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洞,原本是一個戰爭話題。在冷兵器時代,一座萬里長城足以抵擋刀槍劍戟的進攻。火藥兵器的出現,催生出炮臺要塞式防御體系。而熱核武器的誕生,深挖洞便成為現代防御的主要樣式。深挖洞,也應是一個經濟話題。防空洞既是防御工事、又是地下資源。平戰結合,戰備效益與經濟效益并舉,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深挖洞,這個曾經席卷神州大地,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一場群眾運動,緣何而起,當年盛況,后來發展,未來走勢……曉壇先生以紀實文學的形式描述了這一史實。從本日始不定期連載,以饗讀者。 筑起我們新的長城——解讀中國“深挖洞” 第十一章 洞天禁忌 (36)禁忌來源于教訓,重慶“六·五大隧道慘案”經久難忘;洞天生存環境,需要科學的試驗。 禁忌,詞典上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犯忌諱的話或行動,并指出舊時的許多禁忌大多與迷信有關;一種是指醫藥上應避免某種事物,如禁忌油膩。本文所說的洞天禁忌,是指地下工程或地下空間應禁止或忌諱的事項,它與迷信無關,都是經驗教訓的總結和科學試驗的結果。 經驗教訓是從成功或失敗中取得的認識,尤其從教訓中取得的認識讓人經久不忘。因此,根據經驗教訓得出的禁忌特別有約束力。 上個世紀40年代初,在“國民政府”的陪都——重慶,曾因日寇飛機轟炸而引發過一起震驚中外的“六·五大隧道慘案”。當日寇飛機轟炸時,躲藏在隧道里的人們不顧一切地向洞口擠去。由于出入口柵欄門是由里向外關閉的,洶涌的人群一下將柵欄門死死壓住而無法打開。在擁擠之中,有的人被擠倒,遭踐踏,青壯年憑借自己的體力,拼命地向洞口擠去,致使靠近洞口處堆成了厚厚的人墻。 據幸存者回憶:起初只感覺頭腦發悶,大汗淋漓,漸漸身體疲軟,腳底發燙,呼吸困難,許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衣褲撕爛,心中有一種無可奈何的痛苦。有的人把口張開用嘴唇緊緊吸著防空洞的石壁,利用微弱的氧氣,延長奄奄一息的生命。將近午夜時分,洞內凄厲的慘叫聲漸弱,避難者經過4個多小時缺氧的折磨,已氣息奄奄,面色由紅色變成紫藍色,口角唾沫由白變紅滲著血絲,死神正在降臨,慘案終于發生。 慘案發生后,三個洞口柵欄門均被“人墻”堵死,加之演武廳和石灰市兩個洞口均有梯道,而且又陡又長,給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難。防空當局組織人員疏通了十八梯附近的防空支洞,才進入十八梯防空隧道實施救援。被救出的幸存者,傷勢較輕的,休息一會兒強忍悲憤陸續離開了現場。已經死亡的(部分因窒息、踐踏而昏迷過去),用卡車向朝天門河邊轉運。在轉運過程中,參加救援的士兵趁火打劫,搜搶死者身上的財物。 遇難的人大多衣著不整,七竅流血。遇難者中,有的父母雙亡,遺下孤兒;有的嬰兒死在母親的襁褓之中,母親瘋狂地呼喊著嬰兒的名字;有的夫妻一方遇難,幸存者突然瘋癲;有的孕婦因踐踏而死,鮮血浸泡著身軀;有的衣物被剝劫,婦女赤身露體;有的全家遇難,尸體無人認領……整個朝天門河邊,死尸累累,哭聲雷動,慘不忍睹。 6日上午,當局調來21艘木船,將遇難者尸體裝入竹編的臨時葬具或簡陋的棺材之中,再轉運至江北黑石子河邊草草掩埋了事。 1941年6月5日晚,日軍對重慶又開始了野蠻的轟炸。當日,“火爐”重慶天氣悶熱。18時18分,防空警報突然鳴響,市民聞警后,紛紛涌向附近的防空隧道。一時間,涌入市中區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廳三段防空隧道的避難者達6千多人,已大大超過最大容量。 這次空襲白發布警報至解除警報長達5個多小時。