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杜十娘是一個青樓女子,不知道杜十娘故事中的男主角叫李甲,不知道這個故事出自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 ![]() 但你一定知道杜十娘。 而每一個知道杜十娘的人都知道,杜十娘有一個百寶箱。 這個箱子十分神奇,它小巧到能被杜十娘一個弱女子抱在懷里,卻又容量驚人,裝得下許許多多不同品種、不同風格的金銀珠寶、玉器古玩。
這樣的百寶箱是真實存在的嗎?還是說它只存在于小說里,是馮夢龍放飛腦洞的產物? ![]() 馮夢龍是個現實主義作家,腦洞沒那么大,百寶箱當然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它的名字不是百寶箱而是“官皮箱”。 從傳世的官皮箱實物來看,這個名字實在是名不副實,因為它既不是是皮制,也不是官員專用。 ![]() 清早期 黃花梨平頂官皮箱 有朋友可能比較納悶,這不是皮制大家都看出來了,畢竟木頭和皮革的材質差別還是挺大的,但寶哥哥你是從哪看出來它不是官員專用的呢? 這就要打開官皮箱看看它里面的構造了,官皮箱和文具箱、藥箱等其他小型箱的區別在于,它的箱蓋下面,藏著一個平屜。 ![]() 官皮箱內部的平屜,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么一個淺淺的地方,能用來放什么?幸好,有些官皮箱還保持著比較原始的構造,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 明 黃花梨官皮箱 這個木架子,是銅鏡的鏡支。古代的銅鏡不像今天自帶支架,又不能掛在墻上,沒有小丫鬟二十四小時給舉著鏡子的人,想要對鏡梳妝就只能手動給銅鏡加個支架。 從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可以看出,最晚在東晉的時候,鏡支已經誕生。只不過那個時候,高足家具還沒流行,人們席地而坐,鏡子也直接放在地上,鏡支都是大長腿。 ![]() 東晉 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唐代以后,桌椅變高了,鏡支就變矮了。 ![]() 清 黃花梨透雕花卉紋鏡架 到了宋代,人們在鏡支下安上抽屜用來放那些胭脂水粉、珠寶首飾什么的,鏡支就變成了既能支撐銅鏡,又能收納梳妝用品的鏡箱。 ![]() 清 黃花梨鏡箱 明代時,富裕起來的人民群眾安保意識也隨之加強,為了保障鏡箱里首飾們的安全,給鏡箱安上了門,于是,官皮箱就此誕生。 官皮箱,最初只是女子的梳妝箱,箱蓋下的那個用來放銅鏡的平屜,就是最好的證明。 至于它為什么得了“官皮箱”這個名字,有兩種說法。 ![]() 一種說法是江南地區民間在迎親時,新娘會在官皮箱里裝上比較貴重的嫁妝,包上一層大紅色的包袱,讓夫家人先背走,俗稱“背官箱”,寓意升官發財,大吉大利。 這里的“官”可能是“新郎官”和“官人”的官。 ![]() 另一種說法里的“官”就是名副其實的官了,據說明清時期官員巡視出游時,經常隨身攜帶著官皮箱用來盛裝文件、印章什么的,所以叫“官皮箱”。 官員們有沒有帶它出差的習慣,我們不知道。但能夠確定的是,隨著官皮箱的普及,它不再局限于閨房里。更多人開始用它盛裝文件、珍貴細軟,文人雅士們甚至把它放在書桌上,收納筆墨圖章、小型文玩。 ![]() 官皮箱頂上有蓋,箱前有門,門后設置若干個小抽屜,將收納的功能發揮到最大。雖然長得小巧,但結構之復雜、設計之巧妙,更勝過許多大型家具。 官皮箱箱蓋有平頂和盝(lù)頂之分。所謂盝頂,是指箱蓋頂端逐漸往上縮小呈斜坡狀。 ![]() 清 紫檀盝頂官皮箱 箱門則分為插門和對開的兩扇門兩種形式。 插門不用合頁固定,直接用一整塊門板下端插入特質的槽中,上端用銅質配件與箱蓋連接,比較少見。 ![]() 此款明嘉靖剔紅雕漆壽鶴鳳凰紋官皮箱,箱門就是插門 兩扇式箱門最為常見,一般為四框攢心,中間裝素板,素板最好要一木對開,這樣兩扇門上的紋路才能對稱。 ![]() 四框攢心結構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果箱門上還有雕刻裝飾,那身價立馬翻倍,比如前幾年拍出610萬高價的那件。 ![]() 這件明末至清初的黃花梨雕人物鎏金銅件官皮箱拍出610萬港元的高價 家具上的銅質配件稱為銅活,官皮箱上的銅活包括合頁、面葉、吊牌、提環等。既能加強家具結構的牢固性,與木材形成強烈對比的色澤,又具有鮮明的裝飾效果,是明清家具的一大特色。 ![]() 常見的銅活鑲嵌工藝分為平臥法與明釘法兩種。 在箱體上雕刻出淺槽,讓銅件能完全臥在槽里,使銅件表面與木頭表面相平,是為平臥。 而明釘法則不起槽,直接用銅釘將銅件釘在官皮箱上,銅件高出箱體表面,給人以粗獷、豪邁之感,但邊角較為容易起翹。 官皮箱不僅僅是一件器具,它的方寸箱體之間,體現了古典家具的靈魂,包含著古人的收納智慧,更承載著不為瑣碎生活磨滅的閑情雅趣。 俗話說“我又不是人民幣,怎么能做到人見人愛”?但寶哥哥覺得,像官皮箱這種男女通用、居家旅行之必備良品,應該沒有人不喜歡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