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兵變 明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初一,山東登州城。 城外,無數明軍列陣城下,戰鼓雷動,喊殺聲聲震四野。 鬧出如此大的動靜,這些明軍顯然不是來拜年的,他們實則是一股企圖攻占登州的叛軍。而此刻,登萊巡撫孫元化正站在城頭眺望叛軍,內心追悔莫及。 因為,帶頭反叛的賊首不是別人,正是他麾下的參將孔有德。 想當初,督師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東江鎮由此大亂,孔有德、耿仲明等東江舊將惶惶如喪家之犬,是孫元化好心收留他們,這些人才有了棲身之所。 而當孫元化派遣孔有德部前去救援大凌河時,孔有德部行至吳橋竟突發兵變,接著便開始肆虐陵縣、商河等附近州縣,荼毒地方百姓。 彼時,叛軍尚不足千人,未成氣候,但壞就壞在孫元化、內閣首輔周延儒、山東巡撫余大成等人一味迷信以撫代剿的策略,反倒縱容叛軍日益坐大,越鬧越兇,居然一路打到這登州城下。 按理說,這孫元化也非等閑之輩,稱得上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火炮專家。自從他巡撫登萊后,短短一年多便拉起了一支精悍的火器部隊,皮島麻線館一戰,這支部隊大顯神威,殲滅后金軍六七百人,一掃明軍頹勢。 但唯獨對這孔有德叛軍,孫元化卻變得菩薩心腸,始終寄希望于招撫解決。可謂是孔有德虐他千百遍,他依舊待其如初戀。 只可惜,襄王有意,神女無心。即便叛軍兵臨城下,孫元化仍多次進行招撫,但均以失敗告終。 正月初二,孫元化不得不命總兵張可大、副總兵陳燾各率本部兵馬出城迎敵。 這陳燾部多為遼兵,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都是出生入死多年的遼東戰友,又怎堪刀兵相見。于是,當張可大部與叛軍激戰正酣時,陳燾部遼兵紛紛倒戈降敵,戰局隨之急轉直下,明軍因此大敗。 這還沒完,守備城中的江東舊將耿仲明、陳光福等人同樣憋著一肚子壞水。 正月初三深夜,耿仲明等伙同前一日逃回城內的遼兵突然發難,打開東城門,與孔有德來了個里應外合。叛軍隨即蜂擁而入,一舉攻陷了登州城。 登州一役,叛軍斬獲頗豐,不僅收編降卒七千余人,更繳獲馬三千匹,白銀十萬兩,紅衣大炮二十余門,各式西洋炮三百余門,火銃等其他火器不計其數。 反觀明軍這邊,破城后,除張可大自縊殉國外,其余守將多數被擒,而巡撫孫元化自殺未遂,同樣淪為俘虜。 孫元化不僅丟城失地,損失大批兵馬、軍械,更將朝廷苦心經營的東江、登萊、朝鮮三方布置戰略徹底打亂,孔有德可以放了他,但崇禎又豈能饒過他。 盡管首輔周延儒以及恩師徐光啟都試圖保住孫元化,但最終,火炮專家孫元化還是在第二年七月遭斬首棄市。 ![]() △孫元化 02 傭兵 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初三,登州城樓。 當城門洞開,叛軍蜂擁而來時,城內的遼兵自不用說,早已倒戈相向,而其他明軍亦軍心大亂,如同無頭蒼蠅般四散奔逃,哪里還有半點抵抗的膽氣。 值此危難關頭,有一小撮士兵卻仍在堅守陣地,與叛軍進行殊死搏斗。 這部分士兵竟然連中國人都不是,他們只是明軍招募的葡萄牙雇傭兵,專職為明軍鑄造火炮火銃,并幫助其訓練成軍。 ![]() △葡萄牙雇傭兵 此前,這支二十八人的外國雇傭兵便參加了皮島麻線館一戰,也正是有了這些西洋炮手的助力,后金軍被炸死炸傷眾多,不得不敗退而逃。 當下,面對洶涌而來的叛軍,這些雇傭兵一直在操控火炮奮力反擊,片刻未曾停歇。 雇傭兵統領葡萄牙人公沙·的西勞始終守在城頭,夜晚漆黑一片,他便一邊提著燈籠,一邊不停地向叛軍發炮,其他雇傭兵也以同樣的方式輸出火力,給叛軍造成巨大殺傷。 