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約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一說時人相尊而號為卿),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戰國晚期趙國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一書中,里面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人生哲理,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學不可以已。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荀子這句話告訴我們,知識是沒有盡頭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這句話出自《荀子·天論》,這句話的含義是:真正的功在于不去做不能做到的事,真正的聰明不去考慮無法考慮的事。 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 這句話出自《荀子·成相》,大概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不知警惕,就會重蹈覆轍,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我們犯錯以后還堅持錯誤,不聽別人的勸導,那么就會被壞人給鉆空子。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這句話出自《荀子·榮辱》,大概的意思是說:“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不能抱怨別人,而掌握自己的命運的人不會怨天尤人。抱怨別人的人則窮途而不得志,而抱怨上天的人就會不思進取。 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 這句話出自《荀子·大略》,這段話的含義是:無法認識到自己德行不足的人,大多是夸夸其談,言過其實。 學者,固學為圣人也,非特學為無方之民也。 這句話出自《荀子·禮論》,這段話的含義是:學習自然要學習做圣人、君子、士,而不是學習做沒有品德的人。 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這句話出自《荀子·大略》,這段話的含義是:君子疼愛自己的兒女,不會表現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漏臉色,用正確的道理去教導他們,而不是去強硬的讓他們接受。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他事矣。 這段話的含意是:要想端心正念,提高道德修養,沒有比“誠”字更重要的了。如果真能達到“誠”的要求,那就達到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了。 生死俱善,人道畢矣。 這段話的含意是: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終結。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如果能把這兩件事做好,那他的為人處世之道,也就很完善了。 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于家也。 這段話的含意是:仁義禮善對于人就好像財物糧食,對于家庭一樣重要。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這段話的含意是:善于學習的人能透辟地認識事物的道理;善于實踐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難探究清楚。 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這段話出自《荀子·儒效》。隆:興隆。不學習,缺乏正義感,只追求財富名利,這樣的人是庸俗的。 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 這段話出自《荀子·不茍》,這段話的含意是:不隱藏自己的短處,對實際情況不加以掩飾,這樣的人可以稱作坦誠的了。 言必當理,事必當務。 這段話出自《荀子·儒效》,這段話的含意是:說話一定要有道理,做事一定要符合要求。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 這段話出自《荀子·修身》,這段話的含意是:君子修養身心,沒有比誠信更好的了。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這段話出自《荀子·大略》,這段話的含意是:不經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無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不經過艱難的考驗,無法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宗原應變,曲得其宜。 這段話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曲:彎彎曲曲、方方面面。尊奉根本的原則來應對各種變化,方方面面處理得都很恰當。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這段話出自《荀子·勸學》。這段話的含意是:不登上高山,便不會知道天有多高。不身臨深谷,就不會知道大地有多厚。這句話是指如果不身臨其境,就不知道實際情況。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這段話出自《荀子·勸學》,這段話的含意是:駿馬跳躍一次,不能夠有十步遠,劣馬拉著車行走一天,也會走很遠,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在于堅持不斷的努力。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這段話出自先秦《荀子·榮辱》,這段話的含意是:贈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樣讓人感到溫暖;說傷害別人的話,比用矛戟刺人還要厲害,為人說話不可太刻薄。 寫到最后 《荀子》一書,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哲學、經濟、倫理、教育、歷史、文藝等方面,無不思慮精湛,獨辟蹊徑。其中有關“修身處世”為主題的名篇,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能幫助今人完善人品操行,提升人生境界,為實現最高價值的人生,提供歷史的參照物。 |
|