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的桐城之戰,太平軍雖然穩定了皖北局勢,重開了天京糧源,振作了全軍士氣。 但從總體戰局考察,太平天國仍然處于清軍戰略包圍之中。 1、石達開出走的嚴重影響各戰場清軍都牽制太平軍力量,石達開很難集結更多的機動兵力,突破戰略包圍,挺進到敵人內線運動。 1857年6月2日,石達開從天京出走,當月下旬,在安慶揭起分裂單干的旗號,導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新的嚴重分裂。 全軍將士面臨新的抉擇,軍營出現混亂與動蕩,比之楊、洪、韋內訌,牽涉面更廣。 石達開遍貼分裂諭帖,明里暗里拉走部屬,連天京守軍也紛然附從,只剩下不足萬人的實力。 翼王一心盤算分裂行動計劃,置上游軍事于不顧,斷送了皖北局部反攻以來的軍事斗爭成果,導致了太平天國第二次戰略退卻。 洪秀全捐棄前嫌,一面敦請翼王回京執政,一面罷黜二位兄長,擢蒙得恩為贊天燕、文衡總裁正掌率,鐘芳禮為順天燕、副掌率,陳玉成為成天豫。 李秀成未得升封,頗有怨言。蒙、鐘手握兵符,卻沒有部眾;陳、李各擁將士,卻被排除于中樞決策權力機構之外,不愿接受天京調度。 蒙、鐘只能顧及天京戰區,無法指揮上游戰事,更難統籌全局。上游各將帥自行其是,嚴重貽誤了戰局,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2、天京戰局的退卻新任兩江總督何桂清獲悉石達開出走的信息后,喜出望外,認為“該逆自相殘害,眾叛親離”,“此真不可失之機也?!彼WC“竭力運籌,接濟軍餉”,支持清軍攻堅奪城。 和春調整了戰略重點,決定“添派兵勇,先取溧水,一處成功,則句容亦可得手。”之后,“再圖鎮江,直搗金陵?!?/p> 溧水形勢危急。 蒙得恩、鐘芳禮立即令迓天侯陳仕章率萬余將士援溧。6月上旬,援軍在鄔山、湯村、博望迭戰皆敗,陳仕章被俘犧牲。溧水、句容守軍動搖,原翼王舊部首先遁走。清軍趁機大舉攻擊。 經過壯烈抵抗后,溧水將士棄城突圍,6月14日,縣城陷落。 順天燕鐘芳禮、春官丞相涂正興收集溧水突圍將士一萬余人,集結于湖墅鎮、龍都鎮、秣陵關三處,犄角駐扎,保衛天京南路。和春令傅振邦進犯湖墅。 7月8日,清軍攻陷龍都。涂正興血戰犧牲,鐘芳禮率殘部撤往淳化鎮。句容的后路卒被清軍切斷。 和春立即抽調各路清軍圍攻句容。 15日夜,和春準備總攻,周勝富率主力突圍而出,敗退天京,句容淪陷。 撤出溧、句是太平天國第二次戰略退卻的起點。至此,一破江南大營的勝利成果全部喪失。 1857年7月26日,張國梁率軍進抵鎮江軍營。 8月22日,和春赴鎮江指揮攻堅。計劃渡便民河,控制江濱沙洲,以切斷寧鎮(江寧、鎮江)交通線。 8月31日,張國梁遂率軍在高資西路扎營,控扼寧鎮陸路交通線,“三面合圍,漸成坐困之勢”。 太平軍吳如孝向天京告急。10月初,洪秀全詔皖南守將李世賢進援,由天京東進,從石埠橋至下蜀街一線,扎營七座,建立援鎮前進基地,走1856年秦日綱援鎮的老路。 12月27日,瓜州將士首先行動,南渡鎮江。