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癬,亦稱桃花癬。以淡紅色或黃褐色圓形或橢圓形斑,其長軸與皮紋一致,上覆以糠秕狀鱗屑,先有母斑后有子斑為臨床特征。 《諸病源候論》:“風癬,是惡風冷氣客于皮,折于血氣所生。亦作圓文匡郭,但抓搔頑痹,不知痛癢。” 《外科正宗》:“風癬如云朵,皮膚嬌嫩,抓之則起白屑。” 《醫宗金鑒》:“風癬,即年久不愈之頑癬也,搔之痹頑,不知痛癢。” 有認為風癬即牛皮癬,也有認為與今之玫瑰糠疹相似。 目錄 一、內服方 二、外用方 一、內服方 1.蜜酒 來源:《本草綱目》卷二十五引孫真人方。 主治:風疹,風癬。 組成:沙蜜一斤,糯米飯一斤,面曲五兩。 用法:熟水五升,同入瓶內,封七日成酒。尋以蜜入酒代之亦良。 2.煮腎散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主治:風癬。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椒紅各半兩。 用法:上為細末。用豬腎一對,竹刀切開,去筋膜,每只入藥末一錢匕,鹽一捻相合。布線纏縛,以好酒一盞,于瓷器內煮約八分熟,五更初,不得漱口及語話,去線旋旋嚼,細呷煮藥汁送下,食少白粥,當晚微利;次日煮熟吃,須連日服,服盡再作。 3.天麻散 來源:《普濟方》卷二八一引《十便良方》。 主治:風癬。 組成:天麻,防風,細辛,芎藭,干葛,僵蠶各等分。 用法:上搗羊蹄根汁,調二錢成膏。以熱酒浸動,食后服。以羊蹄根汁搽瘡上。 4.烏蛇丸 來源:《瘍科選粹》卷六。 主治:風癬。 組成:白花蛇三兩(酒浸),麥門冬一兩五錢,苦參二兩,黃芩,防風,白鮮皮,甘草,枳殼,梔子仁,赤芍藥,大黃,蒼耳子,羌活,黃耆,白蒺藜各一兩。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十丸,薄荷酒送下。 5.烏頭丸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三。 主治:宿患風癬,遍身黑色,肌體如木,皮膚粗澀,及四肢麻痹。 組成:草烏頭一斤。 用法:上藥入竹籮子內以水浸,用瓦子于籮內就水中瀧洗,如打菱角法,直候瀧洗去大皮及尖,控起令干。 用麻油四兩,鹽四兩,入銚內炒令深黃色,傾出油,只留鹽并烏頭,再炒令黑色,煙出為度; 取一枚劈破,心內如米一點白,恰好也; 如白多,再炒; 趁熱杵羅為末,用醋糊丸,如梧桐子大,干之。 每服三十丸,空心、晚食前溫酒送下。 方論:《本事方釋義》:草烏頭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能行走經絡。 宿患風癬,遍身黑色,肌體麻木,皮膚不仁,四肢麻痹,久不能愈者,非此不能透入諸經絡。 制藥用油、鹽、和藥用醋者,以咸能軟堅,酸能約束。 只用一而不用它藥者,欲其專攻是疾,無暇治及他處耳。 6.回生保命丹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五引楊西塘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