叛軍漸漸抵近城墻,公沙見形勢危急,轉而與傭兵們向城下叛軍投擲類似炸彈的鐵殼爆炸物。叛軍因此惱羞成怒,遂紛紛張弓搭箭,向城樓集火。混亂中,公沙被亂箭射中胸口要害,強撐至第二天,終因傷重不治而亡。 而在這場猝不及防的登州夜戰中,昔日的學員與教官捉對廝殺。怎奈叛軍人多勢眾,包括統領公沙、副統領魯伊在內的十二名葡萄牙雇傭兵先后陣亡,陣亡率超過一半,另有十五人不同程度受傷。 眼看登州城破已不可避免,幸存的十余名雇傭兵遂在傳教士陸若漢的帶領下乘亂逃出登州城,回到了北京。 明廷感念雇傭兵忠勇,追贈公沙為參將,其余陣亡者也都追贈游擊、守備、把總不等,同時,明廷給予每人十兩撫恤銀。 此后,明廷仍與在澳門的葡萄牙人保持密切往來,不時招募雇傭兵教習明軍火器,直到崇禎十六年,仍有雇傭兵前往內陸提供軍事援助的記載。 只不過,大明早已積重難返,指望招募幾名雇傭兵完成自救,注定是不現實的。 03 降敵 攻占登州城后,叛軍實力大增,但孔有德等人最高不過參將,對造反這樣的大事不免還是有些心虛的。叛軍遂有意擁立被俘的孫元化為王,由他出面主持造反大局。 孫元化當然寧死不從,叛軍沒法子,不從就不從吧,咱們自己照樣干。于是,孔有德自封元帥,耿仲明則為總兵官,而此時,陳有時、毛承祿等東江鎮舊將聞訊后也紛紛反叛來投,叛軍聲勢更盛,繼續馬不停蹄攻打山東另一重鎮萊州城。 隨后長達半年的時間,明軍苦守萊州,新任的山東巡撫余從治戰死,萊州知府朱萬年中計被殺,登萊巡撫謝璉被俘,戰況極為慘烈,天下為之震驚。崇禎再也坐不住了,不得不放棄招撫的幻想,從四川、陜西等地調集重兵平叛。 明軍雖打不過后金,但動起真格來還不至于治不了孔、耿叛軍。在明軍重兵打擊下,叛軍大敗于沙河,被迫退回登州,最終堅持不住,走海路逃出登州城。 然而,茫茫大海之上,卻已無孔有德等人的落腳之地。西面大陸沿岸明軍正在圍追堵截,東面朝鮮同樣嚴陣以待,北面皮島老家則有沈世魁的重兵布防,在海上漂泊三個多月后,走投無路的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最終議定,率部投降后金。 ![]() △孔有德 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十一日,孔有德、耿仲明等叛將向后金遞上降表,恭敬地寫道:“我等久聞后金大汗正在網羅天下英豪,有著堯舜湯武一般的胸襟,赤手空拳者尚且想投奔大汗一展胸中抱負,更何況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余,大炮火器一應俱全,有了這樣的武力,若能與大汗同心合力,水陸并進,必將勢如破竹,天下又有誰敢與大汗為敵?朱明之天下,轉瞬即可成為大汗之天下。” 后金汗皇太極大喜過望,對他而言,這正是千金市馬骨的絕好機會。于是,他派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三貝勒率軍前去接應孔、耿叛軍。等孔有德、耿仲明一行抵達后金國都沈陽時,皇太極親率百官出德盛門十里相迎,對二人行抱見禮,可謂隆重之至。 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受寵若驚,感激涕零之余,趕忙向新主子獻上自己帶來的厚禮: 人丁13880口,其中多為精卒; 大小艦船百余艘,包括部分水師戰艦; 各類火炮兩百余門,其中包含一定數量的紅衣大炮,其他火銃等不計其數,這些年登州等地外購及仿制的火器盡數為后金做了嫁衣; 更有包括火器副將吳進盛、火器營參將潘學、管紅衣大炮參將盧之能、程緼和火藥局參將賈志強等在內的一大批專業火器軍事人才,這些都是后金不曾擁有的。 皇太極喜不自禁,當即投桃報李,封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并不吝嘉獎道:“元帥孔有德順應時勢,率眾反明,破山東數城,實際就是為了助我大金。