吳如孝又將虎頭、磨盤兩山將士撤入城中,挑選精銳為前驅,分兵守城掩護突圍。 之后,吳如孝驅兵三路突破張國梁防區,守軍相繼疾進。清軍攻取鎮江。 太平軍兩路西撤:一路經倉頭,一路沿江轉戰,清軍乘此追擊使太平軍受到沉重損失。 李秀成由天京前往接應,保存了部分力量。 相形之下,瓜洲戰局不若鎮江之激化。 11月下旬,德興阿探悉瓜洲將士存糧“不敷一月之食”,以為有機可乘。 12月上旬,由三汊河運水炮臺進攻,旋被太平軍擊退。 是時,太平軍由天京沿南岸援鎮,德興阿十分恐懼,害怕援軍北渡打擊江北大營,忙于沿江水陸警戒。 當張國梁擊潰援軍后,德興阿于12月17日大舉進犯瓜洲。 12月27日夜,最后一批將士炸毀瓜洲城壘,向西路疾行,主力則乘舟南渡鎮江,參加突圍戰斗。清軍終于“收復”被毀壞的空城。 攻陷瓜洲后,德興阿立即調遣主力馳赴江浦,加強進攻力量。1858年1月上旬,清軍大舉進犯。 德興阿扎大營于浦口西北安定橋,控扼兩浦交通線。清軍在陡岡、安定橋、小店一線連營數十座,對江浦構成圍困態勢。3月7日,大營移扎馬神廟。8日,天京援軍占領石磧橋,但被清軍騎兵擊潰。 德興阿不敢正面強攻,決定“步步為營,斷其外援,絕其糧道” ,按照瓜洲模式坐收江浦。 4月12日,太平軍撤出江浦。 至此,天京北岸據點全部喪失。 自石達開出走后十個月內,天京戰區連失重鎮,清軍再度逼近天京。 1857年12月29日,石埠橋陷落,太平軍撤至觀音門、姚坊門。和春氣焰劇增,計劃“由東南入手,然后由南轉西,扼要聯營”,再次圍困天京。 于是,清軍分東北與東南兩路展開兵力,構成姚坊、仙鶴門與土橋、淳化鎮、砂子岡兩大集群。 3、江西淪陷由于江西戰局一無進展,福興、文俊聯合挾制曾國藩。1857年3月16日,曾國藩、曾國華兄弟藉父死從瑞州軍營回湖南湘鄉奔喪。 為了控制湘軍,他疏請楊載福調度。楊遠在九江江面,難以兼顧。福興、文俊十分惱火,限制與欺凌湘軍,不少頭目蒙受委屈。 湘軍士氣下降,“漸忘紀律,頗有滋擾”,戰局受到影響。 可是,石達開令石鎮吉、楊輔清于3、4月間轉進閩西,企圖開辟新的基地。邵武、建寧二府州縣大都被太平軍占領,之后,又乘勝攻取汀州府城。石達開出走后,楊輔清、石鎮吉受命回援江西,福建基地旋被棄守,機動成果全部喪失。 贛西是江西戰區的重心。 湘軍共有四個兵團分攻九江、瑞州、臨江、吉安。 其中,九江由胡林翼指揮,臨、吉由駱秉章節制,瑞州歸福興、文俊調度。 實際上,四大兵團互相橫向聯絡援應,統由居喪的曾國藩與在任的胡林翼暗中控制,主持駱秉章幕府的左宗棠也積極參與規劃和決策。 現在,湘軍羽翼已成,咸豐不無疑懼,想藉曾氏兄弟丁憂轉移湘軍兵權于福興、文俊。 但是,湘軍將帥聯合消極抵制,自成系統,使咸豐的圖謀難以實現。 太平天國方面的分裂也嚴重貽誤了江西戰局。九江林啟榮。 湖口黃文金、景德鎮韋俊均非翼殿,不愿附從分裂,石達開遂心懷私憤,撒手不問九江戰事。相反,瑞州賴裕新、臨江程瀛、吉安傅忠信均屬翼殿,則被石達開重視,不惜傾力支援。 原來統一指揮的江西太平軍陷入戰略上的混亂,不可能維持以前“大股趨援”“馳應迅速”的集中與機動態勢,導致分散與行動不一的戰略弱點,后果非常嚴重。 瑞州戰場一直是贛西攻守戰局的關鍵部位。