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名詞解釋我整理的比較多,所以分為(1)(2)兩部分發~第一部分昨天已經發了 ![]() 名詞解釋 26. 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剩余價值不能在流通過程中產生,是在生產過程中由雇傭工人創造的。 27. 剩余價值規律 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就是無休止地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就是剩余價值規律。馬克思指出:“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剩余價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剩余價值和唯物史觀的發現,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28. 不變資本 根據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將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生產資料的價值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其轉移的價值量不會大于它原有的價值量盡管不同形式的生產資料轉移價值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轉移的總是生產資料原有的價值量。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己的價值量,不發生增殖,這部分資本叫作不變資本。 29. 可變資本 根據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將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在生產過程中,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不僅包括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還包括一定量的剩余價值。由于這部分資本的價值是一個可變的量,因此叫作可變資本。 30. 絕對剩余價值 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工作日的長度或提高勞動強度而生的剩余價值。為了讓工人生產更多的剩余價值,除了使用延長勞動時間的方法,資本家還使用提高工人勞動強度的方法,讓他們在同樣長的勞動時間內比以前耗費更多的腦力和體力,這和延長工作日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因此,通過提高勞動強度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同樣是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 31. 相對剩余價值 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通過延長勞動時間或提高勞動強度來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時間長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階級的反抗。因此,資本家在調整必要勞動時間與剩余勞動時間的比例上下功夫,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這種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叫作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 32. 超額剩余價值 超額剩余價值是指企業由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條件下,每個資本家總是力圖不斷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從而獲得超額剩余價值。 33. 資本積累 資本積累是指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其本質是資本家不斷地利用無償占有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的學說是剩余價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兩極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資本主義失業現象的本質,深刻地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資本積累的源泉是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現象產生的根源。 34. 相對過剩人口 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情況下,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地減少,其結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業,形成相對過剩人口。所謂相對過剩人口,就是勞動力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要。這種過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對的,是因為它并不是社會生產發展所絕對不需要的,而是由于它不為資本價值增值所需要,形成“過剩”或“多余”的。基本上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流動的過剩人口,第二種是潛伏的過剩人口,第三種是停滯的過剩人口。 ![]() 35. 資本技術構成 資本從自然形式上看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存在著一定比例,這個比例取決于生產技術的發展水平。因為生產技術水平越高,每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就越多;生產技術水平越低,每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就越少。這種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作資本的技術構成。 ![]() 36. 資本價值構成 資本從價值形式上看,可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部分資本價值之間的比例,叫作資本的價值構成。 ![]() 37. 資本有機構成 一般來說,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資本的價值構成,技術構成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價值構成的相應變化,而價值構成的變化通常反映著技術構成的變化。這種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作資本的有機構成。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一般趨勢,這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 ![]() 38. 資本積聚 資本積聚是指個別資本通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來增大資本的總量。資本積累是資本積聚的基礎,資本積聚是資本積累的直接結果,資本積累越多,資本積聚的規模就越大,個別資本總額就越大。 ![]() 39. 資本集中 是指個別資本通過結合而形成較大的資本。競爭和信用是資本集中最強有力的杠桿。資本集中有兩個特點:一是它僅僅以已經存在并執行職能的資本在組合上的變化為前提,它是原有各個資本之間的重新組合,它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的總額;二是它的作用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的絕對界限的限制因而它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大量的資本。 ![]() 40. 資本循環 資本循環是資本從一種形式出發,經過一系列形式的變化,又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運動。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要經歷購買階段、生產階段和售賣階段三個階段,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實現價值的增殖,并回到原來出發點。 ![]() 41. 資本周轉 資本的周轉是資本在運動中周而復始、不斷反復的資本循環過程。如果每次資本周轉帶來的剩余價值一定,則資本周轉越快,在一定時期內帶來的剩余價值就越多。影響資本周轉快慢關鍵的因素有資本周轉的時間和生產資本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構成。 ![]() 42. 社會總產品 社會總產品就是社會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態上又叫社會總價值,劃分為包括在產品中的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以及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價值。社會總產品在物質形態上,根據其最終用途可以區分為用于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于生消費的消費資料。相應地,社會生產可以劃為兩大部類。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 ![]() 43. 資本主義工資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在這種制度下,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勞動力是以貨幣工資形式支付的,工人為資本家勞動,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格”或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界限,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有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兩種形式,資本家還建立了各種形式的血汗工資制度,其特點是利用“科學的勞動組織”,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勞動強度。 ![]() 44. 利潤 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是剩余時間觀念上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或增加額,增加價值轉化為利潤掩蓋了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關系。剩余價值和利潤雖然來源相同,都是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生產出來的,在數量上也是相等的,但是二者反映的經濟關系是不同的。剩余價值是相對于可變資本而言,而利潤是相對于全部預付資本而言的。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以后,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就被掩蓋了。 ![]() 45. 剩余價值率 剩余價值率又稱“剝削率”。指剩余價值(m)和可變資本(v)的比率,通常以m’表示。它表示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雇傭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在資本家的全部預付資本中,只有可變資本,才能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價值的增殖。而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是舊價值的轉移,并不發生價值量的變化。因此,計算剩余價值率,不應該把剩余價值同全部預付資本相比,而只能拿剩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相比,才能揭示工人所受的剝削程度。 ![]() 46. 平均利潤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獲得利潤。不同部門的資本家集團按照等量資本要求等量利潤的原則來瓜分剩余價值。在利潤率平均化過程中,形成了社會的平均利潤率。按照平均利潤率來計算和獲得的利潤,稱為平均利潤。平均利潤是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的。從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來看,實質上是全社會的剩余價值被各部門的資本家重新分配的過程。 ![]() 47. 平均利潤率 亦稱“一般利潤率”。即社會總資本的利潤率。指資本家階級每年生產的剩余價值同社會范圍內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體現了職能資本家之間分配剩余價值的關系平均利潤率的水平取決于兩個因素:由于剩余價值率、資本周轉速度和資本有機構成不等,在不同生產部門中所造成的不等的利潤率,社會總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即投入各個不同部門的資本的相對量。平均利潤率的平均化是在不斷變動中實現的。它作為各個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一種平均趨勢,是通過平均化的運動而存在的。隨著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不同生產部門的商品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 ![]() 48. 生產價格 生產價格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它等于商品的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商品生產價格的形成以利潤率平均化為前提。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并沒有否定勞動價值論和價值規律。從單個部門看,生產價格與價值在量上通常不一致。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剩余價值的總和與平均利潤的總和相等從而生產價格總和與價值總和也相等。在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條件下,價值規律也就以生產價格規律的形式發揮作用。商品的市場價格的規定也就不再以價值,而是以生產價格為基礎,并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圍繞著生產價格這一中心上下擺動。 ![]() 49.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體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表現在階級關系上,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表現在生產上,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資本主義越發展,社會生產力越發展,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高,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 50.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實際需要相比的絕對過剩。經濟危機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這是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決定的,使得社會資本再生產也呈現出周期性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