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廳三段隧道共有3個出人口:十八梯段隧道的出入口是從巖壁上開鑿的一個較為平坦的洞口;演武廳段隧道的出入口則是向下開鑿的洞口,坡度較大且有臺階,內與十八梯隧道相通;石灰市段隧道的出入口與演武廳相似,該段隧道相連于十八梯至演武廳隧道之間。三段隧道相通,呈“T”字形,建筑面積1096平方米(含洞內支撐物、通風箱、木凳等設施所占的面積)。當日避難者密度已達每平方米6人左右,加之避難者隨身攜帶的“貴重”物品,整個防空隧道內幾乎水泄不通。 19時30分左右,洞內即感空氣不暢,人群開始出現騷動。21時左右,聚集在洞內的避難者已感到渾身發熱,呼吸吃力,洞壁上的油燈閃爍不定,逐漸微弱。隨后,洞內氣溫不斷升高,氧氣愈來愈少,此時,大部分避難者仍舊保持著沉默,忍受著擠壓、悶熱和呼吸困難的痛苦。 22時左右,懸掛于校場口的警報信號燈突然熄滅,在外維持秩序的防護團員誤以為日機臨空,一哄而入,擠進洞內,關閉了出入口,進一步加劇了洞內的缺氧程度。此刻,部分油燈開始熄滅,避難者預感到大難臨頭,誰也不愿坐以待斃,于是,人流造成踐踏死亡、窒息死亡者2600多人。 釀成這次慘案的原因,除日軍的殘忍、當局的腐敗外,從防空工程本身來看,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防空洞管理混亂,對特殊情況沒有應急措施。慘案當日,在現場的防護團員有100多人,對爭先恐后的避難者沒有控制和疏導,致使嚴重超員。當開始發現窒息情況時,防護團員沒有利用空襲間隙組織避難者外出換氣。另外,通風、照明設備由于人為的原因未能啟用,成為擺設。 二是防空隧道設計不科學,不符合戰術技術要求。設計的出入口太少,又十分狹長,梯道太陡,不利于人員進出。洞口柵門向內開,洞口處堵塞便無法打開。這些問題無疑給安全使用留下了嚴重隱患。 重慶“六·五大隧道慘案”給人民防空工程建設和管理提供了血的教訓,新中國的人民防空絕不能重蹈歷史的覆轍。為了摸清地下空間生存的有關參數,防護工程科研設計部門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進行了一系列試驗和演習。 上個世紀70年代,為檢查工事的密閉性能,摸索工事在隔絕式通風狀態下,人員居留允許時間及其管理方法,科研人員在西北某地進行了一次坑道隔絕式防護人員居留試驗。 試驗的坑道,長117.6米,使用面積205平方米,容積為445立方米。坑道按一類防御地區3級防護標準設計。設有兩個出入口,每口設一道防護密閉門和一道密閉門。自然通風良好。參加試驗人員共104人,年齡最大41歲,最小17歲,平均23歲。參試人員按戰時要求著裝,攜帶武器裝備和生活用品。 試驗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運用燈光法、火焰飄移法和氣密檢測儀對坑道進行了氣密性檢查,以檢驗坑道隔絕時的密閉效果;測量了坑道內外的氣象環境數據;對參試人員進行了體檢,并對其進行了思想動員和工事防護知識教育。試驗中,對坑道內部的溫度、相對濕度、二氧化碳和氧氣濃度的變化分別進行了監測,對居留人員進行了身體抽查,掌握了環境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影響。在坑口外部灑試毒劑以檢驗工事的漏毒、滲毒情況。居留人員在坑道內主要是打撲克,下棋,看書,午餐時在工事內吃干糧。經過8小時試驗,人員撤出,未見異常病變情況出現。 通過試驗,準確掌握了三個方面的情況: 坑道內空氣成分的變化情況。試驗前,坑道內二氧化碳濃度為0.05%,氧氣濃度為21%。人員居留兩個小時時,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至0.7%,氧氣濃度下降至19.3%。5個小時時,二氧化碳為1.2%,氧氣濃度為18.8%,點燃的蠟燭全部熄滅,火柴和氣體打火機無法點燃。8個小時時,二氧化碳濃度達到2%,氧氣濃度下降到18%溫度、相對濕度的變化情況。