曾國藩見強攻無效,從1857年2月21日起,動員兵勇民夫,“仿照圍困武漢之式,周挖長濠,斷其接濟,惟當力堵援賊”。等待城中“糧盡勢窮”,即可“收復堅城”。 賴裕新從此坐困孤城,出擊則難渡越重濠堅壘;援軍同樣不易突破圍城防御縱深,增援難收實效。更嚴重的是糧食、軍資補給斷絕,勢必不能持久。 同時,劉長佑、蕭啟江與水師頭目劉于淳逼犯臨江,在瑞州側后開辟戰場。3月中旬,撫州將士增援,與臨江援軍在大坪伏擊劉長佑部,焚毀湘軍各營,大煞敵人兇焰。 下旬,援軍進擊瑞臨之間的重鎮陰岡嶺,瑞州湘軍分兵馳援,大敗臨撫將士,挫敗了石達開進援瑞州的行動計劃。 臨江戰局也開始惡化。4月17日,清軍水師駛抵城河水面,陸師進踞蛟湖,臨江保衛戰揭開帷幕。下旬,湘軍劉長佑、王錱二部進扎西南,蕭啟江進扎東北,構成包圍態勢。 5月7日,清軍第一次大舉攻城,傷亡慘重。之后,雙方激戰一月,互有勝負。6月上旬,湘軍仿效瑞州,挖濠筑墻,并開鑿隧道。 1856年12月下旬,周鳳山、曾國荃率湘軍開始進犯吉安,開辟新的戰場。湘軍發動幾次攻勢連遭挫敗,只得轉入陣地相持。 1857年2月中旬,峽江淪陷,臨江、吉安交通線被湘軍切斷??怪輰⑹考Y吉水,兩路迂回轉進,一路牽制吉安城外湘軍,一路沖入吉安。 之后,吉水援軍與吉安守軍夾攻湘軍,大戰一月。曾國荃、周鳳山連吃敗仗,死傷頗重。 3月下旬,韋俊親赴吉安督戰。周鳳山趁虛轉入進攻,消滅了太平軍水師,控制了贛江交通。之后,韋俊回景德鎮,湘軍氣焰復熾,于5月上旬攻陷吉水,奪取吉安后援基地。 吉安守將傅忠信一面堅守城池,一面求援。 8月5日,雙方決戰于茗坑、三官殿一線,楊輔清失利,由廣昌撤轉南豐、宜黃。進援行動徹底失敗。 楊、石消極遷延于前,行動不一于后,終于被王鑫數千人的湘軍各個擊破。石達開扭轉贛西戰局的全盤計劃遂告夭折,立即引起連鎖反應。 賴裕新早已不愿孤守瑞州,從6月上旬開始就一直謀求突圍,迄未得逞。 7月上中旬,再度武裝偵伺湘軍防線虛實,多次試探沖突,仍然未能如愿。8月上旬,湘軍“連日環攻,不稍休息”,妄圖迫使太平軍緊張守御,無暇組織突圍。 豈知賴裕新卻因利乘便,出敵意外地迅速行動,于8月8日初更,乘風雨交加之夜,率軍沖出湘軍防線,突入奉新、新昌邊界,經上高馳轉吉安。 尚有部分將士未能突出,繼續據城血戰,并于9月1日擊斃湘軍頭目劉騰鴻。但守將陳光英勇戰死,夜間,湘軍攻陷瑞州。 石達開見瑞州陷落,江西戰局逆轉,決定率軍進贛。10月上旬,大軍由安慶南渡,向景德鎮集結,經樂平、萬年,長驅而南。楊輔清等由金溪、瀘溪進向貴溪,試圖打擊李元度部湘軍,廓清石達開經略贛東通道。 看來,石達開此時有經營江西自立的戰略意圖。 其時,臨江守將程瀛動搖變節,于12月5日出城議降。次日,天地會首領及檢點張發紀處決程瀛,堅守城垣,以待援軍。 但援軍受挫撤走。張發紀等堅持至1858年1月22日夜間突圍,湘軍才得陷城。 石達開經營江西意圖終難實現,只得撤轉,進圖浙江。于是,除吉安尚在堅守外,贛西疆土基本淪喪。 4、九江失守石達開出走安慶,陳玉成未予附從,堅持在鄂東浴血奮戰。 6月下旬,陳玉成由北路發起攻勢,在青石嶺、張家塝、白水畈、望天畈、桐梓河一帶與清軍接戰,互有勝負。 7月13日,陳兵團在張家塝痛擊團練。18日,復于望天畈伏擊湘軍,收復蘄水。胡林翼時至黃州堵截,湘軍潰往巴河。 陳玉成戰術變化靈活。 胡林翼分析說:
必須指出。太平軍人數雖眾。但大半是剛投軍的皖北饑民。素質顯然劣于湘軍。陳玉成因地制宜。發揮農民吃苦耐勞的長處。在山區叢林之中與敵周旋。避免大規模會戰,實施運動戰與游擊戰,挫敗敵軍,開創了新的戰局。 不過,陳玉成見胡林翼出鎮黃州,未能集中兵力乘勝進取。 由此可見,陳玉成此時聲勢壯大,擊中了敵人要害,上游軍事大有轉機! 問題是南岸缺乏攻勢。石達開重兵據守安慶,熱衷招攬人馬分裂,卻拒不開辟南岸戰場,未能與林啟榮、黃文金聯合打擊李續賓,趁此解九江之圍,相機收復湖北。 而且,林啟榮、黃文金也一誤再誤,毫無動作,既未突破湘軍防御圈,也不牽制李續賓渡江北援。他們都坐視陳玉成孤軍奮戰,致使李續賓率主力投入北岸戰場,擊敗陳兵團,進鄂援潯戰略行動功敗垂成。 7月中旬,陳玉成在童司牌、十里鋪與都興阿鏖戰,焚斃副將王國才,痛擊八旗馬隊。但李續賓突然北渡,于18日發起攻勢,攻毀童司牌營壘。陳玉成損兵折將,銳氣大傷。 陳玉成無法喘息,一潰再潰,于9月下旬撤轉皖境。胡林翼坐鎮九江指揮,派唐訓芳部湘軍駐扎蘄州西境,防堵湖北邊界,集中精力圍攻九江。 胡林翼逐走陳玉成之后,九江已經孤立。清軍決定“先拔小池口偽城,撤其犄角”,斷絕九江接濟。9月下旬,胡林翼集中洋炮日夜轟擊,石城工事嚴重破壞,城內不能舉炊。 10月2日,清軍總攻,焚燒城內帳篷,乘煙登城。太平軍奪路突圍,犧牲慘重,城池陷落。 胡林翼決定趁黃文金疏防,突然襲擊湖口。黃文金守御要塞迄今已五載,陸師據湖口,水營扎于石鐘山,對岸梅家洲亦水陸布防,兩岸密置大炮。清軍正面強攻勢難得手。李續賓于10月24日夜埋伏于湖口后山,黃文金毫無覺察。 25日,湘軍水陸分攻湖口與梅家洲,牽制正面守軍。李續賓由后山突然俯沖而下,太平軍猝不及防,棄營遺逃,石鐘山、梅家洲失守。 夜間,黃文金撤走,湖口淪陷。就在10月,石達開率大軍入贛,集結景德鎮,競然撒手不援近在咫尺的九江,可見義王不義。 11月4日,湘軍進陷彭澤北岸要塞。8日,炮擊南岸彭澤縣城。夜間,守將賴桂英遁走,彭澤遂陷敵手。李續賓又誘降殺戮守軍,奪取小孤山要塞,打開進犯皖西的江防門戶。 林啟榮不斷向陳玉成告急,洪秀全則詔陳續援天京。陳玉成不能放棄上游,遂引軍西指,再次進鄂援潯。12月下旬,在蘄州陳德園被湘軍擊退。 1858年2月一3月,陳玉成復從六安入鄂,進抵羅田、麻城、牽制湘軍犯皖。同時,宿松、太湖將士騷擾蘄邊境。兩路皆無進展。 4月下旬,陳玉成再次進克麻城,與湘州軍李續賓部相持,未能打開戰局。同陳玉成屢次機動,并未達到分散湘軍兵力的目的。 1858年3月起,湘軍晝夜水陸環攻,并開挖隧道,企圖在夏熟之前陷城。 5月19日,湘軍在東南城垣爆破,轟塌城墻一百余丈,守軍無法扼堵。林啟榮率饑疲將士血戰到底,李續賓血洗九江,一萬七千名軍民壯烈犧牲。林啟榮堅守六年的九江要塞陷于敵手,他為守衛天國驅土流盡最后一滴血。 九江失守,太平天國上游腹地安徽暴露在湘軍攻擊矛頭之前,皖北成了雙方爭奪的戰略重心,陳玉成、李秀成面臨空前艱巨的戰略使命,既要保衛天京,又要保衛皖北。