現在又率軍民,載著甲胄器械來歸,豐功偉績,超群出類,朕深嘉賞。” 孔有德和皇太極之間可不僅僅限于口頭層面的商業互吹,很快,孔有德、耿仲明便納了自己降金后的投名狀——旅順。 04 盡忠 崇禎六年(1632年)七月初四,遼東重鎮旅順。 總兵黃龍萬萬沒想到,這次攻城的后金軍居然會有火炮,而且這一轟就是足足三天。 就在三天前,密集的炮彈從城外制高點黃金山傾瀉而來,旅順城墻上的守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而連續三天的炮火覆蓋也嚴重破壞了旅順防御工事。 到了初四這天,后金軍及孔、耿叛軍方才抵近旅順城,直到此時,黃龍才終于明白,原來孔有德、耿仲明已投降后金,成了皇太極的走狗。 黃龍與這兩名叛將算是老相識了。 早在孔、耿叛軍打算逃離登州城時,孔有德和耿仲明首先想到的出路便是奪取旅順,恰好旅順守將正是總兵官黃龍。正因如此,叛軍立即擒住登州城中的黃龍家眷,想要逼其就范,卻沒想到黃龍為報國恩,竟全然不顧家人安危,叛軍惱羞成怒,遂將人質悉數斬殺。 這下可就徹底激怒了黃龍,不共戴天之仇就此結下。 崇禎六年(1632年)二月二十二日,孔、耿叛軍突襲旅順,黃龍早有準備,調集重炮猛轟叛軍,叛軍大敗虧輸,奪路而逃。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黃龍率部對叛軍緊追不舍,一路窮追猛打之下,接連生擒毛承祿、陳光福、李應元等叛將,就連孔有德也差點被俘,最后僥幸逃脫。 所以,此番皇太極欲借助孔、耿叛軍火炮之利,以奪取遼東重鎮旅順,而孔有德和耿仲明有了后金爸爸撐腰,也打算就此了結與黃龍的私人恩怨。 這注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悲壯戰斗。 事發突然,旅順城兵力空虛,與其形成掎角之勢的登萊也已自顧不暇,無力前來救援。而后金軍有了無堅不摧的火炮助力,簡直如虎添翼。 面對紅衣大炮的猛轟以及后金軍的反復沖擊,黃龍率部據城死守,運用火炮、滾石檑木化解敵軍攻勢,甚至一度組織敢死隊出城奇襲,奈何后金軍力強盛,己方兵力又太過薄弱,最終不得不敗退回城。 隨著雙方陷入消耗戰,孤立無援的旅順明軍開始疲態盡顯,火藥矢石也逐漸耗盡。而后金的攻勢則是一浪高過一浪,顯然,這旅順城已經守不住了。 七月初六,黃龍眼看旅順旦夕將破,便命部將譚應華突圍報信,并叮囑道:“敵眾我寡,今天旅順必被攻破。你火速將我的關防大印送去登州,若你也無法突圍,就把它扔到海里。” 果不出所料,當天傍晚,后金軍自東北角突破城防,殺入城中,黃龍遂率殘部與后金軍展開激烈巷戰,最終力戰不敵,自刎殉國。而他麾下的將士也大多戰死,降者幾無。 第二日清晨,旅順陷落。 旅順一戰,皇太極算是真正領略到了炮兵部隊的重要性,此后,他命孔有德、耿仲明組建天佑兵,尚可喜組建天助兵,獨立于后金八旗之外。而三順王為后金攻取天下也是不遺余力,舍身忘死,甘效犬馬之勞。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便過了一百四十余年。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為褒揚忠臣,特意為前明總兵黃龍加謚號“忠烈”,并修墓建祠,讓其受萬民敬仰。 又過了兩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廷修編的《貳臣傳》最終定稿,孔有德、耿仲明榜上有名,就連他們的主子都對其嗤之以鼻。 歷史,永遠不會埋沒一個忠臣,也絕不會饒恕任何一個叛徒……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