試驗前,坑道外部溫度為1 8℃,相對濕度為40%,風向偏北,風力2.5級,坑道內溫度為15℃,相對濕度為71%。試驗兩個小時時,坑道內溫度上升到15.5℃,相對濕度為78%。5個小時時,溫度為16.6℃,相對濕度為87%。此時人員明顯感到空氣潮濕、紙張發皺、火柴盒變軟。8個小時時,坑道內溫度達到18℃,相對濕度上升至91%。由于相對濕度升高,人員感到衣服、被褥潮濕發粘。 人員適應情況。人員進入密閉坑道內,前4個小時并無明顯不適感。5個小時后,逐漸出現輕微頭暈、胸悶、心煩等癥狀。約有30%的人員呼吸次數增多,50%的人員脈搏加快,但屬正常的生理變化現象。8個小時后人員普遍出現不適癥狀:頭痛,頭暈,煩躁,氣喘,疲勞,個別人有精神緊張、呼吸急促情況。身體抽查,有80%的人員脈搏加快,60%的人員呼吸次數增多,但血壓無明顯升高,仍屬人員正常生理變化范圍,不影響居留人員的身體健康。 通過試驗,獲取了以下參數: 坑道內部容積是決定隔絕式通風時間的重要因素。要把坑道容積作為工程建檔的一個重要內容,以便使用坑道時參考。 人員在隔絕式坑道內的留居時間,與工事容積和居留人數有關。其計算公式為:居留時間(小時)={2×工事容積(立方米)}÷居留人數。 坑道內空氣成分的標準應按地區高程、氣壓不同而有所差異。試驗坑道的海拔高度為1600米,氣壓為85千帕,點燃的蠟燭在氧氣濃度為18.9%時便熄滅,而在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區氣壓為95千帕,氧氣濃度下降至17%時才會使點燃的蠟燭熄滅。 坑道在隔絕式防護之后,應以手電筒、電池燈、電燈為照明工具。盡可能不用蠟燭、馬燈、油燈等明火用具照明,以降低坑道內氧氣的消耗,提高人員居留時間。 坑道在隔絕式防護時,為延長居留時間和改善坑道內環境條件,要加強對居留人員的管理,統一活動方式。人員應盡量保持安靜,避免不必要的活動,禁止吸煙,減少生活用水,廁所要設密閉門,最好設置防臭干馬桶。采用一般便桶時,可在桶內倒入適量機油,以掩蓋糞便的臭味向四處擴散。 這些試驗成果被廣泛運用于防護工程建設和管理,有效地改善了地下工程的生存環境。 (37)忌火,是洞天禁忌之首。洞天火災比地面火災更具危害。地下工程防火必須慎之又慎。 我們還是從教訓說起。2003年2月18日上午9時55分,由于一名中年男子縱火,韓國第三大城市大邱市地鐵一號線的中央路車站,頃刻間被烈焰和濃煙吞沒。兩列滿載乘客的地鐵列車被燒毀,造成198人死亡、146人受傷、289人失蹤。這次人為縱火案件之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的惡果,一是制造列車的材料不環保。經燃燒后散發出大量的有毒氣體,毒煙造成乘客死亡,也使救援人員無法進入。二是地鐵站內和列車上設施不完備,滅火裝置夠。通風裝置毫無作用,使煙霧和有毒氣體無法排出。三是地鐵站內缺少必要的夜間指路照明裝置,起火后地鐵站內自動斷電,站內一片漆黑,乘客找不到逃生出口,而地鐵站到出口只需2分鐘,要有指示方向的夜光裝置,乘客會很快走出險境。四是調度失誤。接到火警后,調度室誤認為是一起輕微火災事故,仍下達了另一列地鐵列車運行的指令,致使傷亡人數增加一倍。 由此可見,地下工程火災危害很大,與地面建筑火災相比,有它自己固有的特點,地下工程的防火救火有著特殊的要求。 首先是密閉性好,燃燒升溫快。地下建筑是在地下通過挖掘的方法而獲得建筑空間,外部仍由巖石、土壤包圍,不像地面建筑有門窗,與大氣相通。發生火災后,熱煙不易排除,熱量集中,散熱緩慢,空間溫度提高很快,提前出現全面燃燒爆炸現象。 其次是熱煙危害大,疏散困難。地面建筑著火時,煙向上升,人往下跑,人只要疏散到起火樓層以下就安全了。并且,疏散不僅可以通過樓梯,還可以通過窗子、陽臺、雨水管道進行。而地下建筑起火后,由于煙的迅速集聚和在工事內擴散,有限的人員出入口會很快變成“煙筒”。因為熱煙運動方向與人員疏散方向一致,而且煙的擴散速度比人群疏散速度快得多,濃煙中,燈光的能見度降低,無法辨別逃離方向,人很難跑出來。