天國正值存亡繼絕之秋,他們必須尋求出路。 5、安徽戰場的苦斗石達開出走安慶,皖省將士大批追隨,皖北腹地漸次空虛。陳玉成進軍鄂東,沿江將士又被洪秀全多次抽調援京。 李秀成時任又副掌率,受命主持皖北軍務,負責保衛這片基地,接濟進鄂兵團與天京、瓜鎮。 太平軍力量削弱,李秀成、陳玉成與捻軍聯合作戰,把捻軍納入太平天國戰略范疇。李秀成坐鎮六安,遣軍支援與加強淮北捻軍實力,牽制勝保兵團,保衛淮南、巢湖糧食基地。 六安是皖北主戰場。1857年 8月下旬,李秀成返回桐城,籌劃東路防務。 但是,李秀成奉詔率六安將士及李昭壽、薛之元部捻軍東援鎮江。 11月,李秀成改變主意,由派河南折而東,進克昭關,大破河村鋪清營,乘勝收復和州。主力在烏江、和州渡江, 12月初進抵天京東路援鎮。李秀成未赴援鎮前線指揮戰斗,而是駐節和州,保護補給線。 中旬,援軍潰敗,他才匆匆馳赴天京,接出吳如孝,承擔保衛首都的重任。 如今,皖北太平軍與捻軍實力銳減,正是清軍反撲的良機。可是福濟“意在扼守廬州,先自立于不敗之地”,茍且偷安,消極無為,皖北戰區比較平靜。 1858年4月下旬,李秀成由天京趕到蕪湖,與李世賢商定,各自分兵在皖北與皖南機動,目標是解天京之圍。 6月初,備戰完畢,陳坤書為前敵指揮,征集大量新兵以壯聲勢,扎營于大劉村、雀廟集、蔣家山。德興阿潛抵高旺,準備會戰。5日初戰,太平軍獲勝,6日,兩軍大戰于大劉村、雀廟集。 新兵未經戰陣,土崩瓦解,十三座營盤均被清軍攻毀,“失去官兵千余”。李秀成率敗軍退至湯泉,打開兩浦,以解天京的軍事決策終于流產。 再看皖西戰局與陳玉成動向。 李秀成援鎮后,龔得樹率捻軍據守六安。1857年11月下旬,勝保進犯三河尖,龔得樹抽兵北援。勝保旋即南下,與李孟群會攻六安。 1858年1月,陳玉成、韋俊會合“欲上德安招足人馬而救天京”。22月,陳韋兵團轉進河南固始,勝保、李孟群追擊。兩軍相持二月,陳韋消耗了軍資,削弱了力量。 4月24日,太平軍轉取麻城。 不久,九江失守,湘軍李續賓部馳援鄂北。 這樣,歷時五個月之久的赴德安擴軍援京的軍事機動,以失敗而告終。機動決策無可非議,陳韋實施時失誤甚多,尤在圍攻固始二月不下,貽誤了時機,引起一系列失敗。 6-7 月,皖西戰事頻仍。 其一,英山、太湖將士“直犯蘄州,救援麻城”。6月中旬在彌陀寺、南陽河一線與都興阿、唐州方相持。 下旬,李續賓馳抵參戰,把太平軍逐回皖境。 其二,李孟群攻陷六安后,于7月上旬,一面進犯舒城,欲廓清六安廬州交通線,遭到守將朱魁(曾堅守寧國)的英勇抵抗。同時,遣隊掃蕩霍山山區,再敗陳玉成、韋俊殘部,迫使陳韋撤轉潛山、太湖地區,處境頗為艱難。 可見,1858年夏,是太平天國的艱難歲月,天京久困,九江失守,江西淪喪。李秀成保守全滁,一籌莫展,陳、韋困于潛太,元氣大傷。 史實充分表明,石達開的分裂嚴重削弱了太平天國戰略力量,擾亂了軍民心志,加劇了敵強我弱的實力差距。這正是第二次戰略退卻的根本原因。 (正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