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孩子去游樂場,隔壁寶媽看二寶很聽話,就說,你這孩子怎么帶的,怎么這么聽話。 我們家的犟的很,說什么都不聽,總撒潑打滾。 其實對于孩子犟感觸頗深,因為二寶8個月左右時,因為要添加奶粉時,真的難到我了。 不用奶瓶、不喝奶粉、餓著也不喝,換了幾種奶粉都不管用,最后才發現,孩子要軟著來。 當我們用懷柔政策而不是以暴制暴的方式時,孩子開始喝了,沒過多久也開始用奶瓶了。 那一刻我發現,養育女孩和養育男孩真的不一樣。 養育二寶后,我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來養育二寶,方法不同,二寶和大寶性格差別很大。 也讓我這個老母親特別省心,同時也特別驕傲。 ![]() 那如何培養出一個優秀貼心又有擔當的男孩呢? 媽媽適當偷懶 生活中很多媽媽不舍得用孩子,但事實是有擔當的男孩,都是從生活中體驗和鍛煉出來的,舍得用孩子的媽媽,才能培養出貼心的孩子。 所以,在我們家,沒有說你年齡小,就可以坐等吃喝的,也沒有說,年齡小就必須姐姐讓弟弟。 而是每個人都需要分配任務,去做自己的事。 例如,吃了飯,姐姐擦桌子,弟弟主動收凳子,這些力所能及的事,從小就讓他們自己來。 允許孩子哭和釋放情緒 養育孩子過程中,要允許孩子哭,尤其是男孩,千萬不要說你是男孩,不能哭,給我憋回去。 弗洛伊德曾說過: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 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憋回去忍著不哭的男孩,看似沒哭,但不是真的勇敢了,而是把委屈和痛苦吞在肚子里。 用內耗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恐懼委屈和害怕,長時間下去,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或暴躁。 甚至還會變得只看人臉色形事,成為討好型人格。 反之,時常被允許哭的孩子,內心的負面情緒因時常被理解被尊重,就會充滿能量。 不會因外界紛繁雜亂而困擾,繼續堅定做自己。 遇事越挫越勇,敢于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失敗,同時也會繼續通過嘗試和努力繼續前行。 所以如果男孩委屈的話,可以說,寶貝很難過是嗎?難過的話,就哭出來,哭完再說,情緒得到宣泄和理解的孩子,很難叛逆。 ![]() 不限制孩子,讓孩子大膽嘗試 男孩精力旺盛,一定要帶孩子多運動,運動過程中,讓孩子大膽嘗試,而不是這不行那不行,那樣只會讓孩子失去鍛煉自己的機會。 一個時常被限制的孩子,長大后內心也很難獲得力量和成就感,也會因為缺乏嘗試畏首畏尾。 從而膽小懦弱,要么偷偷背著家長做危險的事。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教育專家說,從小就讓孩子為自己做選擇,例如奶粉喝多少,今天吃什么,比起浪費東西。 讓孩子大腦得到更好的鍛煉,更有利于成長。 學會示弱,而不是以暴制暴 養育男孩過程中,父母要學會示弱和放低自己的姿態,懂得示弱和放低姿態的父母,才能真正贏取孩子的認可,養出聽話的孩子。 心理學家說: 當父母和孩子爭輸贏時,結局一定是父母輸。 放低姿態,說媽媽比較笨,我也不太懂呢,寶貝你說,怎么辦呢?我們要如何做呢? 放低自己,尊重孩子,孩子會告訴你答案。 多鼓勵少指責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叛逆的孩子是指責出來的。 哲學家詹姆斯曾說: 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如此,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時常被認可和肯定的孩子,他們內心富有能量,自我價值感也很高,所以,遇事時彈性度很高。 他們不會輕易被干擾,而是很快調整,繼續挑戰。 ![]() 給足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是男孩力量的源泉,想要男孩內心堅定。 3歲前,一定要給足孩子安全感,多擁抱多陪伴多表達愛,有時間的話,盡量自己扶養。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父母早期的陪伴與愛,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培養習慣,但不控制 心理學家說,3-6歲是孩子習慣和規矩樹立的黃金時期,但真要等到三歲,才樹立習慣時。 孩子會比較難帶,但培養習慣不是用規矩控制孩子,而是引導孩子,做一些正確的習慣。 例如給足孩子空間,讓孩子在安全范圍內探索,如果動作有點危險時,陪伴孩子守護安全。 但也要告訴孩子,媽媽不陪伴時,會有點危險,所以,下次玩得時候,要記得讓媽媽陪著。 等你長大有力量了身高達到了,在自己玩。 陪孩子一起感受危險程度,而不是簡單感知。 飯后養成規律的飯后收納和做勞動的習慣。例如,飯后可以讓孩子收碗筷和收凳子。 飯后定點帶孩子外出運動,培養睡前洗漱和讀書,有事好好溝通,哭可以,哭完再說。 這些良好的引導,如果在孩子2歲時就完成,孩子長大后,父母就不會為了孩子一個不好的習慣,去指責咆哮孩子,讓自己心累。 寫在最后: 養育是一場修行,修行道路上,豐富了自己,成就了孩子,接下來讓我們用正確的方式。 為孩子打造肥沃的土壤,引領孩子向上成長。 作者介紹: 我是彤橦媽,90后二胎寶媽,很高興在這里遇見你,我這里,專注女性成長以及育兒干貨。 關注我,育兒路上,陪你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