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百字碑》,唐末道士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所撰,又稱《百字碑》《百字銘》,為五言二十句詩歌,只有百字。內容十分簡明深刻,向人們講述了道教內丹修煉的整個過程、內景、效驗等。現小道參考前人注解加以淺注,供各位學習參考。 ![]() 養氣忘言守修行的首要就是要養氣守神,何為養氣守神呢?張三豐祖師云:“。忘言則氣不散,守一則神不出。訣曰:緘舌靜,抱神定。” 降心為不為人的心都是浮躁不安的,要想修煉那么首先便要降服自己的心。有詩云:“欲在火里種金蓮,先栓意馬降心猿”將自己的意馬心猿,化為慧劍,斬斷凡塵念想,斷絕貪嗔癡愛。訣曰:以眼視鼻,以鼻視臍,上下相顧,心點相依,著意玄關,便可降伏思慮。 動靜知宗祖動靜即是陰陽,宗祖張三豐祖師釋曰:“生身之處也”即為父母。須知人生而為人皆因父母一點靈光注入而成。所以更需明先天之道理。 無事更尋誰如果能夠養元氣忘所言,能夠降伏自己身心,神魂不散,意不散沖,二十四時不離,那么日久年深,自然現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靈明莫測,即此是也。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此句闡明了所修之道為何道,即真常之道。《清靜經》云:“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凈矣。”應物漢語。張三豐祖師釋曰:“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靜,元神凝結。”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凡俗之人皆是性如烈火,愛惡欲憎,喜怒無常。所以難免會有觸動影響自己修行之決心。修行不怒曰“火降”寡欲曰“水升”身不動曰“練精”,煉精則虎嘯,元神凝固。心不動曰“練氣”煉氣則龍吟,元氣存守。意不動曰“煉神”煉神則二氣交,三元混,元氣自回矣。三元即精氣神。訣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內想不出,外想不入。 ![]()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修行之人,不迷戀塵世則氣自回。以身為鼎爐,坎為水,離為火。水火交融。訣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直至丹田氣滿,結成刀圭也。 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陰陽二字由元始無極化分而為陰陽。大而天地,細入微茫,無非陰陽結合而成,即上文所釋配坎離之意。那么生返復呢?亦即水火既濟,龍虎交合,陰陽返復,真陽上升,神水下降之真意也。《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功課經》內有八句偈云:“祖氣氤氳滿太虛,元始天尊九天居。驅雷役雨飛金篆,活物生人備玉樞。三界有情皆得度,十方無路不通車。大哉普化明元始,日月齊光信不誣”。借助經典以說明普化一聲雷之真意。 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到此地位,藥即得矣。白云朝頂上”,這是道家的形容,就是從頭頂開始身心內外一片白光,是有相的光明。“甘露灑須彌”,頭頂上自然有一種甘露流下來。在佛家《禪秘要法》,白骨觀第十六、第十七觀里頭都提到過天元丹。佛也說,修持到這個境界加上虔誠的恭敬心,有成就的天人,自然會給你灌頂。 ![]()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到此,骨節已開,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來不息,時時吞咽,謂之長生酒。訣曰:流珠灌養靈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參禪靜坐要聽無弦之曲,何謂無弦曲呢?說的是我們的呼吸氣,來回往返哪有弦呢?修行打坐之士,必須把呼吸調和均勻,如同唱曲一樣唱得好聽,悠揚悅耳,尺句頓挫,宮商音調找的準確,聽其自然。真修之士必須深明造化真機,把唯物辯證法好好辯證辯證。我命由我掌握,常抱樂觀,使我本身這個假殼,好比草舍茅庵,保持堅固,以寓我之元神天性,安居其內。用其智慧,注述道經,覺醒世人,致于至善,共趨圣域。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自“養氣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呂祖真正口決工夫,無半點虛偽,乃修行上天之階梯。得悟此訣與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譴。珍重奉行,克登天闕。 |
|
來自: 上善若水o3o0jg > 《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