更嚴重的是,地下工程火災會造成工事內嚴重缺氧和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氣體。 第三是火災撲救困難。地下工程發生火災后,地面無法觀察火場位置及燃燒情況,這給滅火指揮工作帶來很大困難;滅火進攻路線少,除了少量出入口外,別無他路,而出入口又極易成為“煙筒”;從煙筒出入,由于缺氧和能見度低,滅火人員很難接近起火點;可用于地下火災的滅火劑少,地面使用的效能比較高的有毒或毒性比較大的滅火劑,因地下建筑通風條件差而不能使用;地下建筑對通訊設備干擾大,移動通訊設備很難使用。 地下火災的這些特點,使得從外部對地下工程內的火災很難實施有效撲救。因此,地下工程應特別注重自身的防火,“以防為主,以消為輔”,重視火災的預防和早期的撲救,并應立足于地下工程內部防火措施的正確和完善。 地下工程的平時用途應有所控制。易燃易爆的危險物品、可燃液體氣體壓力罐等不應在地下工程內生產、儲存。 地下工程應盡量不用或少用可燃材料尤其是塑料制品裝修房間,或做設備保溫。因為可燃物質越多,火災燃燒時越猛烈,越難以控制和撲救。 應進行必要的防火分隔。地下工程防火單元一般為500平方米(按地板面積計算),防火單元之間設防火墻。防火墻上開門洞時,應設甲級防火門,其耐火極限為12小時。每個防火分區要設兩個出入口,其中應有一個直接對外出口。走道、出入口的寬度和安全疏散距離等,要以發生火災后防火分區的人員能在3—4分鐘內脫離危險區或到達工事外為基本原則。 人員出入口總寬度要適宜。應按工程內人員負荷考慮,公共工程和一般工程要有所區別。疏散出人口的樓梯不能用旋轉樓梯和扇形踏步,樓梯的踏步不能忽高忽低。 要有排煙設施。特別是多層工事和深挖工事,排煙要科學,不能任其自由擴散,一定要確保樓梯間和主要疏散通道無煙。這就要求在地下工事的房間、走道、樓梯間部位設機械排煙。有采光窗的工事可利用采光窗排煙,沒有采光窗或有采光窗但其窗口面積小于地板面積l/50時,就應設機械排煙。特別是工事面積大,如影劇院、會議廳、商場等公共工程,人員多,疏散困難,就必須設機械排煙。地下工事的樓梯問,是人員疏散的必經之地,防排煙尤為重要,應設防煙樓梯間,形成一個臨時隔離帶,確保人員疏散安全。 平時使用的人防工程,一定要設事故照明燈和疏散引導燈,設有消防設備的地點也應設事故照明燈。 要配備滅火器材。地下工程的滅火設備應以水滅火設備為主,設置室內、室外消火栓。火災危險性大,可燃物多及一些公共使用的工事應設自動報警和自動滅火設備。毒性大的滅火劑不宜在地下工事內使用,因為地下工事通風條件差,有毒空氣很難排盡,影響災后恢復使用。 在管理上,要求地下影劇院、旅館等公共場所,不準隨便加座、加鋪堵塞通道和走道,易燃易爆物品不能帶入工事,出入口應保持有兩個口暢通無阻,不能只留一個口而把其他口的門都鎖起來。此外,消防部門、使用單位應配備有氧氣呼吸器的防毒面具,這對于及時偵察地下工程火情,爭取撲救時間,防止火災擴大,也有積極作用。 在防火工作實踐中,不少單位或企業尊重科學、遵循規律、建章立制、狠抓落實,摸索出不少好的經驗和做法。比如,1988年,《人防工程》雜志加編者按向全國推廣的北京一個地下招待所的五條防火工作經驗就很實在管用。 一是在裝修上不使用易燃材料。這個地下招待所面積500多平方米,中間是通道,兩邊是客房。通道約有70多米長,他們從中間砌了防火墻,把整個工程分隔成兩部分。通道內裝飾得宛如美麗的長廊,上端畫著名勝山川、龍鳳飛舞等彩色畫,但這些畫都是直接畫在磚結構的墻上。通道的地面上鋪的是一層五彩斑斕的玻璃纖維地板革,是一種既安全又美觀的裝飾品。他們全部拆換了木結構隔墻。在墻壁和天花板的裝修中,基本上不使用易燃材料。 二是對電器設備及時檢修,堅決馴服電老虎。地下工程中的電器設備有兩忌:一忌通電過程中發生電器著火事故;二忌斷電后漆黑一片,無法通行。他們對所有的電器線路進行了檢修,全部改裝成閉路式固定線路;把普通電閘改換成空氣自動開關,木制配電盤換成了膠木制配電盤,大大減少了通電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為了解決停電后的照明問題,他們買了一臺550瓦手提式發電機,安裝在室外接待室旁,一旦有情況,可馬上開動發電機發電照明。