vs中文字幕久久av爆| 麻豆人人妻人人妻人人片av| 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国产精品激情| 色婷婷亚洲精品综合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av毛片| 亚欧乱色国产精品免费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