而且還配備了干電池應急照明燈,不但保證了出現事故后的照明,還解決了平時停電后的照明問題,使整個地下招待所始終燈光明亮。同時,在通道內安裝了12盞在任何情況下都保證通電的疏散指示燈。 三是保持出入口暢通無阻。地下招待所的三個出入口,中間一個供平時使用。東口、西口是備用出口。過去為了多騰出房間做客房,便把兩個備用出口當倉庫使用,而且口部的門都用鎖反鎖著,這就失去了安全出口的意義,一旦有緊急情況,無法將旅客在很短的時間內疏散完畢。為落實防火要求,他們合棄小利,堅決把兩個備用出口的物品全部搬出,保證三個出入口暢通無阻。經演練,80名旅客分三路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就可全部疏散到地面,確保了防火安全。 四是建立消防責任制。這個招待所共有14名職工,除一名所長、兩名退休職工外,其余都是年輕的臨時工,人員流動性大。剛來的工人幾乎都存在安全觀念淡薄和缺乏消防知識問題。他們采取的辦法是:新職工一人所,就由所長講防火的重要性;請專職消防人員講消防業務課,介紹防火知識和技能;進行現場滅火操作訓練,使每個職工都會報警,會使用滅火器,會組織人員疏散。他們還制定了防火制度,組建了義務消防隊。并將消防工作列為交接班內容,具體檢查滅火器有無損壞或丟失、通風機管不管用、旅客有沒有將易燃易爆物品帶人客房內、有沒有隨便使用客房內的電源設備的現象等。他們堅持對電器設備每半年檢修一次,及時更換失效的滅火器。并且,把職工執行消防制度的情況和評定獎金掛起鉤來。 五是注重對旅客的防火宣傳。他們把防火制度張貼在接待室內,使旅店能一目了然,便于監督執行。他們利用客房的對講機,要求旅客做到“四不要”,即不要躺在床上吸煙、不要將未燃滅的煙頭扔進果皮箱、不要將危險物品帶人地下室、不要在地下室用任何火源做飯,防止發生意外。這些做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個招待所下大力氣抓防火安全工作,取得很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床位利用率高,回頭客多,做到了開發經營不忘記安全防火,安全防火保證了開發經營。 (38)洞天禁忌多多,只有禁必止、忌必諱,才能使地下工程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自由王國。 地下工程由于深埋地下,其生存環境與地面有著許多不同的特殊要求,往往地面上允許的,在地下就受到限制或禁止。 噪聲污染就是地下工程的一大禁忌。噪聲會使人感到頭昏腦漲、心煩意亂,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工作效率,也會引起或誘發其他疾病,降低人們的健康水平。噪聲的存在,嚴重影響人防工程平戰結合工作的開展,應做好防治工作。 人防工事內的噪聲來源于柴油發電機、降濕(或空調)機、通風機、水泵等設備,包括運行噪聲及通風系統內空氣流速過大而產生的附加噪聲。產生噪聲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機房門隔聲不好。有的單位用木材、塑料等材料做門,縫隙較多,又不嚴密,聲音容易從門縫等處傳出。二是消聲效果差。有的工事通風系統內雖然設置了管道消聲器,但消聲器及其后面的部分管道仍暴露在噪聲房間內,噪聲能通過管道傳出,降低了系統消聲量;有的工事由于受現場條件限制,安裝管道消聲器數量不夠,達不到所需的消聲量。三是少數工程通風系統內流速偏大,引起空氣動力噪聲。四是有的未安裝減振設施,機械振動噪聲大。因此,欲得到較好的噪聲防治效果,必須從工程設計中的設備選擇、隔聲、消聲、減振等方面綜合治理。 應選用低噪聲設備。機械設備運行時發出的噪聲,是工程內的主要噪聲源。設計時應選用低噪聲設備。在能滿足流量、壓頭等需要的前提下,應盡量采用低轉速的直聯風機和水泵等裝備。 用建筑隔聲。建筑隔聲是控制噪聲的有效手段。為取得理想的建筑隔聲效果,隔聲墻應選用密實材料。隔聲墻的隔聲量與材料的密度有關,增加墻的重量和厚度,能夠提高墻的隔聲量。通常混凝土墻比磚墻的隔聲效果好。還應重視噪聲房間的孔、洞、房門的隔聲處理,這些部位經常成為傳聲的通道。噪聲房間與外界相通的通風管、水管、電線電纜管等孔、洞,應用瀝青、庥絲、環氧樹脂等材料灌注密實。機房門應做得越小越好,門扇和門框貼合要極嚴密。如能設兩道隔聲門,門與門之間留一定距離,形成隔聲套間,會取得更好的隔聲效果。 處理好通風系統消聲。選用消聲器,要根據通風機的噪聲特性,系統的風量、風速及使用房間的噪聲要求等因素來確定型號和節數。消聲器應盡量安裝在靠近使用房間的位置,避開噪聲源;如必須安裝在機房內或通過有噪聲的房間時,應對消聲器外殼及消聲器后面位于機房內的風管做隔聲處理,防止振動噪聲通過管道外傳。進行通風系統消聲處理時,要注意控制系統內的風速,以避免因風速過大而產生空氣動力噪音。 還應采取有效的減振措施,以減少機械振動噪聲。在設備基座上裝減振器,減弱機械運轉振動向地面的傳播,是較好的減振措施。在基座上加放橡膠墊板,也有一定的減振作用。對多層人防工事,機械設備的減振要求更高,必要時還要做柔性基礎,以防機械運轉振動噪聲傳到上下層房問。為避免通風機振動噪聲通過管壁傳人其他房間,可在靠近通風機出口處的管道上做10厘米~15厘米長的柔性風管。 要全面控制工程內噪聲,加強對機械設備和消聲裝置的維護管理,精心操作,及時排除故障,使機械設備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地下工程禁忌很多,裝修材料的選用要符合防震、防火、防潮、防霉、吸聲、無味、無毒等要求。地下工程廁所的臭氣也讓人忌諱,就連老鼠也讓人頭疼。 地面工程有了老鼠可以捕殺和驅趕,地下工程有了老鼠不僅捕殺困難,而且趕都沒地兒趕。老鼠鉆入管道中,可以造成管道的堵塞;老鼠咬壞電器絕緣材料和電纜,可以引起電流短路,威脅供電安全;老鼠掉進水井或水池,會造成水源污染。某工程在維護保養內部設備時,就見老鼠爬人高壓電開關柜內,觸電嘶叫死去,掉人電纜溝中;又見老鼠爬到高壓電壓互感器柜的熔斷器上,趕都趕不跑;還在發電機定子線圈內檢查出了鼠巢和老鼠帶入的破布、紙屑等物。數次都險些因老鼠的搗亂而引起停電或燒毀設備等事故。為了防止鼠害事故,應做好必要的防鼠工作。 在工程設計上要采取防鼠措施。設計配電室、變壓器間、通信機房、水庫和衛生所等,應考慮防鼠問題。這些房間的門扇門縫要嚴密,墻和門上的進出風口應安設帶有鐵絲網的百葉窗,通入設備房間的通風管,也需加置鐵絲網。門縫的間隙和鐵絲網的孔徑,一般不宜大于12毫米。電力開關柜(盤),應選用封閉式箱體為宜,其優點不僅能防鼠,而且也能防潮防塵。若只能選用一般開啟式的柜(盤),則應在柜(盤)的側邊加蓋護板,底部地溝處加隔封板,以防老鼠鉆人。發電機和防護式電動機的進出風口,都應加蓋鐵絲網,其網孔一般不宜大于9毫米。 在安裝時應做好防鼠工作。側墻上所有暫時不用的孔框,土建過程中形成的鼠洞,地坪上原設置的地溝、水井等,都應加蓋或填塞。在安裝過程中,凡通往坑道外的各種管道,管口和尚待完成的接口都應作臨時填塞處理。在進行設備房間安裝時,門扇、百葉窗和鐵絲網等,應盡早安妥。 在維護管理過程中,應經常開展捕鼠滅鼠工作,防止老鼠在坑道內做巢和繁殖,在開動機械前,應檢查有無老鼠或其他小動物鉆入。 近年來,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放射性輻射污染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地下空間設施,特別是人防工程開發利用日益廣泛,充分重視氧及其子體的危害,對于促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氡是一種無色無味的化學元素,是一種惰性氣體,是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衰變過程中產生的子體。 氡在封閉或半封閉的空氣中,尤其是在地下容易積累。由于積累和衰變以及通風條件的不同,形成氡的動態變化。 氡濃度不僅與周圍物質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有關,與介質的射氣系數等其他因數也有關。不同巖石有不同的射氣系數。而射氣系數本身與風化及裂隙發育程度有密切的關系,因而地下斷裂構造、滑坡體縫隙、巖溶系列的洞穴和破碎帶等為氡氣的上升與運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氡能較好地溶于水、脂肪和各種有機溶劑中,在脂肪中的溶解度為水的125倍。氡的這種特點決定了它在進入人體后在脂肪組織、神經系統和網狀內皮系統、血液和骨髓中的分布特點。氡主要通過呼吸進入人體內,它能產生若干次衰變,衰變后形成固態子體呈游離狀態,在體內潛伏期達l0多年。氡放出的射線能量很大,受射線傷害后的細胞有可能形成腫瘤或導致白血病,受損后的基因遺傳密碼有可能被破壞,然后改變攜帶基因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引起染色體畸變,甚至癌變。尤其是對肺部的侵害更厲害,因為氡氣通過呼吸道首先進入肺部,加之肺部組織和結構的特殊性,比其他地方更容易滯納氡及其固態子體。國內外有關機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報道了美國、捷克、加拿大、英國等國礦工的肺癌與氡氣累積暴露量之間的相關關系。英國學者1992年首次報道了氡可誘發人類白血病,認為白血病發病數≤25%是室內氡的原因,尤其是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氡有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氡氣對人體健康危害的認識不斷提高,世界范圍內加強了對氡氣的監測的防治。歐共體于1993年6月在意大利召開了“室內氡的補救措施”國際性會議,中國毒理學會放射毒理委員會、中華醫學會放射醫學與防治學會于1995年10月召開了“氡水平及危害評價”專題會議,衛生部、原地礦部聯合于1995年6月組建了“全國氡監測與防治領導小組”,協調全國氡的調查、研究、咨詢及國際合作。我國先后頒布了《住宅內氡濃度控制標準》、《地下建筑及其子體控制標準》等一系列技術標準,充分說明我國對控制氡氣污染的重視。 近年來,我國人防事業發展迅速,許多人防工程設施被用作飯店、旅館、歌舞廳、影劇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氡氣污染的防治問題應該得到也正在得到重視。 防治氡氣污染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分別從已建工程和待建工程兩個方面去考慮。對已建工程,有條件時應進行氡及其子體的監測,尤其在開發利用時,應當參考平衡當量氡濃度來決定其用途。對于待建工程,應當按國家標準嚴格要求,尤其是在建筑材料選用之前,按照《建筑材料放射衛生防護標準》和《建筑材料產品及建材用工業廢渣放射性物質控制要求》把關,凡是放射性指標超過標準的材料就不能使用。 總之,重視氡的研究與防治已成人防建設的當務之急!相信通過行之有效的教育、監測、研究和防治,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間一定會成為人類生命的“綠洲”。 洞天禁忌多多,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加深,洞天禁忌還會越來越多。只有禁必止、忌必諱,才能使地下工程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自由王國。 (未完待續) 來源:中國人民防空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